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证监会研究显示香港55%衍生权证到期成废纸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2日 11:46 中国证券报 | |||||||||
记者 黄立锋 深圳报道 香港证监会最新的研究报告显示,从2002年1月后发行到2005年8月底前到期的衍生权证中,只有45%的衍生权证在到期时处于价内,其余的55%在到期时均变成废纸一张。报告同时显示,权证在到期时处于价内还是价外的比例与股票市场表现有关,而个股的权证到期时处于价内还是价外同样也与相关股票的市场表现相关。
报告最后认为,衍生权证的投资利润,未必与到期时权证处于价内还是价外有关,投资者如果能够以高于买入价卖出,便可以获利。 61.8%认沽证成为废纸 权证所谓价内和价外是针对其发行价而言。就认购证而言,若行使价低于市场价,即是价内,否则便是价外。而就认沽证而言,若行使价高于市场价,即是价内,否则便是价外。到期结算时,对于价内的权证,发行人应以现金向持有人支付相当于行使价和结算价之间的差额。 根据香港证监会《到期时处于价内及价外的衍生权证的比例》的研究报告,2002年1月以来发行到2005年8月底前到期的衍生权证共有2538只,其中针对个别普通股和恒生指数发行的权证共有2054只,其中1551只为认购证,503只为认沽证。 研究显示,整体2054只权证中,到期时只有917只处于价内,占44.6%,其余1137只均处于价外,占55.4%。这一结果也就是说,55.4%的权证在到期日变成了废纸。 按照认购证和认沽证的类别来看,1551只认购证中有46.7%到期时处于价内,53.3%处于价外;而503只认沽证中,只有38.2%到期时处于价内,其余的61.8%到期时均处于价外。 到期表现似与股市表现相关 在香港证监会研究的权证中有85%在发行后6到9个月内到期,该研究报告将权证到期时处于价内、价外的比例与对应6到9个月港股市场(以恒生指数为基准)的表现进行对照,发现这一比例似乎与市场表现相关。 具体而言,1551只认购证与恒生指数在过去6个月的回报的相关系数为0.93,而与恒生指数过去9个月回报的相关系数为0.84。因为报告认为,如果其他因素不变,那么市场表现越好,认购证就越有可能在到期时处于价内。 而就503只认沽证而言,与恒生指数在过去6个月的回报的相关系数为-0.83,而与恒生指数过去9个月回报的相关系数为-0.73。因为报告认为,如果其他因素不变,那么市场表现越好,认沽证就越有可能在到期时处于价外。 至于针对个股发行的权证,该研究报告选取了5只最常发行权证的股票进行研究,包括汇丰、中移动、长江实业、和记黄埔和新鸿基地产。结果显示,到期时处于价内的认购证比例似乎与相关股票在过去6到9个月的回报正相关,而到期时处于价内的认沽证的比例似乎与相关股票在过去6到9个月的回报负相关。 利润不受到期时价内价外比例影响 报告在最后一部分表示,“值得注意的是,衍生权证的投资利润,未必一定与到期时处于价内/价外的比例有关。如同一般的股票买卖,投资者如果能够以高于最初购入价的价格出售权证,便会获利,反之则会亏本。” 实际上,如果投资者持有权证直至到期,那么只有当结算价高于购入价时才会获利,因此,到期时处于价内的权证未必能为持有者带来利润。很有可能出现有些权证在有效期内一直处于价外,但到期时却是价内;相反情况也有可能出现。 至于能否获利,报告指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购置及卖出的时间及价格,即使权证处于价外,只要投资者能在到期前以较买入价高的价位卖出,便可获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