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高管套现千万 海尔电器步入转折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4日 16:13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蒋培宇 青岛报道 2月13日,海尔电器(资讯 行情 论坛)(1169.HK)的股价0.236港元,跌幅3.67%。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股价的浮浮沉沉实属平常,但海尔电器的股价起伏却难以让投资者忽略。一方面,海尔电器的股价在2005年11月曾有过大幅跃升,当月海尔电器第二大股
套现的四位高管是武克松、柴永森、梁海山和崔少华,均为海尔电器执行董事,其中武克松为公司董事会副主席。按照海尔电器发布的公告,四位执行董事是在2月3日行使优先认股权的,共认股6500万股,当天售出获利650万港元。4天(2月7日)后,四位董事再次认购了优先认股权,以每股0.15港元的价格共行使了5500万股,并且当日以0.255-0.2575港元的价格出售,共套现了584万港元。两次共套现1234万港元。 按照海尔电器公告,这四位董事的优先认股权总数为1.6亿股,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这可以部分印证香港学者郎咸平的说法:海尔集团海外上市意在曲线MBO,而非拓展融资平台。海尔电器共有七位执行董事,算上其他三位董事,海尔的七位高管获得的优先认股权估计将不低于3亿股,数量蔚为壮观。 不过,西南证券分析师周兴政却持相反意见,认为这不过是正常的市场行为,海尔电器四位高管套现的股份与海尔电器总股本的比值很小,“不能就此说明海尔电器实现了MBO”。海尔电器的总股本超过163亿股,七位高管获得的优先认股权占比很少,但周兴政随后表示,“这仅是自己的个人意见”,没有成文的规定明确占有多大的股本比例才能称为MBO。 但高管套现的时机和海尔电器的市场表现高度吻合。套现之后,海尔电器的股价开始缓慢向下。 市场人士认为,海尔电器高管在4天之内两度套现,以及套现时机的把握,正与海尔电器的业绩有关。从日前公布的消息看,海尔电器的洗衣机业务虽然增长19%,但利润却下滑较大,手机业务更是亏损超过1亿元。“高管在此时急于套现,难免有对公司未来信心不足之虞。”实际上,套现的消息一出,投资者的抱怨便在网络上传出,2月7日即第二次套现后,海尔电器交易价格下跌3.846%。 不仅海尔电器表现不佳,其大股东海尔集团去年的表现也难让人满意。2005年海尔集团营业收入1039亿元,增长率仅为0.3%,利润下滑20%-25%。而海尔集团2003年的营业收入为805亿元,2004年的营业收入增幅超过26%,2005年0.3%的增幅与之相比无异于停滞。对于海尔成长趋缓,国内营收出现首次下滑,海尔电器董事会主席杨绵绵公开的解释是,为实现“从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增长的转变,我们舍弃了很多没有竞争力的订单”。2005年海尔的市场战略一直都尝试在高端市场上实现突围,这必然导致在低端市场业绩表现的降低,营收的小幅下滑。 海尔在高端市场发力并没有带来利润的大幅上升,另一方面又放弃低端市场,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有观点甚至认为,海尔增长的低迷表明其已步入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从海尔的高端发力可见一斑。海尔正在试图走出过分注重营业收入和市场份额的模式,回归利润中心,但“海尔的苦恼是怎么样才能找到新的利润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