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梁振英:内地与香港要融合 香港自身也需转变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08日 02:45  第一财经日报

  专访香港特区政府行政会议召集人梁振英:

  舒时

  香港特区行政会议召集人梁振英全程参与了香港《基本法》的工作,也是香港回归历史一刻的主要见证人之一。8月的一个下午,梁振英在香港中环公司总部的办公室接受了CBN记者的独家专访,就香港回归以来的经济发展进行了阐述。

  港人回归后的政策轨迹

  CBN:在你看来,香港与内地的关系应该是怎么样的,从历史上来看,这种关系是否出现过变化?

  梁振英:在不同时期谈整个世界的格局、国家的需要,香港都有不同的角色,但是总的来说,从地缘经济来看,香港离不开中国内地,不管是战前,新中国成立以前,还是到30年前的内地改革开放,都是如此。

  战前香港是重要的转口港,这种地位一直到朝鲜战争期间仍然如此;30年前内地改革开放,香港又作为外面进入中国内地的第一批投资者;回归以后,这12年来,香港跟内地两地的经贸安排等等,都离不开中国内地。

  CBN:从回归以来的这12年来看,你觉得香港经济发展能分几个比较重要的阶段?这几个阶段香港官员方面的心态如何?

  梁振英:从1997年到现在总的来说是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香港有一些这样的想法,就是为了保证香港作为特别行政区,能够高度自治,香港最好不要跟内地太多来往,来往太密切、太多了可能会影响香港自治。所以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其实我们有很多机遇,由于这种心态而错过了。那个时候,特区政府里面也有部分人有一个想法,就是政府的功能是最好不要干预,但有一些事情政府不动手,政府不用政府的公权力去做,是很难把香港的经济与内地的经济融合特别成功。这是1997年之后的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从2003年开始,2003年香港跟中央签了CEPA的第一个文本,从那个时候开始到现在六年的时间里,我们有一个新的协议。所以后面就从2003年到现在,六年七年的时间,香港各个方面不管是贸易、金融、旅游,还是专业服务、商贸服务跟内地关系更为密切。

  CBN:这两个阶段的转变实在不小,出现这种转变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是什么?

  梁振英:一个是内地自身不断的发展,不断的改革开放;另外一个,就是香港人的心理障碍也慢慢地被排除了,主要是认识到内地经济发展给他们带来的机会,不仅是自己事业发展的机会,还有投资的机会等等,这方面来说是非常明显的。这个经验对香港来说很值得总结,总结了经验以后我们可以考虑未来,12年也好,20年也好,我们这条路该怎么走。

  同时,我们的总结经验也可以给台湾参考,最近有一些台湾媒体采访我,过去一年内地跟台湾之间的关系有积极的进程,有良性的互动,但是台湾社会也有一些担忧,总是心里面有一点不踏实,所以在香港问我,说我们1997年之后,这12年的时间里是不是也经历过这样一个过程。所以,香港的经验不仅是使得香港总结,以便让我们可以做得更好,同时对台湾也很有参考价值的。

  香港的经济轨迹

  CBN:你刚才谈到可能是一种心理变化和政策方向的转变,那么从具体的产业来说,你觉得这12年来,香港的经济产业,它的主流产业有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梁振英:我说说我本行的,我是做测量的,属于香港12大专业之一,2001年香港12家团体组在一块,成立一个专业联盟,现在有10个会员,每个都是香港的专业团体,从律师工会到建筑工程、测量、医疗等等。

  当年专业联盟成立时有人持不同意见,他说香港专业团体或者是专业事务所到内地去没有机会的。但我仍然坚持努力,到了今天,也就是成立专业联盟8年后的今天,香港十个专业里已经有五个在内地每年取得的费用收入高过在香港的费用收入,也就是说,对这五个专业来说,在内地这边的收入已经多过香港这边了,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产业方面的变化。

  其他的例子比如金融方面,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做IPO,这个过去几年发展的势头也非常好。最近人民币方面的业务对香港来说,至少未来一段时间,也是一个发展快的行业。

  CBN:你所在的这个行业过去12年来在内地的发展成果如何?

  梁振英:发展相当快,以我们公司为例,今天我们在内地15个城市有分公司,12年前大约只有四个到五个。所以,对我们这个行业来说增长速度够快的。主要的原因是内地市场发展的速度相当快。

  CBN:你还记得刚才说到十个产业里有五个产业在内地收入已经超过香港收入,是哪五个?其他的几个在未来会否赶上?

  梁振英:那五大专业是会计、建筑设计、测量、规划、园林设计。其他像法律输出增长也比较快。

  和建筑设计、测量不一样,香港律师事务所由于制度不一样,法律不一样,不容易到其他事务所提供当地法律服务,但香港法律咨询也可以算是一种输出。根据律师会今年一月份的估计,前年的数字已经达到每年9亿港元,增长比率比较高,所以这一点我们还是感到比较有希望的。

  还有医疗方面,这一块最近被放入六大产业当中,我相信虽然很多医生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到内地去执业,但是内地的病人来香港获得香港的医疗服务这个势头还是蛮好的。

  CBN:除了专业服务的增长,12年来,香港对内地在投资方面有没有经历过一些比较明显的转变?

