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时娜 ○编辑 毛明江
中资证券机构以香港特区为“桥头堡”开展国际化运营已走过20个年头。这20年里,中资券商的整体实力得到很大提升。但是,也有一些券商至今仍未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有的甚至处于连续亏损之中。陆续公布的香港中资券商2011年的业绩“寒风”劲吹。
券商出海本在开展国际化运营扬帆远航。但业务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服务与有吸引力的产品,使得一些后进入的中资券商在国际舞台上迟迟站不稳脚跟。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赴香港特区设立分支机构的中资券商已急速扩容至50家。RQFII发行遇冷及赚钱不容易的现实,已经开始让券商蜂拥香港淘金的热潮降温。
如何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资本市场上,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并闯出一片自己的天空呢?在港的中资券商到了静下心来,探索适合自己的国际化之路的时候了。
中资券商在港过半亏损
去年,全球金融市场阴云惨淡,股票市值缩水、成交萎缩、IPO融资锐减。全球金融机构均受到打击,香港的中资券商也没能幸免。据了解,去年中资券商在香港设立的分支机构,亏损的超过一半。
本报记者香港调研发现,去年20家内地证券公司的香港业务实现盈利的可能仅有国泰君安国际、海通国际、申银万国(微博)(香港)、招商(香港)等几家较早进入者。近几年新进的中资券商去年大部分都出现可亏损。其中,有的券商已经是连续两年或三年亏损,有的则是过去几年的持续盈利记录被打断,转为亏损。
而我国内地15家基金公司和6家期货公司的香港分公司,也因设立时间不长,业务开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基本都还没有进入盈利周期。主攻投行业务的9家银行系券商,去年的盈利也普遍出现倒退,部分新进的也出现亏损。
这显然出乎很多中资机构的意料。两三年前,一些刚到香港或准备去香港设立分支机构的中资证券机构一度以为,那里遍地黄金。
“香港并非遍地黄金,要想在这个完全市场化、国际化的地方赚钱,要花比在内地更多的心思。”在香港“沉浮”两年后,国信(香港)经纪公司总裁李泉如是说。
内因与外因夹击
国泰君安国际行政总裁阎峰告诉记者,去年全球经济不稳,欧美债务危机阴影还笼罩全球金融市场,香港难免受到冲击,恒生指数去年全年下跌了20%,港股IPO融资额萎缩了逾四成。虽然期间港股交易时间较之前延长了一个小时,但成交量并未见放大。
市场的低迷使得香港中资券商去年的经纪业务、投行业务等主要业务板块受到很大影响。
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成本太高,香港的写字楼租金在全球都是排名靠前的。为了快速建立团队,新进香港的券商往往还需要“高薪挖角”。此外,券商们还要投入大量资金购置网上交易设备,因为他们的很多客户来自内地。
阎峰表示,证券公司运营其实也讲究“规模效应”,如果业务量太少,收入很难抵消支出。大部分出现亏损的中资券商成立年限都不长,还处于投入建设阶段,各项业务均刚起步,业绩更容易受到市场低迷的影响。
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部分香港中资券商的投资业务(自营)占比较大。如果遇到市场不好,很容易导致大幅亏损,拖累业绩表现。国泰君安国际在上世纪90年代进入香港时,也曾以投资为主业,并一度因投资失利而资不抵。后来公司调整了定位,大幅降低了投资业务比重,才走上稳健发展的轨道。
业务同质化严重
事实上,虽然绝大多数中资券商已取得香港证监会的全业务牌照,但很多中资券商依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后进入香港的大部分中资券商在业务开拓上,缺乏自己的特色,同质化严重。
