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港股 > 首单人民币IPO在港挂牌 > 正文
证券时报记者 孙媛
“汇贤房托超越了一个产品,成为了一个符号,象征着中资投行从宏微观政策、技术、产品、商业决定和政治影响来综合把握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商机的能力,但它却又只是一个简单的产品,具有充分的商业化和市场化的特性。”证券时报记者近日走访了香港首单人民币IPO(首次公开发行)的缔造者——中信证券副董事长、中信证券国际总裁殷可,请他详述了汇贤房托推出始末。
香港是一个成熟的市场,而人民币国际化的潮流正在向市场中灌输新鲜血液,使这个市场重新焕发了创新的动力。殷可认为,推出人民币产品,并且不管是什么产品,中资机构都应该处于领先地位,没有理由落人之后。“我们的承销团组合非常好,汇丰发端于上海,成长于香港后走向国际化,中银是最早在香港的中资海外银行,我们又都有中国血统,这是最具国际化视野的组合。”
“让一个香港居民能够拥有北京长安街旁边的一块地,这本身就是一个美好的梦。”殷可说,“这样的想法尽管在开始看来非常不可能,但它确实适合于第一个人民币的产品。”殷可介绍道,“产品发行人很重要,长江实业在从本地公司变成全球化公司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尽管整个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但仍然能够坚持;另外,我们看到香港市场本身的好处:制度清晰,监管简单,像汇贤这样以前的中外合作企业在财务方面存在很多困难,在这个处理的过程中,香港证监会体现出了很好的灵活性。”
投资者对第一个人民币产品的期待很高,但在整个认购过程中,并没有出现万人空巷的抢购场面。对此,殷可认为,汇贤房托不能做孖展而且是定息类产品,风险披露和收益非常透明,不具备短期内套利的炒作机会是主要原因。“其实我觉得这反而反映了香港中小投资者的理念转变问题,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可能是,投资者意识到,人民币资产和人民币货币不一样,以人民币定价的人民币权益类产品的发展方向和外币计价的产品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都知道,货币不单纯反映资产价格,更体现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
“在发售过程中,机构的反映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信托类产品是证监会一批马上就要开始出售,我们没有基石投资者,也没有时间做预路演,但很多第一梯队的大型基金都参与了认购。此外,这个产品的发售结构决定了没有爆炒的过程,不是需要哄抬市场然后将价格缩窄,息率就这么多,定价区间很窄。而有专门做房地产的大型基金说,只考虑38年分红折现回来,其他因素都不考虑,每平方米才2万多,在这个地段上不可能有其他机会了。我想,很多投资者考虑的是这个。”殷可介绍说。
首单人民币IPO花落中信并非偶然。据殷可介绍,2007年国开行第一次来香港发人民币债,中信就是第一个做承销商的券商。“比起2007年券商承销人民币债券,这个产品并不算创新。”殷可说,“但这个产品对发行人、承销商和投资者都是一个考验:第一个人民币权益类产品第一绝对要商业化,国家背景的人民币债券定价商业化程度不够;第二要市场化,不能是你捏出来的一个人民币产品大家就愿意买。借助这个产品,监管者、市场运行者、中介机构和银行都得到了锻炼。人民币从贸易货币到投资货币再到储备货币,这个过程中商机无限,人民币产品一定会陆续推出,大家的尝试都是其中的一步。汇贤房托之后,各家投行就又回到了平等的起点,凭借各自对时机的把握和对市场的理解,对发行人价值的判断,再去创新。”
“外资银行对全球窗口的把握能力很强,同理,在人民币产品的把握方面,中资机构也很强,经过这个产品,我们进一步理解了政策和市场发展方向,以及香港的交易体系,这正是一个投资银行应该做的,也是中国投资银行的发展方向。”殷可说,“这个过程使我们看起来有点像高盛了。”
·链 接·
汇贤房托诞生路线图
2月9日,以香港证监会副行政总裁张灼华为首的监管机构,与港交所、香港金管局以及市场参与者首次交流,要求业界就人民币新股的备战情况进行汇报;
2月17日,港交所向本地经纪商发出通函,促请业界就人民币交易系统及操作程序,做好准备;
2月18日,香港金管局向银行发出指引,需就人民币产品安排就绪,包括更新交易、结算及会计系统,以及需备足资源,以应付日后个人或企业对人民币业务需求的激增;
2月21日当周,首次传出汇贤房托上市消息;
2月28日,港交所对机构的测试进行为期三天的简报会;
3月19日及20日,港交所为人民币产品电子认购进行首次公开招股、交易、结算及款项交收等程序,进行模拟测试;
4月11日,汇贤房托公开招股;
4月29日,汇贤房托于港交所挂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