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润收购TESCO中国成功获批 乐购将全部更名为华润万家

2014年05月29日 09:54  新浪财经 微博 收藏本文     

  新浪财经讯 5月29日消息,今日,中国最大的零售企业华润万家有限公司宣布,其母公司华润创业有限公司(简称“华创”)与英国TESCO签署的合资协议已获得中国相关政府机构的批准。

  据悉,收购完成后,TESCO中国业务包括大家所熟知的“乐购”将全部划归到合资公司下,未来,“乐购”品牌在中国将不复存在,其所有门店全部改为“华润万家”,至此华润万家旗下共拥有3970家自营门店和卖场。

  未来乐购品牌将全部改为华润万家

  2013年10月,华创对外公开宣布,与英国TESCO达成协议,将其中国项目并入华创,该协议历时半年左右时间,终于成功获批。

  根据协议,合资双方将组成多元化零售合资公司,于大中华地区(中国大陆、香港及澳门)经营大卖场、超级市场、便利店、现购自运业务及酒类专卖门店等零售业务。

  而英国TESCO方面会将其中国业务及现金注入合资公司,基于此,华润方面将持有合资公司80%的股份,TESCO持有合资公司20%的股份。

  据了解,双方成立的合资公司将成为内地、香港及澳门经营大卖场、超级市场、便利店、现购自运及酒类专卖店的独一平台。而据华润万家方面的估算,新成立的合资企业销售额预计将达到100亿英镑左右,约合人民币950亿元。

  据华润万家CEO洪杰透露,未来Tesco内地的135家门店将统一改为“华润万家”,以实现品牌扩张。而通过此次合作双方的零售资源将得到最大的发挥,双方后台管理系统将实现整合。

  华润万家旗下直营门店数已接近4000家

  英国Tesco是全球三大零售企业之一,全球门店总数将近6,000家,员工总数约520,000人业务不仅包括零售,还涉及金融、加油站、电信和医药等领域。但在中国,TESCO的表现甚至算不上是差强人意。

  TESCO中国业务进入中国的时间较晚,比沃尔玛家乐福晚近十年,再者在中国整合步伐偏慢,业绩表现不佳。截至2013年初的数据显示,乐购在中国的门店数量还不到沃尔玛的一半。挣扎多年未有起色,TESCO选择与央企华润集团旗下的连锁零售集团华润万家合作。

  华润万家的超市业务已连续多年位居中国连锁超市第一位。截止目前,华润万家已进入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100多个重点城市。2013年全国自营门店销售额达924亿元,自营门店总数3835家,员工人数超过20万。合资公司成立后,华润万家旗下的自营门店将达到3970家之多。

  洪杰表示,两家合资可达成共赢,通过外资企业的管理加上中国本土化企业的规模资源,加强了双方互补作用,是中国零售巨头和外资巨头业务合并的重要一步。“未来合资公司将发挥规模优势,统筹加速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整合供应链及客户资源,进一步打造‘线上实体融通 ’的全渠道经营模式。”

  而此前,华创首席财务官黎汝雄也曾表示,和乐购合作不只是为了它的100多个大卖场,而是看重它在行业内的核心竞争能力,包括物流能力、自有品牌、电脑系统等。

  目前,中国零售行业已从高速扩张的时期逐步步入发展调整期,零售业的发展速度更是急剧下滑。而行业增速为“最低增速”、企业净利润出现“负增长”之时, 华润万家与TESCO的成功合作算得上是市场一大利好消息。

  当然,华润万家如何整合乐购,仍然是一个业界关注的话题,因目前乐购整体仍处于亏损状态。另外,乐购旗下除了135家门店,还有25000名员工,根据华润万家方面给出的消息,这些员工仍将继续聘用,不会因公司合并而受到裁员。(徐雯 发自上海)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广东整治裸官 东莞127人被调岗
  • 体育亚冠抽签恒大战悉尼 阿尔滨宣布马林辞职
  • 娱乐评书家田连元车祸骨折 儿子不幸身亡
  • 财经能源反腐或还有大动作:几名领导早被盯上
  • 科技改变客厅:聚焦智能电视创业者
  • 博客轰动世界的山寨版狮身人面像(图)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盘点高校毕业礼:北大学术猫清华纪念衫
  • 王红英:宽松预期导致国债期货走高
  • 徐斌:改革大手术少不了货币麻药
  • 天天说钱:东北三省为何突然失速?
  • 陶冬:中国经济触底回升
  • 徐小明:退市制度对市场影响
  • 李锦:30家中国版谈马锡将会出炉
  • 郎咸平:关键十年 政府应该做什么?
  • 易宪容:国内楼市周期性调整不会中断
  • 融冰:银行股持有者须直面市场的冷淡
  • 钮文新:别再担心“钱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