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温天纳:资金自由行投资者应多选港股蓝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7日 02:17 第一财经日报

  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温天纳:“资金自由行”投资者应多选港股蓝筹

  陈宜飚

  在香港,大家现在对于中资银行有期望,认为虽然早期只安排中国银行操作,但其他银行迟早都会参与这一轮的“资金自由行”过程。如果其他行也能获得这种境外证券业务,对于它们在境内推动混业经营将起积极作用。

  内地“资金自由行”的推出,投资者对于在港中资银行和券商的期待甚高,后者甚至顿时成为市场的香饽饽。这次政策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推进银行业的变革,它将为香港市场和内地银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前景,带着这些问题,《第一财经日报》专访了温天纳。

  市场的一种憧憬

  《第一财经日报》:香港地区金融机构是怎么看国家出台的“资金自由行”政策的?香港业界是否已经为接收内地投资者作好准备?

  温天纳:其实香港业界早就期待类似政策的出台,中央的政策开放步伐比大部分人预期的时间表更快。据我所知,2002年,香港特区首任特首董建华和当时的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就曾讨论并向中央提过“北水南调”——当时 A股市场发展尚可,但是恒指却表现不尽如人意。特区政府向内地有关机构提出,吸引部分内地资金进入香港,以此为香港助力。但是当时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阴影未散,同时不少人也提出质疑,认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并不缺乏资金,“北水南调”是否能助力香港仍是个未知数,因此最终政策未获实施。

  从香港券商层面来看,其实这个政策影响并不大,因为早在此前,想炒港股的人已经来港开户,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将大量资金汇入香港。目前这个政策下,除中国银行外,其他港资及内资券商尚不能参与吸引内地居民资金。

  另外,此次来的主要是散户,其特点是不像机构那样经常进行交易。因此,对比港股目前平均的每天成交量(大约1000亿港元的水平),这些资金相对性的流动性不会太强,对于券商的佣金收入不会有什么大的影响。

  《第一财经日报》:不过香港市场反应很火爆?

  温天纳:市场更多是一种情绪化的反应和一种憧憬。事实上,各方对于究竟有多少资金能“南下”仍存疑虑。从资金量来说,即使有三四百亿元甚至上千亿元资金入市,都不足以真正驱动香港市场;而且“自由行”的散户行动较分散,不容易对个股造成影响。

  不过,这个政策对于中资银行股和中资证券股显然还是有利的,这也是近期银行股和申银万国股价被推高的部分原因。

  对QDII 冲击有限

  《第一财经日报》:在香港,不少人认为“资金自由行”的推出将会严重影响QDII的投资,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温天纳:对于QDII的影响肯定会有,但是二者并不完全对立。相对于QDII,“资金自由行”给投资者更多的自主权。目前,内地的QDII产品主要是银行、基金或是券商在做,内地投资者只是购买他们的金融产品,具体的选股、买卖由这些机构投资者进行;而在“资金自由行”之下,投资者是自己操作买卖,从目前A股上散户的热情来看,他们应该更愿意自己操作。

  但是,QDII机构投资者可能专业经验更多一些,加上有些产品有固定收益,对投资者的资金安全有一定保障。此外,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政策对散户的资金是一种潜在保障。比如,有一些风险较大的创业板股票,机构投资者肯定不会去买,所以我觉得QDII的吸引力还是有的。

  《第一财经日报》:那么,你认为自由买港股的内地居民在炒港股过程中,不应该进入创业板?

  温天纳:在A股市场上,散户的力量很大,但是在香港,机构投资者的力量更强,散户的行动分散而且个人资金有限,很容易被机构的行动冲垮,所以建议刚入市的时候还是要以蓝筹为主。

  从以往经验来看,许多香港的“仙股”(香港人将港分称作“仙”)资金都是从内地获得的,香港业内称之为“大陆庄”,经常是一些内地的私募基金或是个人在“坐庄”,这些庄家想推高股价后出手,结果却往往发现推高后有价无市,过去庄家损手的情况经常发生。

  在香港,许多基金和机构投资者的政策明文规定不可以买卖创业板股票。从2001年至 2004 年,在创业板上市的多是内地企业,买它们的资金也大多来自内地。迄今为止,香港投资者对创业板也是信心不足,所以我建议“自由行”的散户们还是以蓝筹为主。

  “资金自由行”将推动混业经营

  《第一财经日报》:你怎么看“资金自由行”这个政策给你们行业带来的好处?

  温天纳:在香港,大家现在对于中资银行有期望,认为虽然早期只会安排中国银行操作,但其他银行迟早都会参与这一轮的“资金自由行”过程。如果其他行也能获得这种境外证券业务,对于它们在境内推动混业经营将起积极作用。

  正是从这点来看,中国银行业的发展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所以我们看到银行股的价格节节上升。

  我甚至可以预测,再过五年,香港只会剩下主要两类的投行,一类是欧美的老牌投行,另一类便是以中资银行为背景的投行,而香港本地的投行会被边缘化。

  《第一财经日报》:但目前香港似乎其他券商和中资银行还不能分享收益,你们有没有去争取?

  温天纳:对于交行的情况我不方便讲。我可以透露的是,我所知道的其他银行都已经有这方面的部署,而且有的银行提出了更前瞻性的建议,因为它们从这一次的政策实施中发现,政策制定者原来已经走到商业银行前面去了。

  《第一财经日报》:能否介绍一下,你们目前的业务范围都有哪些,是否是全牌照的投行?

  温天纳:交通银行在香港的业务已经连续经营了超过70年。不过,我们是到了2005年,才正式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今年初我加入交银国际不久,我们便拿到了第一批香港证监会发出的主板保荐人牌照,并随后获得了兼并与并购业务的独立牌照。因此,现在的交银国际连同交通银行的境外业务已经是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于一身的全牌照和全方位的大型金融机构。

  就投行方面看,我们今年拿到牌照后,已经开始展开业务。今年中粮国际在香港挂牌上市,就是我们做的财务顾问。目前我们也在着手一些企业的IPO项目。乐观的话,应该明年初会有一至两家企业赴港上市,不过目前我还不方便透露具体的项目。

  《第一财经日报》:据香港媒体报道,今年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将受一定限制,管理层倾向于大型国企实行“A+H”,要么就单独在内地直接上市,只有融资规模超过10亿美元才有希望获准在香港等地上市。这对你们是否构成了一定的压力?

  温天纳:影响肯定是有的,但是只会局限于短期。从这个行业来看,做一个项目至少要一至两年,我相信到时候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已经发生变化。另外, IPO的这种条件虽然受限,但是今年买壳上市的项目却明显增加,对许多内地民企来说,拥有境外上市的地位不仅方便企业再融资,而且会产生巨大的财富效应,因此还是很踊跃。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