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持续了三个月的新保诚幻影破灭(2)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11日 23:14  21世纪经济报道

  按保诚5月17日公布的配股方案,其在香港和新加坡介绍上市之后,将以每2股旧股供11股新股的比例,在伦敦、新加坡和香港三地发行约139亿股新股,集资约145亿英镑。每股发行价为104便士(约11.78港元),较该股当时收盘价折价80%,较新股发行后的理论除权价低39.3%。

  这意味着,若原股东参与供股,其每持有保诚1股需要再付出572便士,并且即使全额参与供股,其权益也将因为保诚于供股后向AIG发行新股以充当并购代价的一部分而被摊薄10.9%;如果完全不参与供股,其权益更将一共被摊薄86.3%。

  可惜,保诚虽勉强搭好了集资的平台,大股东方面却频频传出要阻止保诚通过供股与并购的声音。除了供股会导致股东权益遭受大比例摊薄外,价格过高是阻挠的最主要原因。

  在4月份,市场便传出了收购价格过高,并且部分股东打算在6月7日的股东大会上阻止交易的声音。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是持有保诚12.04%和6.39%股份的前两大股东资本研究与管理公司(Capital Research and Management)和贝莱德(Black Rock)公司,以及持有保诚0.2%股份的海王星投资管理公司。前者放出要在股东大会上投反对票的信号,并且还打算邀同英国其它保险公司分拆保诚于欧洲的业务,后者则发起了称为“保诚行动集团”的拉票行动,试图说服25%的股东参与阻止交易。

  海王星投资管理公司首席投资官Robin Geffen表示,“保诚的股东用355亿美元去买一个现在每年仅能产生16亿美元利润的公司,价格太贵了。”

  该公司5月初支持创办了一个名为“保诚行动集团(Prudential Action Group)”的网站,希望通过此网站说服保诚股东在6月7日的股东大会上投反对票,并接受网络和电话登记统计反对收购的股东数量。“我们的目标是集结超过25%股份的反对者,以在6月7日保诚股东大会上阻止该交易。”该机构称。

  4月中旬至5月底,欧洲债务危机的加剧使全球金融市场再受打击,伦敦金融时报100指数和恒生指数均下挫超过12%。市场因此更加确信,保诚当初所定的355亿美元收购价相对于当下的市场状况而言“太贵了”,这更加剧了股东的反对声音。

  迫于股东的巨大压力,保诚无奈于5月28日与AIG重启谈判,试图削减收购价格至304亿美元,但这一要求在6月1日被AIG明确地拒绝了。

  交易宣告失败后,海王星投资管理公司在保诚行动集团网页上表示,“交易的终结是常识的巨大胜利。”

  3.友邦波折路

  2008年9月爆发的金融海啸,使得AIG深陷泥潭,背上巨额债务,不得不靠美国政府出手相救,其未偿还的政府救助达1292亿美元(AIG接受的政府救助高达1823亿美元)。而在AIG公布的2009年第四财季业绩中,共亏损89亿美元,造成亏损的原因之一,就是因偿还政府贷款所致。

  为了保住旗下最关键的两块资产——友邦保险和美亚保险,AIG让两家公司在2009年先后单飞,而后为了筹集资金,AIG设计了两条腿走路的战略:一是出售友邦保险和旗下第二大海外人寿保险业务——美国人寿保险;二是分拆,让友邦单独上市筹集资金。

  AIG曾在2008年对友邦49%的股权进行拍卖,后因买家出价过低,转而极力推进友邦保险的分拆自救和上市计划。

  一切都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包括承销商的确定、募集金额,以及将香港作为上市地点,在港上市的资产总值600亿美元,包括其在亚洲15个国家及地区的资产,客户规模约有2000万名,而香港是其业务的核心地带。

  据友邦此前披露的上市进程,友邦本计划在2010年3月底赴港进行上市聆讯,4月招股,最快4月底挂牌,集资额最高可达200亿美元(约合1368亿元人民币),有可能成为继工商银行2006年在港上市以来集资额最大的新股,而200亿美元的数字也超过了此前市场预期的50亿至100亿美元。

