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分置改革负效应逐步释放 对价方案谁说了算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11日 09:13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 | |||||||||
田泓 股权分置改革的“负效应”正在逐步释放。上证指数除上周四收出一根小阳线外,已经连续8天下跌。上周五上证综指收于1017.98点,成交量仅42.98亿元,一场“千点保卫战”又在眼前。
从5月9日清华同方等4家企业拉开股权分置改革序幕至今,已经整整两个月了,上证综指从当时的1160点到现在的1017点,跌去了12%。1300多只股票中,有900多只创6年新低。其间,大盘也曾经历200多亿神秘资金悄然入市造就的“6·8井喷”,以及股改试点引发的“寻宝”游戏。然而,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全面提速,市场对全流通带来的股市扩容忧虑加剧。 第二批股改试点向投资者提供了很多新名词:权证、管理层期权、缩股等等,而市场对对价方案的满意度却不及当初,以至于要求管理层为股改设立标尺的呼声日高。从一开始,管理层对股改就明确采取了市场化思路,让流通股股东自行与公司谈判。由于双方力量悬殊,股改方案的合理性一直受到质疑。宝钢、长电这样的优质蓝筹股不愿让利,而一些业绩不尽如人意的公司又急于通过股改套现。加之“开弓没有回头箭”的急迫,市场对股改的态度已经从开始的欢迎,转变为漠然和恐慌。 面对结构、质量各异的上千家上市公司,要管理层拿出一个“四海皆准”的方案也真是勉为其难。股改的艰巨性从权证的推出就可见一斑。权证的设计者原本希望通过引入“预期机制”,使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之间的“一次性博弈”转化为一个更长时间内的“多次博弈”。然而,市场并不领情,投资者还是把权证折算成送了多少股,而首批试点30%的平均对价率也成了衡量股改方案优劣的一杆尺。 果真设立一个简单明了的标准方式就能稳定市场的信心?保护公众投资者利益是股权分置改革的目的之一,从股改的进程看,这一宗旨尚未得到很好的体现。即便是中小股东否决了清华同方的方案,也只是用脚投票的无奈。股权分置要稳妥而坚决地进行下去,管理层与其去寻求一个标准方案,不如在保证股权的公正透明,保证二级市场平稳过渡上做好文章。 据测算,剔除“新股虚涨”等因素,上证指数实际上已跌至700点左右,因此,讨论下周股指是否会跌破千点并无多大意义。短期内,个股的涨跌会围绕中期业绩报告展开,而公司基本面也是制定股权分置方案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建议关注业绩预增股。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华东新闻》 (2005年07月11日 第三版) | |||||||||
新浪网声明:新浪财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绝不意味着新浪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