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港股新闻 > 正文
 

汇丰不考虑套现交行股票 双方合作定位一线关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9日 10:27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李利明 实习记者 孟为 北京报道

  3月16日,在香港上市的交通银行(资讯 行情 论坛)每股股价为4.575港元,而一年半之前,汇丰以每股1.86元的价格参股交行。

  汇丰再次赚得满堂彩。

  “即使交行的股价再涨,汇丰也不会考虑在股市上把交行的

股票套现,因为汇丰在交行的投资并不仅仅体现在21.78亿美元这个数字上。” 王冬胜坦言。王冬胜是汇丰银行负责中国区业务的执行董事,同时也是交通银行的董事。

  在王冬胜的规划中,“汇丰的目标是把和交行的战略合作做成外资银行和本地银行成功合作的典范”。

  由此,汇丰也终于确定了其在中国的发展策略——自身发展和与战略伙伴合作发展相结合的策略。由于汇丰在中国的盈利70%来自于战略伙伴的合作,如何与诸多战略伙伴合作成为重点。

  50亿美元投资的策略

  对中国金融业投资超过50亿美元的汇丰终于明确了中国发展战略。

  “中国策略是双面策略,是自身发展和与策略伙伴合作发展相结合的策略”,汇丰中国区业务总裁翁富泽告诉本报。

  在中国,汇丰已经先后参股了上海银行、平安银行、交行,通过控股公司恒生银行参股了兴业银行;此外,汇丰自身在国内银行业的业务发展也是领先于其它外资银行,包括开设了12家分行和9家支行,开办了包括对公人民币业务和对私外币业务在内的各项业务。同时,汇丰还是平安集团的第一大股东和合资基金公司晋信的外方股东,具有了混业经营的优势。

  在银行领域,交通银行是第一合作伙伴;在保险领域,平安集团是第一合作伙伴;对参股的其他机构如上海银行、平安银行等,汇丰的态度都是策略性投资;而汇丰自身业务的发展蓝图是在内地重点城市继续进行网点扩张。3月14日,特意前来参加汇丰北京分行中关村支行开业庆典的王冬胜告诉本报。

  汇丰的这一策略和其在中国金融业的投资和收益密切相关:50亿美元投资中的大部分是对交行和平安的投资;根据汇丰控股发布的年报,2005年汇丰在中国的盈利超过3亿美元,比2004年增加了9倍。翁富泽告诉本报,其在中国盈利的70%来自于战略伙伴的合作,30%来自自身的业务发展。

  与交行的未来

  在汇丰的中国投资版图中,交行的分量不言自明。而

银监会也已经把汇丰和交行的战略合作视为国有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成功典范,并且安排专门人员密切关注这项战略合作的进展。

  “我们已经明确了双方未来三年的发展蓝图”,王冬胜告诉本报。这一蓝图有几个重要方面:一是技术转移,比如在入世过渡期结束后,把汇丰的一些产品拿到交行销售;二是人员培训,包括在汇丰银行安排一部分工作岗位给交行的员工,并派出一些工作人员到交行工作;三是双方也在研究如何将双方的电脑系统联系起来,使交行可以利用汇丰在国外的网点来满足客户需求,降低成本费用。

  此外,汇丰也在考虑如何在香港和交行合作,例如在

信用卡和融资方面的合作。“和交行的合作发展在我看来是非常好的”,王冬胜认为。

  现在,王冬胜每个月都要和彭纯见面沟通,后者是交行执行董事兼副行长。每次见面,双方都要对合作项目的发展、进展的阶段、进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沟通。

  这只是汇丰与交行所建立的三个层面的沟通机制之一。第一个层面是汇丰集团董事长庞约翰和交行董事长蒋超良之间的会面,每半年进行一次;第二个层面是汇丰银行主席郑海泉和总裁兼行政总裁邵铭高以及执行董事王冬胜三人组成的委员会和交行董事长蒋超良、行长张建国、执行董事兼副行长彭纯组成的委员会之间的沟通,每季度进行一次,讨论每年的技术援助方法,讨论交行发展规划;第三个层面就是王冬胜和彭纯之间的沟通。

  “这个机制很重要,因为这是双方沟通的一个平台”,王冬胜说,“现在和交行是无事不谈,我们已经成为朋友,通过沟通,双方的事情也越讲越深。”

  翁富泽向本报透露,2月24日,汇丰宣布与交行联手推出信用证通知服务“中国快线”(China Express),成为首家与内地银行开展信用证通知业务合作的外资银行。此前的2005年5月13日,交行正式以汇丰银行品牌及本身品牌推出双币种信用卡。截至2005年末,交银汇丰信用卡的发卡量已经达到65万张。

  据了解,双方今年的计划很多,大约有几十个项目要做,最主要的是联名的产品和服务。

  王冬胜明确表示:“我们的态度是所有关于交行在内地的发展,如果交行需要合作伙伴,汇丰是交行的首选。”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07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