跳转到正文内容

借力中央惠港金融礼包 中资券商布阵扩张加速跑

  ⊙记者 时娜 ○编辑 毛明江

  “天好,心情好,香港更好。”李克强副总理近日访港的一句话同样可以用来形容在港中资券商现在的心情。

  在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后,迅速崛起的中资券商,已成为香港资本市场重要的一极。目前香港证券市场,中资券商与外资、港资渐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8月17日,李克强副总理在香港宣布涉及金融、经贸及粤港合作等36项惠港措施。其中以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支持香港发展人民币离岸中心为重点的11项金融“大礼包”备受瞩目, 包括在内地推出具有“半直通车性质”的港股ETF(交易所交易基金)、香港企业以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FDI)、以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RQFII)投资境内证券市场、扩大境内机构来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的规模等。上述举措无一不被中资券商看作在港进一步做大做强的重要抓手。

  “RQFII”、“港股ETF”开通在即,中资券商如何受益?“允许境内企业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及“继续支持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为什么被中资券商认为是当前最具“钱”景的两大政策?在机遇与挑战面前中资券商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上海证券报记者第一时间赴香港走访了数家中资券商的掌舵人,了解他们对“挺港”新政的解读及国际化的新布局。

  1、后来居上 中资券商与外资、港资三足鼎立

  位于香港中环皇后大道新纪元广场的国泰君安国际,近来突然变得“门庭若市”,一拨接一波的内地券商同行纷至沓来,讨教在香港设分支机构的经验,把国泰君安国际行政总裁阎峰忙得不可开交。

  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向前推进,越来越多的香港中资企业和中国内地企业赴香港证券市场上市融资。跟随企业走出的中资券商迅速崛起。

  在香港,人们习惯将内地资本以全资或控股方式在香港设立的证券公司,统一称为“中资券商”。因为香港允许混业经营,因此无论是内地证券公司,还是基金公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或其他金融机构,在香港设立的分支机构,都可以申请经纪、投行及资产管理业务等方面的牌照。

  “前段时间中资券商老总聚会,来了30多人,去年还只有不到20人。这意味着在香港开设分支机构的中资券商已由去年底的不到20家增至30多家。增加之快,让人惊讶。”一家较早进驻香港的中资券商负责人感叹。

  香港中资证券业协会名誉会长、中银国际副执行总裁谢涌海告诉记者,中资证券业协会2007年成立的时候只有8个会员,现在他们的会员已经增至38家了。其中包括20家券商,9家基金公司,9家银行系券商。

  较早进驻香港且成功在香港主板上市的国泰君安国际,是众多内地券商进驻香港时必拜的“码头”之一。而虽然增加了很多额外的工作,而且手把手教的都是未来的竞争者,但热心的阎峰却乐此不疲。

  “只有中资券商队伍壮大了,才能形成‘做港股找中资券商、到香港上市找中资券商’的品牌效应,抱团发展才能走得更远。”阎峰说。

  随着中资券商队伍的迅速壮大,香港证券市场的格局出现改变,经纪、资产管理、投行业务等各个领域,都出现了中资券商的身影。企业上市增发、投资者买卖股票等找中资券商的习惯开始形成。

  伴随着国企、红筹股及民企股的价值发现及重估,香港市场内地投资者的数量大幅增加,做内地业务有天然优势的中资券商所代理的交易额大幅上升,中银国际一直稳居成交量前14名的A类券商梯队,跻身B类行列(成交量排名第15到65)的中资券商也越来越多。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赴港上市融资,外资投行完全垄断投行市场的局面很快被打破。目前中资券商已全面介入香港IPO、配股、增发等投行项目,且市场份额在不断上升。“现在香港的IPO项目外资和中资市场占有比例为7:3或者是8:2,从趋势发展增长点来讲,我觉得在未来几年,有机会慢慢变成5:5的情况。”招商证券董事总经理温天纳表示。

