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邵逸夫放手:旷达还是无奈(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1日 00:01 投资者报

  “戴高乐滚进博物馆去!”

  曾经的一代英雄,垂暮之年的戴高乐,在晚年却被民众要求退出历史舞台。

  邵逸夫面临着同样的命运。

  退出角斗场,走进博物馆,也许是邵逸夫最明智的归宿。

  基业何必长青

  舍弃权杖,架起拐杖,对于百岁老人邵逸夫来说,似乎只是一个人生的角色转换。

  但是,对于TVB乃至整个邵氏企业集团来说,出卖TVB之后,却意味着一个曾经风云数十年的庞大商业帝国,就此走向消亡。

  在商界,以出卖企业而完成退休的,并非邵逸夫一人。2007年末,大陆家电行业的风云人物张大中,将大中电器出卖给曾经的竞争对手国美,从此退出江湖。是年张大中60岁,刚好进入人生暮年。

  对于很多商人来说,追求百年老店,渴望基业长青,似乎成为一种惯性。邵逸夫出卖TVB,则展现了另外一种商业观。

  事实上,企业本来就是一种流动的资源。辉煌湮灭,必然有新的强者诞生。纵使企业消亡,只要企业资源能够自由流动,一样可以死而不僵,亡而不散。昔日大中的鲜血,已经注入国美的河流之中,国美也因此而更强大。而邵逸夫不惜借钱帮杨国强买自己,正是看中了碧桂园欣欣向荣的气象。相信碧桂园有雄心与能力经营好未来的TVB,遂放心归去。而在TVB将出售的消息传出后,其股价不降反升,足见商界普遍认为其消亡后仍价值巨大。

  希腊的枯树,萌发罗马的新芽。生生不息,一代更比一代强,也许这就是商业社会的魅力之所在。基业不青,又有何妨?

  同时,邵逸夫的放手,也使其人生更为宽广。

  邵逸夫不仅是华人娱乐业的王中之王,更是慈善业中的翘楚。本次汶川地震,邵逸夫就一次捐款1亿元人民币。事实上,从1985年起,邵逸夫平均每年向中国内地捐赠1亿多元,用于支持各项社会公益事业。20多年来,他共向内地捐赠了34亿港元,兴建了5000多个项目。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遍布中国各地。2002年,邵逸夫还捐资创立被誉为“东方诺贝尔”的“邵逸夫奖”,用以资助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进行研究。1990年,中国科学院为了表彰他对公益事业的贡献,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英雄到老皆皈佛,宿将还山不论兵。“还山”之后的邵逸夫才真正走向了无为而无不为。

  很多世界知名企业家,都曾经有一个“还山皈佛”的人生历程。比邵逸夫更年轻的世界前首富盖茨就宣布7月后彻底退休,以后只从事慈善事业。台湾的施振荣,则致力于传播其商业经验与人生感悟。

  在潮落之际乘时而退,不仅为新一代人腾出了广阔空间,也使自己的人生得到升华,于企业和个人,都是善莫大焉。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