  梁振英:随着内地本身的外汇储备越来越多,内地方面寻求的不仅是香港的资金,而且是伴随着这些资金进入中国内地的技术、包括对市场判断的技术,项目管理的技术,还有经营的技术等等。以后香港跟外面经济的联系和了解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比如说地铁,大家知道港铁在中国内地有一些投资项目,也有一些顾问项目,地铁用的资金往往并不是香港带进去的资金,而是当地的合资伙伴提供的资金,港铁提供了在香港管理地铁、设计地铁的经验,以及在这方面的能力。

  CBN:投资方面的这种转变,在香港社会会不会引发担忧,比如像过去服装行业可能从香港流入到内地,工人的工作机会就没有了,你对这个问题怎么想的?

  梁振英:改革开放之后,香港有某些就业岗位确实不断地往内地转移,最明显的就是70年代末生产线一家一家地搬到广东去,大概十几年的时间里,香港的制造业就业人口从100多万调到现在的几十万,但这100万人没有因此失业,他们通过成功的转型已经到了其他各个领域去了,主要是服务业。

  香港这个地方在这方面适应能力、自我调整能力是非常强的,所以我对这个问题很有信心,我相信不会由于香港的投资者也好或者是其他的企业也好,把一部分的资金,把一部分的生产能力挪到内地去,使得香港的失业问题恶化。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社会能够继续保持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功能。

  我也希望香港往这个方向发展,在香港我们需要政府、产业界、学术界能够好好地结合起来,把他们的力量结合起来,能够把所有的问题研究好,也跟广东方面,跟整个内地能够配合好。

  香港需自强

  CBN:我们看到香港近十年来发展迅速,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借助了中央政府给予的一些特殊的政策。你会这么判断吗?或者你是觉得实际上没有这些政策香港也能够发展得很好?

  梁振英:这肯定有帮助,这也是为什么,比如说在专业界方面,一方面要推动香港专业界,让他们愿意到内地去发展,同时,也要争取中央或者是兄弟省市的支持,让香港专业人士,还有其他行业包括金融等等到内地去发展。这样的关系确实不仅对香港有好处,对整个国家也有好处。

  CBN:你觉得12年来香港的经济竞争力是加强了还是削弱了?你如何看待竞争?

  梁振英:我相信我们的竞争力是加强了。我们不能讳言竞争,城市之间肯定会竞争,比如说在某些方面上海跟北京有竞争,北京跟天津有竞争,甚至我们去内地去投资都知道,在一个内地城市里,区与区之间为了争取外资都有竞争,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竞争是客观存在的。

  问题是我们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城市,我们怎么把这个竞争关系处理好?

  我认为竞争必须是良性的竞争,把这些原则性的问题处理好,我们就竞争吧,因为竞争对双方来说至少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共同进步。香港过去不是跟上海竞争就是跟新加坡竞争,不是跟新加坡竞争就是跟台湾竞争,应该对香港这个社会来说是习以为常的事情。我们还是有很多工作可以做,继续加强香港的竞争力。

  我们应该好好调动政府各个方面的权力跟能力。我过去经常讲,在内地开展业务,打开一个市场,必须有跟政府之间的一些交往,或者是一些协定,香港特区政府在这方面的功能是不可替代的,不管是香港多大的一个企业,都不能够替代香港特区政府这个功能。

  跟中央政府或者是跟内地的地方政府坐下来谈当地的一些政策,企业是不可能做到的。香港特区政府有公权力,必须要用好这个公权力。所以确实很多事情应该做,也可以做,做出来我相信对香港整个经济、香港企业的道路,以至在海外的竞争力都有帮助。

  CBN:这12年来,香港特区政府在这方面的成就如何?现阶段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梁振英:过去12年来,特区政府主要提供了咨询方面的协作,但我们有关的办事处编制太小。香港在广州的办事处负责好几个省,有30个人,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讨论的。

  再谈一点具体的问题,很多其他地方的商人到内地经商,他们可以把太太,把子女带在身边,他们的政府会推动成立自己的子弟学校,日本人有日本人的学校,欧洲人有欧洲人的学校,但到今天为止,没有一所香港大学在中国内地。

  比如说香港一个企业发现在内地有一个发展机会,要把人员调到上海去,调到广州去,员工也很想去,发展自己的事业,就回家和太太商量,但当地没有适合香港的学校,孩子不能去,妈妈也就不能去,那丈夫很难一个人过去,这个就会影响到我们在内地开拓市场的能力。

  事实上,香港的教育机构很愿意到内地去,问题是我们在当地,比如在广州,在上海、北京,我们要设立一个港人子弟学校,必须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而当地政府的支持与否,很大程度上看香港特区政府的态度,这个也就是G to G(G指government,政府)的关系。

  CBN:我也注意到,政府近几年来的政策是不断鼓励,希望港人北上去抓住一些商机,近期也推出了一些大学生就业计划,但是香港年轻人愿意去内地发展建立自己的事业吗?

  梁振英:绝大部分香港人,大学生、投资者、企业家都很愿意到内地去发展,而且都很愿意到内地去探索这方面的机会。当然不是每个大学生能够在香港马上找到工作,不是每个大学生可以马上在内地找到他适当的发展机会,但是主观的兴趣是非常强烈的。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