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内地金融机构下半年密集赴港融资 定价策略关键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12日 01:36  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吴婷婷

  对于内地金融机构来说,今年以来赴港融资已经成为主流。不过分析师认为,近期淡马锡、社保基金对银行股的减持,以及海外投资者对地方融资平台的担忧,或将对拟赴港融资的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一方面是A股市场谈金融股再融资色变,另一方面是两地金融机构A、H股股价严重倒挂。专家指出,在目前各种因素不利的情况下,发行定价是内地金融股赴港融资的关键。

  密集登陆

  继2010年农行、重庆农商行赴港上市后,分析认为今年下半年香港新股市场仍将延续去年的趋势,内地金融机构将成为融资主角。据港媒报道,除光大银行外,广发银行、新华人寿及泰康人寿均拟下半年A+H股同步发行。

  7月11日,据港媒报道,由于看好光大银行的投资价值,目前已有多家重量级国际投资者入股,成为光大银行的基石投资者。预计光大银行最快将于下周赴港启动上市程序,集资额达468亿港元。另外,广发银行将于第三季度启动A+H上市程序,预计募集总额为350亿元人民币。除上述两家银行外,三季度赴港IPO可能性较大的还包括中信证券、新华人寿等。

  据了解,中信证券H股融资额度或在153亿-229亿港元之间,如一切顺利,将在9月登陆港股市场。另据港媒报道,内地第三大人寿保险公司——新华人寿已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表格。该公司正争取于9月挂牌,此次新华人寿拟于沪港两地集资最多312亿港元。另一家内地大型券商海通证券则拟在港发行不超过14.1亿股H股,占发行後总股本的13%,同时附有最多15%的超额配售权。据了解,海通证券H股初步定价11元—15元/股,预计将于今年第四季进行。

  除首发外,中资银行再融资的阵地也在向香港市场倾斜。目前中信银行A股配股已完成,募集金额176亿元人民币,港股配股正在进行中,预计募集金额100亿港元。另外,市场预计民生银行最快在第三季启动两地再融资,以昨日收盘价计算,香港市场融资规模约为118亿港元。

  不仅如此,招行拟在未来三年内发行最多35.33亿A股和7.82亿股H股,以现价计,在港融资规模约为145亿港元。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今年不少银行、保险及证券等大市值公司纷纷到香港去再融资,原因是金融股被低估。当A股成为全球市值第二时,却交易低迷。

  另外,除股权融资外,内地金融机构赴港发债也逐渐成为主流。分析认为,由于香港实施联系汇率制,各类货币利率均参照美元制定,导致香港人民币利率远低于内地,吸引内地金融机构赴港发债。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已有民生、华夏、交行等多家中资银行提出赴港发行人民币债券计划。

  定价策略成为关键

  在多家金融机构摩拳擦掌,欲下半年登陆H股市场之时,近期中资金融股走势却并不理想。截至昨日收盘,6月以来恒生中国H股金融指数已下跌9.5%,下跌幅度远大于同期恒生指数5.6%的跌幅。受近期融资平台贷款以及大型机构减持的影响,银行股跌幅更是首当其冲。

  据港媒报道,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突然大手减持建行及中行后,新一轮中资金融股抽水潮已蓄势待发,而未来数月还有多家重磅银行、保险公司将上市,预计未来向市场抽走的资金可能高达3300亿港币,这些因素将成为困扰香港市场的最大隐忧。

  7月5日,新加坡主权投资基金淡马锡率先拉开外资减持中资行的序幕,淡马锡委托摩根士丹利安排,当日突击出售51.88亿股中国银行H股和15.02亿股建设银行H股,合计套现约282亿港元。

  而港交所资料显示,早在今年初,社保基金已着手减持中国银行H股共3000万股,套现1.25亿元。6月14日,社保基金再度减持中国银行H股共1459.8万股,共套现5766.21万港元。6月28日社保基金减持工商银行H股共3500万股,套现2.06亿港元。

  不仅如此,目前美国银行持有的255.8亿股建行股票将于8月29日解禁;7月15日,农行一年的禁售期届满。分析认为,中资金融股7-8月仍将面临解禁压力。

  “淡马锡本次减持,可能是考虑到8月底美国银行持有建行股权的禁售期将到期,所以提前进行了减持。不过,外资机构对中资银行股的减持不一定都是为了套利,可能有后续参加其他银行融资的需求。”香港胜利证券首席分析师周武告诉本报记者。

  对于社保基金和淡马锡减持银行股,申银万国证券海外研究部总监、首席香港中资股策略师杨明向本报记者表示,近期大型机构的减持行为以及穆迪下调对中国银行股、债券的评级,体现了海外投资者对地方融资平台、地方偿付能力的担忧,这种看法并不是在短期内就能改变的。

  杨明认为,近期市场各种不利因素,可能会对赴港融资的金融股,尤其是银行股造成负面的影响:“本次评级的下调,对香港投资者的影响深远,倒不是短期内股价涨跌问题,而是可能会间接影响中资银行股在海外的融资,包括对银行股未来成长性的担忧。这代表了海外投资者忧虑的情绪。”

  不过他表示,从三季度这个时间窗口来看,是比较好的融资时间点,由于宏观调控相对宽松,中资银行股投资价值逐步提升,因此选择此时IPO,对中资金融股而言,指数的表现也会不错。

  “香港市场上并不担心再融资,因为这并不是一个封闭市场,不过风险溢价在这种情况下要高一些”,杨明表示。

  “如果未来连续几个季度中资银行资产质量保持在稳健的状况;即便在房价可能下跌的过程中,关注类、不良类的资产比例也不会大幅提升,那么海外投资者的忧虑会逐步化解。而短期内投资者对银行股的担忧,并不会造成股价大幅下降,尤其是中报出来将提振投资者的信心,毕竟目前估值水平下,大部分风险已经被释放。在经济保持适度增长的情况下,银行股估值下行的压力较小。”杨明表示。

  建银国际研究部高级策略分析师刘红哿博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目前各种不利因素下,发行定价是内地金融股赴港融资的关键。

  “农行在香港发行价定的低,上市后表现反而不错。从历史来看,一般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发行股票,在二级市场上一段时间内走势并不好。近期基本面情况以及地方融资平台,使海外投资者担心银行资产质量,这可能会加大金融股,尤其是银行股的下半年在港发行的难度。”她表示。

  “不过,只要银行股定价合理,还是会受到投资者的认可,毕竟香港市场不缺资金。比如说,在定价策略上,按照定价区间的下限发行”,她表示。对于内地券商股,刘红哿认为,由于在港具有稀缺性,可能会较受欢迎。

  周武认为,目前港股市场下跌的空间并不大,而社保基金等大型机构参与内地金融股在港融资的可能性较大,加上基本面的支持,届时中资金融股在港发行的难度并不大。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