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危机后香港股民学会以大局为重,不跟国际机构做空赚钱
港股十年
时间:1997—2007年
概况:经过亚洲金融风暴洗礼后,香港股民学会以大局为重,不让国际炒家有可乘之机。
国企赴港上市
1997年10月23日,中国移动在香港和纽约两地上市,募资42亿美元。
2003年12月18日,国寿在香港上市,168倍的超额认购创下散户认购纪录。
2005年10月27日建行上市,共募集资金超过622亿港元。
2006年10月27日工行在香港和内地同时上市,在港募资774亿港元,打破香港有史以来的IPO募资纪录。
现任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总经理的雷贤达,曾任中国证监会开放式基金海外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作为一名投身香港证券业近20年的资深市场人士,他见证了回归后10年间香港股票市场的变迁。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袭击香港,雷贤达还记得那惊心动魄的时刻,“当时,香港刚刚回归祖国不到一个星期,国际炒家就开始陆续进入亚洲金融市场,一些国际对冲基金在市场上大量抛售股票,使香港股票市场遭受了巨大冲击。”10月23日,恒指一天下跌1211.5点,随后不到一年,恒指更是跌到6600点附近,一时间市场极度恐慌。
就在炒家在股票市场上大肆做空的时候,香港政府采取了主动干预市场的政策,用外汇资金买进蓝筹股,“因为这些股票都是恒生指数成分股,政府资金进入后市场马上就被托起来,维持了港股市场的稳定。”“那个时候,港交所每天为政府提供具体的买卖数据,政府用‘你抛多少,我买多少’的原则,只要有人抛售,全部用一个价格接下来,大举托市,最后国际对冲基金已无力跟香港政府对赌。”据他估计,香港政府在两个星期内可能买了超过价值1000亿港元的股票。
危机过后,让雷贤达印象最深的是港人的大局观念。他说,很多香港人都喜欢投资股票,股市大跌后许多中产家庭一夜间变为“无壳蜗牛”,他的一些朋友也因此面临失业。“在业内,很多人在1997、1998年的时候在股票市场上赔得很惨,有的人赔得破产,还有一些人心灰意冷干脆转行。”因为亚洲金融风暴中香港楼市也遭受重创一路下跌,有的家庭因此而背上巨额债务。“在当时的情况下,很多港人和机构都清楚以大局为重的观念,大家都明白如果跟着国际机构做空赚钱,就相当于把香港的财产送到外国人的手上,所以,大家的立场都非常坚定,没有让国际炒家有可乘之机。”当年,港府采取主动出击的政策,动用外汇储备干预股市成功击退国际炒家,雷贤达说,“虽然当时我身边的一些基金经理也认为政府的干预不对,但我一直觉得政府的做法非常正确,我很支持,当恒生指数重回10000点的时候,原来持反对呼声的人都闭上了嘴巴,开始赞成政府的做法。如果当时政府不干预的话,那么香港金融业的恢复必将成为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香港股市之经验
股市不惧怕合理干预
奉行不干预的经济自由政策,一直被香港这类自由港奉为圭臬。但在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冲击香港的过程中,香港政府在股票市场、外汇市场以及期货市场采取了积极主动的干预措施,事后也被认为是一次主动干预市场的典范。
1997年10月,国际炒家首次冲击香港金融市场,10月21日、22日香港恒生指数连续两天大幅下挫9%,10月22日,国际炒家大举沽空港股和港元汇率。导致恒指在10月23日下跌10.4%。1998年国际炒家卷土重来,先后发动三次大规模“狙击”。
香港金融管理当局选择直接进入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以对抗国际炒家,由不直接干预变为直接干预,在1998年8月份的保卫战中,香港金融管理局则直接干预外汇市场,动用外汇储备买入港币以维持港币对美元汇率不变。在股票市场上,动用外汇基金大量买入股票为股市托盘,大量买入对指数有直接影响的蓝筹股,同时在期货市场上买入看多合约。最终使当天的恒指收于7829点,期指收于7851点,高于国际炒家平均建仓点位数百点,成功击退国际炒家。
随主动干预的胜利而来的是西方的强烈抨击,认为香港此举背离经济自由的理念。但随后的事实无疑粉碎了这些市场原教旨主义者的说教:香港仍然繁荣,而且自由开放。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张羽飞 吴敏 图/CFP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