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私有化之怪现状:小股东获利还是大股东捡便宜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7日 02:02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谭璐

  股市低迷,香港上市公司私有化之风却异军突起。

  除至今仍悬而未决的电讯盈科(00008.HK)私有化案外,仅今年2月下旬,就有三家上市公司先后提出高溢价私有化方案,刺激股价大涨。

  2月24日,NTEEP(02633.HK)提出私有化方案,当天该股收市大涨124.56%,收报1.28港元;此前2月20日,华润微电子(00597.HK)提出私有化方案,同样在公布消息后翌日收市暴涨59.64%,报0.265港元;而2月17日提出私有化的鳄鱼恤(00122.HK)也在复牌首日大涨82%。

  “通常市道不好的时候,上市公司会考虑提出私有化,原因是股价低迷,甚至跌破资产净值,给大股东提供了私有化的诱因。相对而言,若在股价高的时候提出私有化,一则不容易得到大部分股东同意,另一方面成本也会比较高。”香港中文大学财务学系副教授苏伟文对本报记者表示。

  “破净”诱惑

  有香港证券界人士表示,通常情况下,提出私有化的公司都是现金高、股价低、单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50%-75%的公司。而提出私有化的原因通常有三:一是股票价格长期低迷;二是股价较每股净资产有大幅折让;三是股票买卖的成交量偏低。从去年底到目前提出私有化的公司,大部分属于上述情况。

  2月24日,持有NTEEP74.88%股份的母公司南太电子,提出以每股1.5港元购买该公司全部股份,较收市价溢价1.63倍,与去年底每股资产净值相比,溢价高达340.9%。南太电子表示,该公司在2005年12月提出私有化失败之后,NTEEP的股价曾经从1.47港元大跌61.2%至0.57港元,表现远逊于同期恒指,削弱了集资能力。

  2月23日,持有华润微电子60.65%的控股股东华润提出以每股0.3港元将其私有化,作价较停牌前0.166港元溢价81%,私有化涉资约6.91亿港元。即使私有化消息后股价大升,市值仍仅15.52亿港元。华润集团董事长宋林说,私有化是因为在金融海啸后,电子行业市场恶劣。去年华润微电子已现亏损,加上市值太小,难以支持进一步发展。

  2月17日,鳄鱼恤主席林建名提出私有化建议,每股0.4港元较停牌前0.208港元溢价92.3%。截至2008年7月底,鳄鱼恤每股净资产约0.983港元,此次以每股0.4港元私有化,折让近60%。上述业内人士分析,鳄鱼恤净现金估计有1亿港元,而此次私有化代价约为1.2亿港元,实际所需资金有限。

  而在去年12月22日邵逸夫提出,以13.34亿港元的价格私有化邵氏,每股作价13﹒35港元。目前,该方案已获得第二大股东的赞成承诺,若成功获批则将于3月18日除牌。

  去年11月26日,自然美(00157.HK)获得私募基金CVC提出私有化,向小股东提供两项私有化选择方案:每股收取1.2港元现金,或收取CVC私人持股公司股份及每股现金0.28港元。

  苏告诉记者,上市公司提出私有化,最冠冕堂皇的理由通常是说,公司目前股价未能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而现在大股东以高于市价私有化,可以提高小股东手中股票的价值。

  不过电盈和邵氏(00080.HK)的情况则略有不同。“电盈私有化是因为,李泽楷觉得电盈业务没什么前途,一早已无心恋战;而邵氏则是因为创办人邵逸夫年纪太大,想换另一种方式经营公司。”苏伟文说。“实际上,一些上市公司提出私有化,是因为在市值跌破资产净值的情况下,如果由大股东私有化公司,可以赚钱,而不是像表面上说的,要在市道不好的情况下维护小股东利益。”

  Re-IPO?

  实际上,还有另外变相私有化的方式。苏伟文称,一些上市公司通过低价将公司资产转移给大股东的私人公司,使上市公司看起来还在上市,但重要资产却已经被转移了。

  “但这个通常是在市道比较好的情况下进行的,那时不会太引人注意。通常只有那些被认定为公司核心资产的转移,才需要召开特别股东大会,否则即属于正常买卖,这样可以绕过一些监管,弹性和自由度较大。但是如何界定核心资产的出售,其实是比较困难的。”苏伟文说,“以前有过一些案例,比如一家上市公司要把其在某项业务全盘出售给大股东,虽然需要特别股东大会的通过,但是这种情况下,大股东仍有投票权,通过率相当高。”

  问题是,被私有化的上市公司,是否仍可能伺机卷土重来二度上市?苏伟文称,这样的案例不是没有,但比例不高。

  “如果上市公司进行私有化,确实是由于股票价格不能反映资产价值,为小股东着想,那么之后还有可能重新上市,即所谓Re-IPO。但是这类公司很少,目前好像只有两间,一是伟易达,一是利丰。”苏伟文称。

  资料显示,伟易达1986年在香港上市,1990年私有化。次年再次于伦敦作第一上市,1992年在香港重新上市。

  同样,利丰集团早在1973年就在香港上市,1989年私有化,1992年,再次以“利丰有限公司”的名称在港上市。

  “利丰和伟易达的治理素质比较好,也比较重视股东利益,才会在股市低迷的时候先将公司私有化,待市况好转再重新IPO。而若是出于别的原因私有化,今后Re-IPO的可能性很低,大多会将原上市公司的资产分拆重组。”苏伟文说。

    相关专题:

    电讯盈科私有化之路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