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万磊
近日,黄光裕再次成为了公众的焦点,不过这次不是因为首富的光环而是传言因“操纵资本市场”和“行贿”而被协助调查。随之而来的是对国美这一全国最大家电连锁的运营恐慌,因此,于国美高层而言,如何稳住局面渡过危机就成了当前的首要任务。
有观点认为,黄光裕事件说明国美的“类金融”模式经受空前考验,“类金融”模式是指,国美在与消费者之间进行现金交易的同时,延期3-4个月支付上游供应商货款,这就使得其账面上长期存有大量浮存现金,并用于规模扩张或转做他用这样一个资金利用模式,但这其实是模糊了黄光裕本身的“热衷资本操作更甚实业”与国美作为家电连锁运营模式之间的差异。黄光裕事件本质上是企业家谋利行为的偏差,而非关“类金融”模式。因为国美使用该模式并不新鲜,事实上这很大程度上本来就是国美扩张的基础,业界对于这一模式的质疑也不是现在才有。
抛开模式失效的因素,黄光裕的事件对于国美的冲击在于业内对国美的资金链以及后期运营产生了怀疑。而国美在运营层面如何维系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消费者之间的利益纽带,就成了国美渡过难关的核心。从国美的上下游利益链条上看,当前诸多供货商固然对国美的风波心存疑虑,但出于维护自己的利益的需要,此刻他们更需要国美“活下去”,首先是要保持其应收账款的合理变现。所以,在黄光裕事件发生之后,诸多供货商纷纷表态甚至签订新的合同向市场表示其正面态度。因此,某种意义上,国美的“店大欺客”成了其渡过难关的资本。其次,供货商们也并不希望苏宁一家独大,进而威胁自己的市场谈判能力。从这个角度看,供货商对于国美的资助实质上是出于一种制衡考虑。而对于下游的消费者,只要国美仍然维持其低价策略,理性的消费者不可能不买账。也就是说,依靠其数量众多的门店群和销售策略,其销售收入仍然可以得到稳固,这样,现金流的流入就可以持续支撑国美的运营。另外,对于黄光裕所涉及的地产业务与资本市场业务,则予以抛弃,放弃多元化,专注于家电连锁业。这样在资金占用上可以得到缓解,运营上也方便操作。原先黄光裕对资本市场的喜好更胜实业,而国美走向专注之后则不必经常套现投资其他业务(在《2008胡润套现富豪榜》上,黄光裕的历年套现总额由2007年榜上的93亿元,上升到2008年榜上的135亿元,再次成为手头现金最多的企业家),也便于资本市场提高对其治理水平的估值。整体而言,新的国美需要走出“套现后资本操作”这一“黄氏思维”,不然难免重蹈覆辙。
资本市场层面,关键在于国美方面必须“去黄光裕化”。国美如何处理黄氏家族的股份是很大的问题。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以某个价格转让给新的投资方,另外一种可能是股权方面不需要太大的动作,只要黄氏家族做部分减持放弃控股人身份就够。黄光裕目前在国美电器中所持的股份仅为35.55%,国美易手仍然存在想象空间。随着“去黄光裕化”策略的执行,国美可以重新调整股权结构并改进原先的国美扩张模式,从资本市场与地产行业上收缩战线,放弃多元化从而回归专注。由此,国美或许可以实现“凤凰涅槃”,获得重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