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
一边是转型压力紧逼,一边是净资本约束高悬,双重压力之下,国内各家券商正在加紧自身的资金储备。
除了在A股市场吸引资金之外,海外市场也是各家券商觊觎之地。
3月15日,在首次发行遇阻的三个月后,海通证券(600837.SH)港交所聆讯,如果进展顺利,有望在4月份登陆H股。而除了海通证券之外,中信建投证券也在加紧H股上市事宜。
“一方面分散融资渠道,另一方面也为未来发展国际业务打好基础。”北京某券商行业分析师表示。
奔赴海外
如果要追溯券商海外IPO的历史,就要把时针拨回到2010年。
当年7月8日,国泰君安国际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为首家赴港IPO的内地券商。
2011年10月6日,中信证券(600030.SH,06030.HK)H股在港交所挂牌交易,成为内地首家“A+H”股上市券商。H股上市,为中信证券募得了约145亿港元。
中信证券赴港上市后不久,同为内地券商大佬的海通证券也启动了H股上市事宜。
2011年12月5日,海通证券在香港公开招股,并预计在12月15日挂牌。
不过,海通的H股之路却并没有中信证券一般平坦。2011年12月12日,因市场氛围不佳,海通证券决定延后H股上市计划,择机再发。
时隔三个月,海通证券的H股上市再次启程。目前,海通证券已经将有关的最新财务数据交予港交所,如果不出意外,有望在4月份登陆H股市场。
“对于海通来说,港股上市要面对的最大的困难还是发行的问题,主要还是看能不能有人买。”上海某券商海外融资业务部门人士对记者说。与国内的发审制度不同,港股市场上的聆讯环节并不似A股市场上发审会那般意义重大。对发行人和承销机构来说,能否找到买家顺利完成发行,才是最为关键的环节。
与颇受关注的海通证券H股上市相比,中信建投证券的H股计划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2011年9月,记者从中信建投内部获悉,公司的赴港上市准备工作正在进行,并计划在2012年年初登陆H股。
2011年9月底,中信建投完成股改。当月28日,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创立大会暨第一次股东大会召开。按照中信建投证券截至去年底的净资产值进行折股后,公司注册资本由27亿元增至61亿元。随着股改的完成,H股上市一事也更近了一步。
不过,此后海通证券的H股受阻,港股市场的低迷也给中信建投冲刺H股带来不小阻力。原本计划今年初登陆H股市场的中信建投证券,目前并没有新的消息。
“公司有专门的上市办来准备相关事宜,具体的时间安排还不清楚。”中信建投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
各有心思
同是海外上市,各家券商却又各怀心事。
“公司一直想上市,但此前受限于老华夏的一些遗留问题,之后受股权变更的影响,A股上市的计划一直未成行。这也是转投H股的一个原因。”中信建投内部人士透露。
受限于一参一控的监管规定,原大股东中信证券在2010年将所持中信建投53%的股份卖出。
股权转让之后,人事变动也接踵而至。原董事长张佑君回归中信集团,原总裁王常青接任董事长兼党委书记一职。总裁一职则有原银河证券副总裁齐亮接掌。
“A股上市要求三年内实际控制人不变。”北京一位券商投行人士对记者说。
而港股市场对股东和高管变更的相关规定则更为宽松。“一般是要求一年内大股东不变,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联交所协商申请豁免。”上海某券商国际融资部人士对记者说。
在A股上市受阻的情况之下,中信建投选择了赴港上市。
与中信建投不同,中信证券、海通证券的赴港上市则更多的是剑指海外业务的扩张。
“去年上市的时候,市场行情并不好,但还是如期上了。其实融资不是主要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公司国际化的考虑。”接近中信证券的人士表示。
事实上,在国内券商中,中信证券的国际化之路一直比较超前。
“公司的优势在于国内,海外扩张将专注于跨境业务。一季度可以完成对里昂19.9%股权的收购,以合作效果和谈判价格决定后续收购进展。”一位刚完成对中信证券调研的分析师,如此转述中信证券方面的规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