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淡马锡高抛低买内银股 再卖中行建行套现195亿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03日 09:40  21世纪网

  张丽 2012-05-03 09:40:14  

  核心提示:昨日淡马锡趁近日内银股价强势,在二手市场减持总值最多195.51亿元(25亿美元)的中行及建行。

  21世纪网综合 淡马锡昨日再次大手重整内银组合,继上月以逾179亿元向高盛接货购入35.5亿股工行后,昨日淡马锡趁近日内银股价强势,在二手市场减持总值最多195.51亿元(25亿美元)的中行及建行。

  华尔街消息显示,此次股权出售完成后,淡马锡将持有中国银行3.4%的股权和建设银行7.5%的股权。

  套现195亿只为调整内银组合

  据道琼斯通讯社得到的销售文件显示,淡马锡透过旗下的Fullerton Financial Holdings Pte Ltd,以每股作价3.13元至3.18元,配售30.79亿股中行H股股份,涉资最多约98亿港元;配售价较中行昨日收盘价3.26元,折让约2.5%至4%。

  至于建行股份,淡马锡则以其分支Cairnhill Investments Mauritius Pte Ltd,以每股5.99元至6.1元,配售16亿股建行H股股份,涉资97.6亿元;建行配售价亦较其昨日6.16元的收市价,折让约1%至2.8%。

  合约细则显示,淡马锡将面临90天的锁定期,期间将不得转让上述两家银行的剩余股权。美银美林和摩根士丹利负责安排上述股票配售交易。

  近期银行股表现较佳,中国银行H股今年迄今为止累计上涨了14%,建设银行H股则上涨了13.7%。

  媒体援引AMTD证券业务部总经理邓声兴则分析称,淡马锡今次减持的时机较预期中早,因为淡马锡刚增持建行不久,期间股价升幅不大,而且现时内银股估值仍算便宜,他相信淡马锡是为了在增持工行后,保持投资内银板块的资金比例才减持建行及中行,与淡马锡对个别股份的看法无关。

  根据淡马锡截至2011年三月底止年报显示,金融投资板块占该行全球1,540亿美元投资组合高达36%,远高于其后的交通及工业(23%) 及电讯科技 (22%) 。其中淡马锡三大内银资产,佔其全球金融投资约四成,也可见淡马锡仍然看好金融业前景。

  淡马锡“高抛低买”伎俩

  淡马锡对中资银行股的“青睐”早已有之,在中银和建银于2005年和2006年在香港上市前,淡马锡曾作为战略投资者投资了上述两家银行的股权。还作为基础投资者参与了2010年农业银行221亿美元的首次公开募股交易。

  截至2011年3月31日投资组合约1600亿美元的淡马锡一直寻求积极在中国扩张。

  淡马锡近一年来,默默接收由外资投行所弃的内银股,而作为主权基金,更加入短炒行列。最令人印象深刻是,去年7、8月内高沽低买中行及建行。去年7月初淡马锡以每股平均价3.63元,减持51.88亿股中行H股,套现逾188亿元。此后于8月,以低价2.972元补入9,711.7万股中行H股。以昨日的最低3.13元的配售价,赚幅5.3%。

  建行方面,淡马锡先于去年7月初以6.26元沽出手头上15亿股建行,同样紧接于8月份,以每股4.94元接收美银所沽售的建行H股,赚取每股差价1.32元。此后淡马锡再于11月增持37.7亿股建行H股,每股平均价4.93元,以昨日最低5.99元的配售价,赚幅21.5%。根据淡马锡最近一次申报,其对建行的持股量达9.42%,为建行的最大外资股东。

  而淡马锡刚于4月23日,向高盛豪掷179.3亿港元,购入35.5亿股工行股份,持股量由1.22%升至5.31%,成为主要股东。是次交易均价为5.05元,而昨日工行收报5.23元,且看淡马锡是否满足此水位,继而对工行同样施以高沽低买的技俩。

  淡马锡增减持中建两行情况中行详情2012年5月(减持)以3.13元至3.18元,配售30.79亿股,套现最多约98亿元2011年8月(增持)以2.972元,买入9,711.7万股,斥资2.9亿元2011年7月(减持)以3.63元,减持51.88亿股,套现188.32亿元建行详情2012年5月(减持)以5.99元至6.1元,配售16亿股,套现套现97.6亿元2011年11月(增持)以4.93元,增持37.7亿股,斥资185.9亿元2011年8月(增持)以4.94元,增持44亿股,斥资217.4亿元2011年7月(减持)以6.26元,减持15亿股,套现93.9亿元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