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蒙牛引外资能否改有爆发力而诚信欠佳局面

  谭浩俊

  在入股蒙牛三年后,厚朴基金上周末将其间接持有的蒙牛5.9%股份出售给欧洲最大乳制品企业爱氏晨曦(Arla Foods)。入股完成后,爱氏晨曦将成为继中粮之后的蒙牛第二大股东。

  蒙牛很“猛”,但又很脆弱,这是很多人对蒙牛的评价。应该说这种评价很客观,也很实际。蒙牛这些年来的发展历程证明,这头“牛”确实异常生猛、极具爆发力和冲击力;另一方面,近年来围绕蒙牛发生的很多问题,特别是质量问题,又说明这头“牛”仍“野性”十足,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水平是难以驾驭。原本以为,中粮入主后,能改变一下蒙牛的“野性”,让其在不影响活力和爆发力的情况下,发展得更加健康、更加有序、更加符合现代企业制度。但是,中粮没能做到,至少没能完全做到。中粮设计的各种重塑品牌的措施和办法、对策和策略,并没能在蒙牛身上得到充分实现和展示,而各种问题仍然时有发生。

  那么,引入欧洲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世界知名乳制品企业,是否能改变蒙牛生猛而缺少规训、有爆发力而诚信记录欠佳的局面呢?

  据蒙牛方面称,未来爱氏晨曦将为蒙牛引进丹麦牧场管理体系,将“Arla花园”应用于蒙牛的前端质量管理中,派出专家小组与蒙牛团队一起工作,双方的合作将覆盖蒙牛从前端奶源管理到生产质量控制等关键领域。

  如果爱氏晨曦的进入,真的能以换血方式,将蒙牛从前端奶源管理到生产质量控制都进行一次根本性的变革,不仅能有效重塑蒙牛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而且能有效提升中国乳制品业的市场形象。因为,蒙牛一旦真的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和变化,其他企业要么也跟着变,要么就在市场消失。这对广大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

  关键在于,爱氏晨曦能否让蒙牛得到脱胎换骨式的变化,能否让蒙牛不再在诚信和质量方面受到消费者的质疑。因为,乳制品企业能否得到消费者信任,问题早已不在技术、资金层面,也不在一般的管理层面,而在责任、意识层面,在于企业到底想树立怎样的品牌、怎样的形象。

  正常情况下,先进管理理念的引进,总能让企业得到一次质的提高和飞跃。但由于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以及原奶生产方式的缺陷,新理念也常常会遭遇“水土不服”,甚至“随乡入俗”。许多外国知名企业、知名品牌、知名商品,在国外销售市场没有任何质量和服务方面的问题,但到了中国市场,却常常会遭遇质量门、安全门,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而在员工管理方面,无论是原蒙牛的纯民营化体制,还是中粮进入以后的半国有化体制,抑或爱氏晨曦进入后的混合化体制,如果不能把员工的责任意识充分调动起来,不能把所有与之配套企业的责任意识调动起来,如果不能形成完全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同样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蒙牛存在的问题。质量和诚信问题,也就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而就食品安全问题而言,一个企业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纵然爱氏晨曦的进入,能让蒙牛在自身不再存在质量和诚信问题,但在产业链条方面,仍存在很大的漏洞和缺陷,那么,质量和诚信问题也就很难实现无缝对接。这就要求,有关方面必须加大监管力度,在每个与质量与诚信有关的方面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无缝监管。

  所以,对蒙牛及其乳制品企业来说,只有内外兼修,形成内外的互动,质量和诚信才有保证。

  这又不能不促使笔者再往深度去思考,按理,中粮集团作为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应当在经营理念、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品牌培育、诚信建设、质量控制等方面,具有世界级企业的水平,为什么入主蒙牛以后,没能将困扰蒙牛的质量、诚信、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解决好,现在又得转身依靠引进外资来改变?如此,中国企业何时才能真正与世界知名企业抗衡呢?而且,在这样的环境和思维下,引进爱氏晨曦,会不会使得蒙牛也走上一些国有商业银行的道路,引进了外国投资者后,让外国投资者赚得钵满盆溢,但在管理思维和发展理念方面,却没有得到多大改变?

  总之,引进外资,到底能让蒙牛改变什么、改变多少,变数太多,需要时间来检验。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