  “目前香港证券市场,已形成了中资、外资加港资三足鼎立的局面。”谢涌海说。

  迅速崛起的中资券商,已成为香港资本市场重要的一极。

  2、资管机遇 人民币回流下的“RQFII”想象空间

  允许以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方式(RQFII)投资境内证券市场,人民币回流通道开始打通,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相对缓慢的中资券商,有望借此迎头赶上。

  资产管理业务一直是香港中资券商发展的短板。虽然中资券商到香港后相继拿到“9号牌”,可以从事资产管理业务,但直到去年8月份,很多中资券商的资管业务还停留在发行私募产品阶段。当时,发行了公募产品的,只有国泰君安国际、中信国际、大成国际、中银国际与英国保诚合资的中银保诚,以及通过控股大福证券间接拥有公募产品的海通国际。

  2010年7月央行放开企业开设人民币账户的限制后,在港金融机构推出人民币投资产品的监管障碍被扫除,中资券商资产管理业务随着人民币基金产品的推出进入快速发展期。海通国际、建银国际、中国平安等相继发行了以人民币计价的公募基金产品。此外,交银国际也于去年11月份推出了其在香港的首只公募基金“龙腾核心增长基金”。

  不过,中资券商的公募基金产品数量虽然扩容较快,但是从产品表现看,回报率普遍欠理想。国泰君安国际旗下的“国泰君安大中华增长基金”,今年以来的收益率为-20%左右;交银国际的“龙腾核心增长基金”推出不到一年的时间,单位资产净值较发行时缩水近两成。

  被市场广为关注的人民币基金,也因人民币缺乏回流机制表现疲弱。海通国际的“海通环球人民币收益基金”、平安资产旗下的“中国平安精选人民币债券基金”、建银国际旗下的“人民币收益基金”等,当前的单位资产净值均低于发行价。

  这使得中资券商对RQFII寄予厚望。

  “当前A股市场很多蓝筹股价格低于H股,而离岸人民币又缺乏投资出路,香港投资者对于投资A股市场需求非常强烈。预计RQFII产品会非常受欢迎。同时人民币基金在发行时,普遍预留了投资内地的渠道,回流机制的建立,也将提升已发行人民币基金的投资回报率。”有中资券商资产管理负责人指出。

  RQFII的提出,原本就源于中央对在港中资券商的扶持,因此,业界普遍认为,中资券商将优先受益于RQFII政策,成为首批获配置RQFII额度的机构。

  “虽然RQFII初期规模只有200亿元人民币,但相信有了RQFII的推动,中资券商的这块业务有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一位不愿具名的中资券商老总表示。

  不过,也有香港券商业内人士指出,RQFII初步规模小,而且中央政策没有像市场预期的一样将RQFII局限于在港中资券商,而中资券商的资管业务是所有业务中最为薄弱,在RQFII的争夺中能否拼得过外资券商甚至香港本地券商,还是个未知数。

  3、经纪业务借力“港股ETF” 引内地资金投资港股

  由于相对容易,提供港股、深圳B股买卖的经纪业务往往成为中资券商开拓香港市场的突破口,因此经纪业务目前为止是香港中资券商发展得最好的业务,也是中资券商的主要收入来源。

  查阅国泰君安国际的业绩报告,2009年以来,该公司经纪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直在40%至72%的高位徘徊;在香港上市的另两家券商海通国际和申银万国,其经纪业务对业绩贡献率均非常高,已经公布半年报的海通国际,2011年上半年经纪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42.8%;而还未公布半年报的申银万国,2010年经纪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也高达57.8%。

  而被称为“小型港股直通车”的港股ETF的开通,有望带动香港中资券商的经济业务再上一层楼。

  阎峰指出,港股ETF实际上是内地的基金公司发行一揽子指数基金产品,然后在香港购买与之对应的一揽子股票。中资券商凭借与内地母公司天然联系,能优先成为它们在港买卖股票的代理人。这无疑会提升中资券商经纪业务总量。

