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早报记者 黄武锋
颇有点“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意味,在参股百瑞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下称“百瑞信托)一事依然悬而未决之际,一直踌躇满志成为国际化证券控股集团的海通证券,率先在香港破题并购,意欲入主香港大福证券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大福证券”)。
更令人有点掉眼镜的是,有媒体曝光,此番竞逐大福证券这一区区香港中型券商的,除海通证券外,另有建设银行(601939)、工商银行(601398)等巨无霸。是什么,让大福证券如此吃香?
比较普遍的解释是,中资金融机构出海屡遭挫折,把香港打造成为中资金融机构全球化的桥头堡,已成为后危机时代中资金融机构出海试水的首选。
事实上,与跨国并购纷纷折戟相比,香港可谓是中资金融机构的福地。近年来不论是工行抑或建行,均通过收购来拓展在港业务,最新的有建行亚洲收购AIG国际信贷,早一些的有招商银行(600036)收购永隆银行,此类交易鲜闻失败案例。上周的港股市场,伴随着国浩增持东亚银行消息的传出,香港本地中小银行集体飙升,再度上演了一出“中资银行即将出手收购香港本地中小银行”的老剧本。
有鉴于最新出场的主角是大福证券,市场人士眼下遐想的是,央行一直在提要拓宽资本流出渠道,传闻中的“港股直通车”更已是提出多年,业界亦不乏“QHII”(合格香港机构投资者)的设想,明确提出要把香港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实验田。
言下之意,毋庸赘述。有媒体已援引光大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陈爽的话说,“除了海通证券以外,已经有耳闻还有其他中资券商想到香港收购有全牌照业务的券商。”海通证券收购大福证券之举,仅仅是揭开了内地券商在港并购的序幕。
可查资料显示,一直以来,赴香港设立分支机构,是中资券商走出去的惯用手段。包括海通证券在内,先行者国泰君安、申银万国、招商、光大、中信、广发等多家券商都已在香港设立了全资子公司。此外,中资商业银行也纷纷在港成立了证券公司,如中银国际、建银国际等。
其中,在投行业务上,伴随着内地企业赴港上市潮的涌动,不少券商已有斩获。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中信证券和中银国际跻身香港IPO(首次公开发行)市场十大承销商的第二位和第五位,市场占有率分别达17.6%及4.8%。
但在经纪业务上,在港中资券商的表现一直乏善可陈。由此,通过收购一途强化经纪业务,已被不少券商提上议事日程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