  上市几乎成定局之时,保诚杀出,拟以355亿美元收购友邦,AIG随即将上市计划搁置一旁。除了出售较之IPO在时间和流程上的简化,355亿美元对 AIG来说无疑是个颇具诱惑力的数字。一年多以来,AIG为了偿债正四处变卖资产,巨额现金的作用在这个时候对AIG的帮助更为直接。

  而与此同时,AIG旗下其它资产的出售并不顺利。2009年10月13日,AIG与香港中策集团及博智金融控股签订出售协议,欲将其持有97.57%股份的台湾南山人寿以21.5亿美元出售给后两者组成的财团。但时至今日,该交易仍未通过台湾地区监管当局的审批,南山人寿内部员工也动作频频欲阻止并购,而并购的最后期限7月12日却即将到来。南山人寿成立于1963年,是以总账面价值计算台湾最大的寿险公司,以保费收入计算为台湾第三大寿险公司。

  彼时对于急于偿还美国政府1800多亿美元巨额救助金的AIG来说,以合适的价位剥离友邦资产是一个合理的选择。特别是在市况不定,上市融资面临一定风险的情况下。而对于保诚来说,该公司一直在寻找亚洲市场的扩张机会,而该策略也是保诚历来推行的战略重心之一。

  2009年,友邦的内含价值为220亿美元,按保诚的说法,在亚洲仅次于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列第三位。保诚评价称,友邦在亚洲的优势是:广泛的地域份额和规模、强大的品牌、多渠道和专用销售渠道、庞大的有效保单、专注于传统产品,及强劲的资产负债管理和资产管理。

  以中国为例,按照保诚披露的数据,友邦中国目前的商业价值为12亿美元。2009年,友邦中国公司的保费收入为1.88亿美元,期缴保费占比达 91%;98%的保费来自保障型产品和分红险,投资型产品保费只占了2%,并拥有25800名代理人;其2010年一季度保费同比增长16%,税前新业务保费同比增长32%。

  倘若回到早些时候,保诚即使提出303.75亿美元收购意向,其进账也高于友邦的上市融资预期,可以帮助AIG一解燃眉之急,想必也能得到认可。然而,金融市场一日千变,现今情形已大不相同。

  虽然AIG并未说明拒绝保诚集团修改后收购提议的原因,但AIG首席执行官罗伯特·本默切(Robert Benmosche)6月1日曾在内部称,“与3月份相比,我们将在有关出售友邦保险的问题上拥有更多种选择。”

  美国财政部发言人Andrew Williams于当地时间5月28日表示:“财政部并没有考虑过355亿美元以外的价格,友邦是个能产生可观利润的有价值资产。”

  一如既往的优秀业绩也许只是AIG不忍出售友邦的原因之一,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出售与上市究竟给友邦的股东和管理层带来了什么。

  当保诚刚刚高调表示要收购友邦时,一位深度参与友邦上市的业内资深人士就提示说,友邦的管理层绝对不希望被收购,他们更希望能掌控自己打下的江山,而股东则希望见到“快钱”,在这样的角力中,资本力量占了上风。

  但保诚和AIG在蜜月期的时候,显然都没有预期到希腊主权债务问题能如此之快地将危机核心由美国转向欧洲。AIG似乎已经挺过了最艰苦的时期,而身处伦敦的保诚进入了风暴眼。

  一位常驻美国的金融分析人士称,“出售也许可以解决暂时的问题,但倘若一时脱手,将来AIG再想夺回辛苦耕耘多年的亚洲寿险市场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而它代表的是美国的利益,况且现在尚有喘息的机会。”

  显然,AIG的董事会也知道,已经过了断臂求生的时刻,再去卖掉下金蛋的母鸡并不是一个好的选项。这次管理层和股东站在了一起。

  4.前程未卜

  无疑,友邦上市可以使AIG保住控股权,也能最大程度地稳定管理团队。

  据彭博社报道,美国国会监督小组(Congressional Oversight Panel)在10日的一份报告中援引与财政部首席重组官米尔斯坦(Jim Millstein)的对话表示,AIG可能会在香港为友邦寻求IPO。由沃伦( Elizabeth Warren)执掌的美国国会监管小组表示:“财政部官员早前已经向该委员会暗示,相信AIG能够通过其它方式觅得这355亿美元,不排除通过IPO的策略。”