  除此之外,国信(香港)经纪业务部负责人李泉指出,港股ETF的开通能吸引更多的内地投资者关注港股,这将为香港中资券商开拓内地客户提供便利。

  事实上,由于RQFII和港股ETF初期规模都不会很大,中资券商的掌舵人们认为,这两项政策的象征意义比实际带来的商机更值得关注。内地投资者买卖港股和香港投资者买卖A股大门的互相开启意味着,内地和香港的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已经提上日程,内地巨量的投资者将成为港股市场的潜在客户。

  内地投资者一直是香港中资券商经纪业务的主要组成部分,国泰君安国际的客户八成来自内地,一些新进驻香港的券商,客户基本上全为内地投资者。中资券商近20年的耕耘,已将北京、上海、深圳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开发得较为充分,新来的投资者除了用 “低俑金”争抢客户外,只能想办法开拓内陆城市的客户。

  但是,由于港股实时行情并未全面向内地投资者开放,投资者要想免费查看港股实时行情,目前只能通过腾讯、金融街、搜狐的网站;如果想通过行情软件直接查看,则需要交纳200元左右的年费。这直接降低了内地投资者对港股的关注度,尤其是内陆城市的投资者。

  “因为对港股市场不了解,很多投资者不愿意投资港股,使得内陆城市的经纪业务很难开展。希望随着两地资本市场相互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一些技术、监管壁垒能逐渐消除,这样将吸引更多的内地投资者加入到投资港股的队伍中来。”一位去年才进入香港的中资券商总裁表示。

  4、机不可失 人民币债券“钱”景广阔

  在中资券商看来,“稳步扩大境内机构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及“继续支持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被中资券商认为是当前最具“钱”景的两大政策。

  中央继续支持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为香港的中资券商在投行业务上提供更多与外资大行同台竞技或是单独练兵的机会,对中资券商投行业务的提升不言而喻;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中资券商的到来将增加内地投资者的投资标的,对中资券商经纪业务也是一个利好。

  支持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其实是以往政策的延续,对中资券商来说,虽然“钱”景广阔,但并非新利好。而“内地赴香港发债主体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到境内企业”,让中资券商看到了新商机。

  新宣布的惠港金融措施中,内地赴香港发债主体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到境内企业,境内机构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的规模也将进一步提高,初步决定今年境内机构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的规模进一步提高到500亿元人民币,其中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大致各占一半。

  “境内企业对发行人民币债券融资的需求非常大,而在美国主权债务评级遭下调后,境外的投资者对人民币债券的兴趣大增。国家放行境内企业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香港的人民币债券市场将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期,中资券商也将从中受益。”国元(香港)行政总裁程超认为。

  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起步于2007年6月,当时经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发改委批准,在岸金融机构获准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次月,中国国家开发银行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发行人。2008年12月,中国国务院允许在中国内地有较多业务以及在岸金融机构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这意味着在华外资法人银行也可以进入香港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2010年2月,香港金融管理局宣布,只要符合现有的规定,且不涉及资金汇回中国内地,香港及海外的企业、金融机构可以在香港自由发行人民币债券。

  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也是“给点阳光就灿烂”的,政策的不断放宽及香港人民币存款的快速增加,香港的人民币债券市场出现了迅猛发展。香港金管局副总裁彭醒棠透露,截至8月中旬,香港今年发行的离岸人民币债券总额已逾700亿,已是去年全年358亿元的两倍。

  “相信随着境内企业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的放行,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增长势头将更加迅猛。”程超说。

  彭醒棠预计,受益于中央将今年境内机构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的规模进一步提高到500亿元人民币,预计今年人民币债券发行总额将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但相对于5500亿元的在港人民币存款总量而言,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潜力巨大”,中银国际负责债券发行业务的金融产品营销主管卞方表示。

  中资券商显然不会放过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无论是直接参与人民币债券的承销,还是开发投资这些人民币债券的产品,都将拓宽中资券商的盈利来源。