由于经纪业务门槛较低,最近几年内地证券公司挺进香港普遍是用“经纪业务开道”,而且开发客户的重心放在内地。先从内地A股客户中挖掘潜在的港股投资者。为了弥补香港缺乏网点或网点少的不足,中资券商们普遍选择了建立网上交易平台。研究服务上,则普遍放在熟悉的中资股上。
银行系券商则普遍选择主攻投行业务,依托内地母公司强大的客户优势,大力发掘有上市需求的内地企业,为其提供上市融资及配售服务。
这两种进入策略本来无可厚非,但随着这样做的中资券商越来越多,不仅业绩增长难以为继,“佣金战”也随之而来。目前,券商对于内地客户的争夺已进入“白热化”状态,出现了每笔交易划一征收“4.99港元”以及“888港元”包月等超低佣金套餐。
此外,业务体系不健全、过度依赖某一项业务也容易导致很多香港中资券商的风险抵抗力差。由于去年港股成交低迷,香港中资券商的经纪业务收入全线出现倒退。而经纪业务是大部分中资券商香港子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很多券商因此出现亏损。
与此同时,去年企业到香港IPO招股集资的资金总额同比大幅缩水43%,投行的承销费用也随之锐减。那些从事单一投行业务的中资券商香港子公司盈利也大受影响。
差异化与多元化路径之争
值得注意的是,在“后来者”为站不稳脚跟而烦恼的同时,较早进入香港的中资券商似乎已经沿着各自的发展模式,闯出了一片天空。
它们的国际化路径主要有两条:差异化经营与多元化发展。
中金(香港)、中信国际以及大部分银行系券商在香港主攻投行业务,较少涉及经纪业务,走的就是差异化经营之路;而以中银国际、国泰君安国际为代表的多元化发展派,则试图在证券交易业务、孖展业务(融资)、投行业务和资产管理等业务方面齐头并进全面发展。海通国际、招商证券(微博)(香港)、申银万国(香港)等也在朝此方向发展。
目前,两种发展途径的代表在香港均已占领了一席之地。
统计数据显示,共有6家中资券商进入2011年香港新股承销及配售市场排名前20位,其中中金(香港)排名第七,过去一年参与了12个项目的承销及配售工作,占据了香港4.6%的市场份额;中银国际排名第九,去年参与了13个项目的承销及配售,占据了香港3.5%的市场份额;此外,建银国际、交银国际、中信证券(微博)分别排名十四、十五、十六名,工银国际排第二十名,他们的市场占有率在1.3%至2.2%不等。
而多元化发展派代表国泰君安国际日前发布的2011年业绩报告也显示,多元化发展使国泰君安国际在市场低迷时,依然保持了不错的增长势头。年报显示,2011年,国泰君安国际的经纪业务倒退了13.8%,资产管理业务倒退了47.7%,投资业务收入同比减少了26.7%,但由于投行业务逆势增长了8.1%,孖展(融资融券)业务增长了111.8%,去年公司营业额仍同比增加了逾7%。
综合性全业务模式优势明显
“综合性的券商会走得更快。”中银国际执行副总裁谢涌海说。中银国际是目前香港实力最雄厚的中资券商。
除了控股排名靠前的资产管理公司中银保诚,中银国际的日均股票交易额在香港排名前五名,在投行业务、人民币发债业务等方面也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此外,中银国际还是仅有的两家中资窝轮(即权证)发行商之一,去年成为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清算会员后,更成为做国际商品期货的第一家中资券商。
“多元化平衡发展和差异化经营都很重要,关键看处于什么阶段”。国泰君安国际行政总裁阎峰表示。他认为,在刚进入一个市场时,可以先根据母公司的优势,选择一项业务作为突破口。但是,长远来看,要想成为国际性大行,还是需要多元化全面发展。
阎峰指出,业务体系的健全对于券商保持稳健发展至关重要。世界上成熟稳健的证券公司的业务构成一般经纪业务占30%左右,孖展业务占30%,投行业务占20%,资产管理占10%,投资等其他业务占10%。未来公司计划进一步降低对经纪业务的依赖,同时拓展资产管理等业务,使得业务构成更多元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