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海通证券收购大福证券的海燕计划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02日 10:15  经济观察报

  黄利明 曾福斌

  中国内地投行的第一次国际化并购即将成行。

  2010年1月13日,通过海通(香港)金融控股,海通证券(600837.SH)将结束对香港大福证券(0665.HK)的要约收购。

  如果不出意外,海通证券将以18.22亿港元获得大福证券52.86%的股权后,顺利保留其上市公司地位。此番被海通秘定为“海燕计划”的并购,除了商战中惯常的讨价还价,互相甄别实力与质地之外,被业界与监管层认为是国际化并购的“漂亮一仗”。

  不过,这将只是个开始。作为毗邻内地的国际化金融中心,香港如今已成为中国内地投行国际化并购最为理想与可操作的一站。据本报了解,除了海通之外,国信、国元、招商等内地证券公司均在洽购香港的华资投行,以此打开通向国际化之路。

  “海燕计划”

  2009年8月,经过中银国际与汇丰香港的牵线搭桥,大福证券被列为海通并购的实质性目标。

  两个月后,海通证券对大福证券进行尽职调查。

  出于保密原则,按照国际惯例,海通将此次国际化并购冠以“海燕计划”之名,即飞向海外之意。此前,海通证券在借壳都市股份上市之时,就曾被称为“雄鹰计划”。

  据知情人士透露,海通(香港)金融控股行政总裁林涌、大福证券及其股东新创建(0659.HK)执行董事郑志明分别是此番并购中海通与新创建的具体执行人。前后的谈判基本由他们操作。

  现年40岁的林涌在投行业有15年从业经历,还曾被授予“2006年上海十大金融杰出青年”称号。

  作为首批保荐人,2007年,林涌从任职6年的海通投行部总经理之位赴任海通香港担任总经理。对于并购,林涌可谓轻车熟路,这也被认为是其当年被委以重任派往香港的原因。

  郑志明,其父郑家纯,其爷爷则是香港十大财团——新世界发展集团舵手郑裕彤。现年26岁的郑志明,曾在里昂证券工作3年,主要负责基建股分析。2008年1月,其加盟新创建,2009年年中被选为大福证券与新创建执行董事。

  因同有投行背景,林涌与郑志明的谈判交流更为顺畅。

  双方“拉锯”的最大焦点莫过于价格。据悉,新创建曾提出5.25港元/股的收购价,但这似乎超出海通可接受的价格上限。

  11月19日凌晨4点,经过长达12个小时左右的最后谈判,林涌与郑志明终于握手言欢。海通香港以每股4.88港元从新创建集团手中收购大福证券52.86%的股份,新创建最后还持有大福证券9%的股份。

  海通国际化

  事实上,2008年年底,海通证券就开始着手在香港遍寻并购目标,并计划在3年内完成对海通香港完整平台的打造。

  海通证券总裁李明山则是此次海通国际化并购的主导者。出身军旅的他被认为低调而极具魄力与远见。此前,李明山曾表示,海通的目标很清晰:上市、集团化、国际化。

  当时,海通高层定调收购目标在于两类,一是境外投行,二是规模与影响力大的华资投行。

  海通香港已有众多业务牌照,因此小的华资投行对海通国际化并没有太大意义。

  “海通把香港大的华资投行基本都谈了一遍,如今在经济复苏之际收购,算是赶了个好时机。”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最后敲定目标为大福证券,亦是因为其整体实力不俗,特别是经纪业务强劲。据悉,大福证券符合海通此次收购的三大要素:规模大有影响力,业务能与海通联动互补,公司管理与文化上容易融合。

  大福证券是香港本地券商的龙头之一,客户有15万人,在港澳两地拥有12家分行。同其国内竞争者相比,收购大福证券将使海通证券在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等创新业务方面具有战略性优势。

  2007年,大福证券净利润为4.84亿港元;随着市场低迷,2008年净利润降至1.12亿港元;2009年上半年净利润为7675万港元。

  海通虽然在香港设有子公司、并持有9张牌照,但无法与大福相比。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海通香港连续参与民生银行H股、中国太保H股的IPO,令其小有斩获,预计利润将过亿港元。

  此番收购之后,因同属海通体系,大福证券对海通香港业务则存在反向整合的可能性。

  海通证券董秘金晓斌坦言,收购大福证券,旨在通过更高效的资本运作,尽快提升海通的海外市场份额、做大香港金融集团,并辐射亚太地区;同时海通的ROE(净资产收益率)也将得到有效提升。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将其作为人才培训基地。

  在评价收购价格上,金晓斌表示“不算便宜但也合理”。他指出,未来,不仅仅是大福证券,而且海通整个香港业务都会在整个公司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据悉,除了少数董事会有变动之外,大福证券的管理团队将留任,这也被海通视为大福最为重要的资产。

  目前以证券控股为主力的海通证券已经初具规模,下辖两个基金公司,两个直投公司,还有香港的金融控股公司,以及控股的期货公司。同时,海通对百瑞信托的收购亦在等待最后批复。

  按照李明山此前的构想,海通还将收购一些金融产业,搭建一个完整的平台。国际化方面,则以香港为主要的平台。

  如今,海通香港对大福证券的并购,已经牢牢抓住了其国际化的平台。

  并购的开始

  这起中国内地投行首次的国际化并购,被业界与监管层认为是“漂亮一仗”。

  据悉,上海市政府给予了海通此次并购非常高的评价,还要求海通在收购大福之后能助力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

  有券商人士透露,在12月中旬,证监会机构部在厦门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曾有机构部官员直言海通对大福的并购做得“漂亮”。之后,在证监会的一次内部会议上,证监会副主席庄心一还表扬了海通,认为海通不声不吭做出来了——做得不错。不过,在此次会议上,监管层也谈道,在金融危机之后,银行、保险都已做大做强,国内投资银行也要考虑如何利用金融危机做大做强。

  其实,此次金融危机前后,中资金融机构,不管是银行、保险、证券的海外并购多数不算成功,因此使海通证券此次收购更值得关注。

  在业界看来,海通此次撇开欧美投行,转而收购立足于兼具国际化及本地化的香港券商,令其未来对并购对象在业务和公司文化整合上都具有可行性。

  2007年10月,在金融危机开始之时,中信曾宣布对美国投行的收购计划,但在5个月之后即戛然而止。这也让中信幸运地躲过一劫。

  之后,中信也将国际化的战略放在香港,并加大对中信香港公司的支持与投资。国内的众多投行也开始现实考虑,将毗邻内地的国际化金融中心——香港作为国际化的桥头堡。

  事实上,自2008年年底以来,不少券商都在考虑类似于海通的 “海燕计划”,谋划国际化收购。其中,各大上市券商陆续增资香港子公司就被认为是准备收购的前奏。

  据香港投行人士透露,其中,已经在加紧谈判的有国元、国信、招商等证券公司。据悉,如新鸿基、辉立、时富、第一上海等都是国内投行并购的可选目标。

  来源:经济观察网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进入股吧 】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