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弘毅入主中软国际背后:给原大股东退出接盘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18日 01:30  21世纪经济报道

  杨杨

  按照赵令欢(专栏)的说法,这只是个寻常故事。

  本月8日,弘毅投资新买入中软国际(354.HK)2.7亿股股权,以占其总股本19.12%的比例成为中软国际的第一大股东。

  在投资圈里,这确实不算是个大故事:以每股1.86港元的收购价格而言,弘毅为这笔交易所掏的腰包仅为5亿港元强。以一家PE基金而言并不是大手笔。

  何况其买入的是一家颇有前景的公司,中软国际去年的销售收入为13.7亿元人民币;自2003年登陆香港创业板其每年都在以38%的年复合增长率在发展,而服务性收入的年复合增长率更是高达57%。中软国际更在公告中指出,其希望借力弘毅投资协助其“在中国各个主要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中保持IT应用的优势”。

  但市场对此的反应似乎比预期中强烈。就在投资结束、中软国际复盘伊始,其股价就开始快速拉升,当天就从原来的1.8港元最高冲高至每股2.38港元,创造了8个月以来的新高。

  给原大股东退出“接盘”

  弘毅与中软国际的故事开始于一个月前。

  虽然中软国际的总部就在弘毅的办公室楼上,但赵令欢坦言“没有注意到”,理由是TMT领域在弘毅的历史上并非其关注重点。

  一位与赵令欢和陈宇红都稔熟的中间人找到了赵,陈宇红是中软国际董事局主席,也是中国软件服务行业的一面旗帜。“我们在南方吃了一顿饭,他告诉我现在有个投资中软国际的好机会”。赵令欢回忆说,他最初并不以为然,因为深知中国这个行业“市场份额分散、有订单的就是爷”。但他还是打了一个电话,让手下的人去做些调查。

  站在陈宇红的角度,寻找外部投资人多少有点“被逼无奈”。中软国际并不缺钱,其2010年财报显示当年所有的现金及现金等值项目将近3亿元人民币;作为上市公司还有增发、发债融资的功能。

  起因其实是8个月前中国软件的一则公告,当时中国软件还占有中软国际超过22%的股权。2010年9月,中国软件公告,其将在未来1年的时间内出售2.45亿股中软国际股权。“作为大股东的中国软件更倾向于去发展自主软件,所以需要回笼资金。”市场人士分析说。

  公司的第二大股东远东控股国际有限公司(00036,以下简称远东控股)也在2011年5月份宣称,将出售相当于中软国际已发行股本1.97%的股份,以获得的4620万港元补充营运资金、扩充现有业务及适时进行新投资业务。

  大股东的这种抛售行为,立马就引起了市场的反应。从去年9月到远东控股发布公告止,中软国际的股价已经从当时的每股2.38港元下降到了不到1.90港元每股。“如果内部继续有变动,市场就会维持观望态度,股价也会持续下跌。”上述市场人士说。

  事实上,这种“接盘”的设想从此次弘毅的收购手段中也可见一斑。按照公告,此次弘毅收购的2.7亿股中,1.2亿股是收购老股,而另外的1.5亿股则是中软国际对弘毅投资定向增发的。

  据接近人士透露,弘毅第一步就是收购老股,“后来所收购的老股并不足以使其占据第一大股东的地位,中软国际才又增发了一部分”。但在弘毅层面上把此次投资中软国际认定为“一个投资案”,因此收购老股和增发新股的价格是一样的,都是每股1.86港元。

  股权过于分散的烦恼

  但在另一方面,陈宇红又确实需要一个“愿意长期持有”的大股东。

  中软国际的股权结构太过分散,此次在弘毅投资之前,其股东名单中:中国软件及服务有限公司持有期13%的股权,远东控股则持有近11%的股权,Great Pacific Capital Partner;LP以及微软则分别持有其10%和8%的股份;而作为核心人物的陈宇红截至2010年底拥有其已发行优先股的3.06%、普通股的3.66%。

  如果是其他类别的公司,这种分散的股权结构极其容易招来恶性收购。但陈宇红倒并不惧怕这一点:这是由于软件服务企业的属性所决定的,“这是一个人堆起来的行业,哪怕被并购了,但如果核心人物走了,这个公司就没剩下什么了”。

  陈宇红的苦恼是,这种股权架构下股东方的任何风吹草动就会影响到中软国际的股价,而这种波动又会让他“工作难做”。就像其他的IT公司一样,其核心员工都持有一定的期权,“如果激励期权长期underwater(underwater option,水下期权,即期权的执行价格高于股票市价),骨干人员的积极性就很难调动起来”。

  中软国际股价长期的“不理想”,事实上也直接影响了其运营。

  “我们在这方面也吃过亏。”陈宇红举例说,资本市场的不给力是其对外收购不利的重要原因,“有的就没收成,有的即使收成了,性价比也不高”。截至目前,香港市场给予中软国际的估值不到20倍PE,而美国市场给予同类企业的估值甚至高达50倍。最简单的例子是,倘若PE不足20倍的中软国际,以换股的方式去收购PE超过50倍的同类企业,显然就比较吃亏。

  “在进入中软国际董事会后,弘毅会寻求提高管理层的持股比例。”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比如换股式的收购过程就是非常好的路径。

  发现了一个擅长收购的团队

  在那次南方饭局之后,赵令欢和弘毅投资内部很快决定了投资中软国际,并且认定了一定要做大股东。

  理由似乎也很简单,赵令欢派出去的人很快给了他回馈:中软国际是个“很了不起的公司”。这一方面表现在其软件服务业务过去七八年每年57%的复合增长,其中内生性的年复合增长率为32%,而通过外部收购达到的业绩年复合增长也达到了25%。

  从南方回到北京,赵令欢又找到了陈宇红吃了顿饭、和中软国际核心的20人团队都见了面。陈宇红给他展示了一个梦:希望用不长的时间发展成排名全球50名的IT服务企业,在“十二五”期间达到百亿元人民币的收入,在未来20年成为全球20强。

  “在这个行业里一定要找能收购、会收购的团队。”赵令欢说,因为IT服务市场在国内非常分散,市场前10名所占的市场份额绝不会超过总体的20%。另外IT服务涉足所有的细分行业,不能出现一个细分领域的客户再去拉出一个团队自主发展。

  “你或许没有听说过IBM做收购,但实际上它每年都要收购无数的公司。”陈宇红说,在IT服务市场上IBM是实施ERP的主力。

  赵令欢看到了一个能做也会做收购的团队。中国IT服务公司的劣势是会做项目组织的人并不多,“但我在中软国际看到了成百上千个项目经理”。历史数据则是最好的验证:从2003年开始中软国际累计做了23个并购案。其在2007年和去年分别收购了一家公司,收购前这两家公司的收入都只有几千万,现在一家是4个亿、一个是2个亿。关键是“人都还在”,从2003年不足200人,中软国际如今已经跻身万人企业的牌桌上了。

  “最重要的是现在拐点来了。”陈宇红说,就像当年Infosys(纳斯达克:INFY)面对千年虫的机遇一样。这家印度公司已经是IT服务领域的大佬。

  中软国际的机遇则是中国的“十二五”规划,仅根据CCID《2009-2010 China IT service market research report》的预测,2011年中国本土IT服务市场的规模就将达到300亿美元,同比增长20%;中国对全球ITO市场的规模也将达到85亿美元,同比增长35%。

【 进入股吧 】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