  AIG首席执行官罗伯特·本默切(Robert Benmosche)在上周向其员工表示,将考虑剥离友邦,在剥离方面有很多选择。而有知情人士透露,AIG已经与潜在的友邦少数股东进行沟通,包括卡塔尔投资局(KIA)、淡马锡控股和渣打银行等。

  尚不清楚的是,若友邦进行IPO,是否还会聘用此前选择的承销商。AIG曾选择花旗集团、瑞士信贷、高盛、美国银行美林、瑞银集团、建银国际和工银国际承销友邦保险IPO,并已选定德意志银行与摩根士丹利作为友邦IPO的联合全球协调者。

  有人将交易失败归咎于AIG拒绝降价导致。称若得到新加坡淡马锡和中国投资公司等主权财富基金,以及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等战略投资者的保证,许多投资者对重拾友邦在港上市计划有强烈的兴趣。

  分析人士称,如果友邦初步销售45%的股份能筹得140亿美元,其市值就将达到311亿美元,相当于它已披露的内含价值的1.5倍,与韩国三星人寿相差无几——自上月挂牌上市后,三星人寿的交易价格一直稳定保持在内含价值的1.3倍,而友邦接下来还可以分批出售更多股份。

  但是,目前尚不能排除潜在买家对友邦再度发起并购的可能性。上周意大利保险公司Assicurazioni Generali SpA就表示,如果友邦不选择上市,该集团可能考虑发起并购。分析师认为,如果未来有新的买家出现,估计报价将会在此基础上提高,而为了将优质资产卖出好价钱,美国财政部有可能调整要求AIG偿还贷款的时间。

  但一国内寿险业资深人士评价认为,“除非友邦选择上市计划,而不是出售资产,否则,任何一家外资公司购买了友邦都不可能再保留它在中国的独资身份,这是监管规定严格要求的。”

  2004年6月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外国保险公司与中国的公司、企业合资在中国设立寿险公司时,外资比例不得超过公司总股本的50%,且外国保险公司直接或间接持有合资寿险公司股份,不得超过这一比例限制。

  叱咤保险业多年的AIG前掌门格林伯格用了近30年的时间铺垫在华开设独资寿险公司的道路——从1975年第一次乘专机飞抵中国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商讨索赔与再保险协议,到1980年双方在百慕大注册“中美国际保险公司”,各占50%股权,再到1989年加大对中国的投资,在与中国各方的预热与沟通上,可谓用心良苦。

  1992年,友邦保险终获得在上海设立独资分公司开展寿险业务的权利,从而成为首家在华开展业务的外商独资寿险公司,而在WTO谈判中,格林伯格也费尽心机力保友邦在华的唯一独资地位。

  “面对中国潜力巨大的寿险市场,当年没有一家国际保险巨头不想设立独资公司,因为他们都不缺钱,而合资公司成立后很多中外股东都出现了大大小小的矛盾,友邦独有的独资公司模式则不存在股东磨合所消耗的成本。”一位早年参与合资寿险公司筹建的人士称。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渠道的尴尬给友邦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上提出的难题。曾令友邦引以为荣的代理人渠道的突破变得困难重重,自2007年以后,友邦无法在中国开设新的分支机构,现有的分支机构也难以通过分公司改子公司实现中国区并表。

  因此,究竟采取哪一种方式处置友邦,需要AIG权衡多方面因素。

  事实上,一年多来的波折反复已经使友邦的业务受到影响。在中国,2010年一季度,友邦首次被其它外资保险公司超越,退至第二位,居第一位的中意人寿保费收入31.76亿元,而友邦仅为19.28亿元,在外资保险公司一季度集体增长达51%的情况下,友邦中国的增长率仅为3.43%。

  而友邦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也呈下降趋势,从2009年保费收入占外资寿险公司总保费的18.86%降至今年一季度的11.09%,而在2006年至2008年,友邦的保费收入均占到外资寿险公司的20%以上。

  一些微妙的举动显示出AIG保持友邦独立品牌的倾向。友邦仍在继续进行亚洲区域内的广告投入,本报记者获得的资料显示,以北京地区为例,友邦已安排了5-10月在楼宇、地铁、电视、网站四大渠道的广告计划,包括王府井繁华地带的楼宇广告、主要地铁线路灯箱广告和北京卫视重点时段的广告等。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