  5、做大做强 上市、并购、合资三箭齐发

  然而,中资券商的目光显然不限于香港。香港只是其国际化进程的第一站。除了寻求在香港的发展机遇外,中资券商的掌舵人们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凭借新的政策东风,迅速做大做强,加快海外扩张征程。

  根据谢涌海的介绍,中资券商来到香港后,一般有以下几种发展模式:第一,渐进式发展型,直接在香港设立公司,从零售、投行到资产管理一点点做大;第二,并购型,通过收购当地公司迅速搭建海外平台;第三,合资型,通过局部收购某种业务,或跟某公司合资,以实现某一业务领域的快速壮大。

  渐进式发展型的典型代表是国泰君安国际。1995年就进驻香港的国泰君安国际,发了六年的时间摸索发展模式,直到2001年才定位为“金融服务公司”、“国际化业务平台”,之后用了十年的时间,经纪业务、投行业务及资产管理业务全面发展起来,并成为首家在香港IPO上市的内地券商。2001年至 2010年10年间,国泰君安国际的净资产由3198万港元增至32亿港元,翻了逾百倍。

  而并购型的代表为海通国际。2007年才进驻香港的海通,因为进入时间较晚,原本在中资券商中并不出色,但是2009年底,其斥资18亿港元收购了香港本地老牌券商大福证券60.48%股份,成为后来更名为海通国际的控股股东,迅速搭建起自己的经纪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及投行业务平台,并发行了自己的公募基金,其规模也在中资券商排名中迅速跃居前几名。

  通过合资迅速壮大某一业务领域的券商有中银国际、中信证券国际等。其中中银国际与英国保诚于1999年合资成立了中银保诚资产管理公司及中银保诚信托有限公司,通过控股合资公司,中银国际的资产管理业务得到迅速提升,目前已成为唯一能与外资大行比肩的中资券商。

  中银保诚目前不仅是香港强积金(香港的养老保险)主要服务机构之一,管理超过63万名强积金客户的有关资产,同时还发行了10只不同类型的基金产品,其中标智上证50中国指数基金已成功实现在香港和台湾跨境上市。

  “目前来看,三种模式各有各的优势与弊端,如渐进式发展需要的时间较长,并购和合资虽然可以实现业务的迅速扩张,但成本较高,且会伴随企业文化冲突、人才流失等问题。究竟选用何种发展模式,还得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投资回报比等进行全方位的考量。”阎峰说。

  此外,上市是否为中资券商做大做强、进行国际化扩张的必要途径,也是香港中资券商掌舵人们常常思考的问题之一。

  国泰君安国际2010年成功IPO以后,业务扩张和海外扩张大幅提速。业务扩张方面,该公司不仅宣布进军窝轮和牛熊证的发行市场,其充足的资本金也使得其孖展(保证金)融资业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2011年上半年,国泰君安国际孖展及其他融资业务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87倍,达1.02亿港元,对业绩贡献率由去年同期的12.7%上升至28%。与此同时,国泰君安国际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目前已在悉尼、美国设立了分支机构,还加大了对海外证券市场交易平台的搭建,目前已初步建成全球“一站式”网络交易平台,该平台可支持9个国际证券市场、18个全球期货市场的交易。

  有了国泰君安国际的先例,中资券商在港上市的需求快速升温,目前,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及国元(香港)均表达了在港IPO上市的愿望。

  但是,在香港已耕耘32年的中银国际,却丝毫没有上市融资、利用资本市场向外扩张的打算。虽然一直没有上市,中银国际却是香港实力最雄厚的中资券商。除了控股排名靠前的资产管理公司中银保诚,中银国际的日均股票交易额在香港排名第三,在投行业务、人民币发债业务等方面也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此外,中银国际还是仅有的两家中资窝轮(Warrant,内地一般称权证)发行商之一,今年3月份成为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清算会员后,更成为做国际商品期货的第一家中资券商。“成为国际性的大行不一定非得上市,但综合性的券商会走得更快。”谢涌海说。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