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地位日隆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9日 16:50 21世纪经济报道 | |||||||||
特约记者 罗绮萍 香港报道 香港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越来越受内地及亚洲企业喜欢,大有一股成为中国主板的势头。
香港交易所行政总裁周文耀1月13日在本报再三追问下,仍对CDR或者H+A的发展三缄其口:“谈这个问题我要令你失望,我们实在不宜评论另一市场的发展,我们只会做好自己的分内事,营造最佳的市场环境,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令上市费用物有所值,吸引内地企业以至全球企业来香港上市。” 港交所成绩显著 周文耀这天交出亮丽的成绩单。香港交易所截至2005年12月的年度,获得多项破纪录的佳绩,上市公司股份总市值(包括主板及创业板)达10550亿美元,较2004年增长了22.5%,全球排名由2004年的第9位升至第8位,在亚洲仅次于东京交易所(市值45729亿美元,全球排名第二)。 而上海和深圳交易所,由于缺乏新上市公司,成为全球少有的市值萎缩市场,上海同期的市值下跌8.9%,仅2862亿美元,在全球排名第19位,深圳的市值下跌了13.3%,只余1157亿美元,全球排名由第26位跌至第30位;一直有意挑战香港的新加坡,市值有13.1%增长,全球排名第20位。 如果以新上市集资额计算,香港交易所去年的成绩更骄人,全年IPO集资总额达1656.5亿港元(不包括近期大热的房地产信托基金及政府债券),打破了2000年的1321.1亿港元的纪录,上市后集资总额为1297.5亿港元,合计2954.1亿港元,未能打破2000年的上市后集资3352.2亿港元及总额4673.3亿港元的纪录。尽管如此,以全球排比计,香港在去年股份集资总额已跃居全球第四名,只在纽约、伦敦、多伦多之后。 内地企业领衔 香港交易所得到如此佳绩,主要受惠于内地企业排队到香港上市,去年十大集资额的新股中,全部为内地企业,前六位是大型国企H股,依次为中国建设银行(0939.HK)、中国神华(1088.HK)、交通银行(3328.HK)、中国远洋(1919.HK)、上海电气(2727.HK)及东风汽车(0489.HK),第七位及第十位为台湾在内地的企业,分别是生产手机的富士康国际(2038.HK)和生产家具的顺诚国际(0531.HK),第八位及第九位均为内地房地产民企,即雅居乐地产(3383.HK)及富力地产(2777.HK)。 香港交易所的统计数字显示,内地企业在港交所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些企业截至2005年12月已有335家,占香港上市公司总数的30%,10年前即1995年,这个比例仅为11%。这335家内企的总市值,至2005年底达31921亿港元,占总额的39%,10年前这个比例仅为5%。 香港交易所统计了1993年以来的集资情况,内地企业累计在香港交易所(包括未合并前的联合交易所)筹集了10974亿港元,占这段时间总额的51%,可以说内地企业已占香港交易所的半壁江山。 如以成交金额计算,内地企业股份2005年的总成交金额为16568亿港元,占总额的46%,全年十大最活跃的股份中,内企占其六,包括中石油(0857.HK)、中国移动(0941.HK)、中石化(0386.HK)、中海油(0883.HK)、中国人寿(2328.HK)及中银香港(2388.HK),单是这6家公司,全年的成交金额达6765亿港元。 香港交易所今年的重点计划之一,是设立中国事务组,周文耀在回答本报提问时说:“为了对内地市场进行推广,业务发展科主管霍广文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我们2003年在北京设立办事处,2004年分别在上海及广州设立据点,合共有8位同事负责对内地企业的推广,但我们仍认为不够,要加强对内企的服务,所以要成立中国事务组,定期举办课程,面向内企的执行董事、财务总监等高层人员,提供有关本港上市监管或国际会计准则转变等方面的培训课程。” 周文耀回答本报提问时续称,日后除了继续吸引内地的企业来港上市外,还会加强在亚洲其他地区的推广,吸引中国台湾、日本及马来西亚等地的企业来港上市,特别是那些在内地有生产线的企业,香港更是他们的首选上市之地。他本人也刚到吉隆坡,参加1月上旬一连四天举行的香港资本市场推介会,希望吸引更多马来西亚的资金及企业来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