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海信科龙重组 发挥核聚变效应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02日 01:42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陈凌馨

  3月29日,海信科龙发布公告称,已收到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复,核准其向青岛海信空调有限公司发行约3.62亿A股股份,收购海信空调旗下冰箱、空调、模具等白色家电资产,以解决与海信集团之间的同业竞争问题。至此,长达近3年多时间的海信科龙重组一事尘埃落定。

  对于海信科龙来讲,这是“科技之龙”在虎年添加的腾飞双翼,意味着通过整合白电的研发、生产、渠道、推广等业务,海信科龙将实现在整合平台上的强劲发展,加速其在全球白电行业的扩张,必将成为中国白电行业海信科龙、美的、海尔三极鼎立格局中的关键一极。

  注入优质资产

  公告显示,海信科龙已于3月26日收到中国证监会发出的《关于核准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及向青岛海信空调有限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批复》和《关于核准青岛海信空调有限公司公告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收购报告书并豁免其要约收购义务的批复》;海信科龙将会尽快实施重大资产重组事宜,并按照监管机构的要求妥善办理资产交割和发行股份的相关手续。

  自2006年12月青岛海信空调有限公司成为海信科龙的大股东后,关于海信科龙购买母公司白电资产解决同业竞争、做强做大白电产业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据介绍,按照获批的重组方案,海信科龙向母公司海信空调购买的白电资产包括海信山东100%股权、海信浙江51%股权、海信北京55%股权(海信北京持有海信南京60%的股权)、海信日立49%股权、海信模具78.7%的股权以及海信营销白色家电营销资产。交易完成后,海信空调因以资产认购而增持海信科龙362048187股A股股份,导致合计持有海信科龙612221909股A股股份。

  在海信白电资产中,人们最熟悉的是海信空调、海信冰箱和海信日立中央空调。作为海信经营多年的核心白电业务,这三块资产无论技术研发水平、市场规模、盈利能力还是品牌影响力都堪称优质。同时注入海信科龙的资产中,海信模具是中国最大最专业的模具供应商之一。

  海信科龙总裁周小天博士表示,海信科龙重组交易完成后,新注入的海信白电资产对于扩大海信科龙的销售规模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将产生巨大作用。

  发挥“核聚变”效应

  因为存在同业竞争,海信科龙和海信白电各板块以前各自存在一套独立的财务系统,双方在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市场推广等方面也是分开操作,尤其是涉及到关联交易的时候要经过层层审批才能开展工作,这些因素极大地增加了公司的运营成本,也制约了运营效率的提升。

  周小天表示,交易完成后,海信集团的空调、冰箱等白色家电业务将全部在海信科龙体系下经营,彻底解决了海信空调、海信集团与海信科龙之间的同业竞争问题。不仅使海信科龙白电产销量跃居行业前列,而且还可以大大降低公司的采购成本、管理成本、运输成本等,核聚变协同效应将得以充分地发挥。

  行业分析人士指出,海信科龙成功收购海信白电资产,实现了在新的统一平台上发力,将产生1+1>2的聚合效应。比如在开展原材料采购时,可以利用规模效应增加自己与供应商谈判的主动权,进一步控制成本。利用海信模具资产在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家电及汽车塑料件的配套注塑方面的超强实力,提升自身产业的配套能力和产品的工艺制造水平。

  渠道方面,因为海信空调、海信冰箱过去坚持走以大型连锁商场为主的渠道开发道路,其在一二级城市的直营零售渠道方面经过多年的积累,已形成密集的零售网点,且网点单店效率在业内处于领先地位;而海信科龙旗下的容声冰箱、科龙空调在传统渠道方面,具有业内最为完善的分销网络,网络的渗透能力极强,具有强大的分销能力。因此,二者实现优势互补,对于促进市场规模的快速上升,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周小天指出,海信科龙整合后,还将优化北京、南京、顺德、扬州、成都、湖州、芜湖、营口等8大生产基地,最近又在埃及建立起空调研发生产基地,通过当地生产、就近销售,加快对市场的反应速度,节省物流等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业内专家指出,这次整合的完成,既是海信科龙迈上新台阶腾飞的标志,也是我国白电产业格局之变的新起点,也将影响着全球白电竞争格局的新变化。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进入股吧 】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