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月升幅近三成 汇丰领衔做多平安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1日 19:20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蓝姝 广州、深圳报道 上周的香港股市,继续演绎着中资金融股不断刷新新高的故事。而平安(2316),则是榜样的力量。 从2005年12月中旬开始,平安股价由每股13.50港元一路起涨,至1月19日收报16.8
高盛认为,随着新生命表的实施,基于平安相对丰富和准确的数据库资源,以及在市场创新主动性方面所发挥的优势,因此认为对平安的影响是正面的,给予平安与大市同步的评价,而法国里昂证券给予平安“跑赢大市”评级,并把目标价调高至18.5元。 外资机构唱主角 国泰君安(香港)分析员戴祖祥认为,金融股“最近的上涨主要由外资投资银行的买盘推动,部分也是由权证发行商的对冲买盘推动”,是投资与投机资金共同推动的结果。 平安更不例外。平安投资者关系部有关人士介绍,自2004年6月上市以来平安持续受到国际战略投资机构的垂青与关注,花旗亚洲、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百富勤、美国雷曼兄弟、德意志银行、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银行、中金、京华山一等十几家投资机构派专人分析研究平安投资价值。 而近来,分析研究平安的机构里又多了里昂证券、瑞银证券亚洲有限公司、美林亚太有限公司、贝尔斯登亚洲有限公司等机构的身影。戴祖祥告诉本报,这些机构分析员身后,本身意味为其有相当的投资者在关注,作为分析员的主要工作是为其一般客户或者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提供投资信息与决策参考。 两年前,当中国人寿和平安酝酿海外上市的时候,波士顿咨询公司(香港)副总裁彭礼定就做了乐观预期:海外基金和机构投资者对中国的保险商有浓厚的兴趣与胃口,中国保险商要做到的是如何在持续性增长和盈利能力方面成功地说服投资人。2004年6月,中国平安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在全球IPO143亿港元,在香港公开发售期内更是不负众望获得约58倍的超额认购。上市以来,平安连续两年来保持30%以上的业绩增长率,2005年,戴祖祥预计平安的业绩有望增长四成达到44亿元,2006年增长24%达到55亿元。 唱主角的外资投行身后不乏对中国金融市场充满了欲望与兴趣的机构投资者。外资投行买盘推动保险股股价上升除了套利的意图外,其他的醉翁之意更为深远:通过股价示范效应促成其客户投资中国保险业,为自己招揽中国业务生意。 当然,从这点来说,汇丰显然起到了示范的效用。去年5月9日汇丰控股以代价81.04亿港元,购入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手中平安保险股权约6.14亿股或9.91%股权,高盛、大摩1994年6月各自对于平安的一笔3500万美元投资,在11年后获得了近15倍投资回报,这个令人心动的投资回报甚至超过了早期中资股东对平安的投资回报:原始股东招商局在2002年退出时获得10倍收益;中远集团投资平保6年投资回报率超过400%。 汇丰在平安上总共投入144亿港元,按照目前平安的千亿市值计算,汇丰手中19.9%的平安股权价值在200亿港元以上,半年内获得38.9%投资回报率,这对于汇丰全球业务来说,也是投资收益率最高的一笔买卖了。 业绩支撑 从1994年摩根、高盛进入,到2002年汇丰进入2005年增持至19.9%成第一大控股股东,平安一直是一个国际战略投资者眼光独到而获得丰厚回报的经典。 “平安是一个经典示范,它说明目前对于中国保险业的投资大有可为。”一家新设保险公司筹备组负责人对本报称。 当然,平安也没有辜负这些。 现在,平安的三年主动转型战略已经开始显示积极效应。2005年平安中报显示,公司净利润达到22.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7.3%。核心业务寿险的赢利能力进一步增强,这被戴祖祥认为是“内涵式增长的典范”,同时产险业务利润实现了300%的增长。 目前,平安已经正式形成了金融控股集团的架构,建立“一拖四”的股权结构,由中国平安集团直接控股平安寿险(控股99%)、平安产险(控股99%)、平安信托(控股99.3%)和平安海外(控股100%);平安信托又控制平安银行(控股73%)和平安证券(控股75%)。 同时,继养老险股份公司成立后,2005年上半年,平安又相继成立了健康险与资产管理公司。平安集团旗下的8(9)个子公司,使得平安集团成功演绎了金融控股的新架构。 基于此,戴继续维持对于平安的“收集”投资评级,将目标价位从15港元调升到16.4港元,相当于2006年每股内涵价值的2.1倍。 当然,那些外资投行的分析师或许会认为戴祖祥有些保守。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