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咏
8月11日,香港证券市场迎来首只公募人民币基金。
由海通证券旗下海通资产管理(香港)(下简称海通资管)发行的首只人民币基金——“海通环球人民币收益基金”11日起面向香港散户投资者销售,该基金将首次使用人民币为结算和计价单位。
此次人民币基金发行的分销银行主要是汇丰银行、中银香港、渣打银行、交通银行。
这只规模上限达50亿元的人民币基金,约占当前香港人民币存款余额的5%左右,被香港业内人士理解为,在小QFII正式出台前的一次“热身”。
“就我了解,香港投资者对本款人民币基金很感兴趣,销售目标应该会顺利实现。”一外资投行人士预测。
但截至记者发稿时,尚未获悉当日发行数量。
此外,本报记者获得的信息显示,小QFII制度的最终成行,很有可能将突破中资机构范围,有实力的香港本土机构也有望纳入试点范围。
圈地运动
本报记者了解到,“头一份”人民币基金的背后,海通资管的准备时间尚不到4个月。
早在今年1月,海通资管便联同中银香港,向中国证监会提交了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基金的系列方案,其中便包括本次发行的人民币收益基金;3个月后,海通资管聘请律师着手“海通人民币投资基金”的法律注册,推出人民币基金的工作正式启动。
7月初,母公司海通证券更是火速向香港子公司增资8.7亿元人民币,海通资管董事总经理李柏宏8月9日在香港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注资是希望加强香港公司在发行人民币产品上的主动性。
此后不久,香港市场上人民币投资产品蜂拥而至。
“7月19日,央行与香港金管局签署了修订后的人民币业务清算协议,取消原有对人民币账户资金跨行转账的限制;这之后,市场上出现了不少人民币挂钩的理财产品。”一香港中资券商高层对记者解释。
这波热浪下,海通资管顺势推出了酝酿仅四个月的人民币基金。这也是香港证券市场的首只人民币产品。
据该公司介绍,基金投资范围在中国大陆之外,主要是以人民币计价的定息或浮息债务工具的投资组合,可能是由不同的发行人,例如政府代理机关、银行或法团所发行的人民币债券,或是在中国大陆以外发行的人民币存款。
“从当前市场看,这只基金的可投资产品有限。”一港资券商负责人评价称,这只人民币基金的主要对象是人民币债券,但在香港市场,此类产品数量极其有限。
路透整理的数据显示,从2007年7月第一只人民币债券在香港发行以来,到最新在今年7月由香港合和公路基金发行的公司债,3年时间内累计仅14只人民币债券,规模总计393.8亿元人民币。
“从50亿元规模来看,恐怕会有钱投不出去的可能。”上述人士称。
此外,海通资管也未公布本只基金的预期收益率,但从市面上14只人民币债券的收益率来看,多在2-3%区间,这也将成为该人民币基金的预期收益。
但相关文件显示,海通人民币收益基金不保本,首次认购费上限为投资额的3%,每年管理费及基金转换收费分别为1%,如此一来,投资者的实际获益空间并不乐观。
“虽然最近出现的人民币产品都宣称有突破,但实际上,这些产品还是只能够投资境外的人民币资产,之所以各家金融机构态度积极,看中的是小QFII推出后,能抢先占领市场先机。”该券商负责人表示。
而前述外资投行人士也表示,“这只人民币基金最大的看点是抢占先机,等小QFII政策一明确,直接就可以用现有的人民币基金进行投资了。”
小QFII或惠及港资机构
海通人民币基金显然意在小QFII。
在周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香港证监会执行董事及行政总裁张灼华对媒体表示,海通环球人民币收益基金已设预留机制,待小QFII开通后,若该产品投资组合欲增添内地人民币债券,只需一个月前通知投资者有关风险,就可免再审批,不过只可投资债券产品。
海通金控行政总裁林涌也在同一场合宣布,只要政策放行,海通会争取成为首批、且额度最大的小QFII试点。
业内流传,国泰君安、申银万国以及华泰金融等近10家在港中资机构已向证监会提交小QFII申请,并有望跻身首批试点。
“实际上香港没有任何一家机构提交小QFII申请。”一在港上市券商高层对记者明确表示,“证监会尚未公布试点标准、申请流程,我们又何从申请?”
据其介绍,从2009年开始,监管部门曾多次分批对在港中资机构进行调研,征询对推出小QFII的建议,并要求各家机构以文本形式上交其对于小QFII政策的方案,“包括参与门槛、申请额度、产品设计等,这应该就是目前流传的各家‘方案’”。
“最近一次关于小QFII的大规模调研是在今年年初。”该人士介绍,“就我们了解,监管部门之所以加强对小QFII推出力度,一是源于人民币升值压力,二是在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扩充后,希望能提供更多的人民币投资渠道。”
“但从目前中央和香港的互动来看,小QFII制度不应该是中资机构的特许优惠,有实力的香港本土机构,也有望纳入小QFII的试点范围。”前述在港上市券商高层透露。
业内预计,新鸿基等港资券商有一定竞争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