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年初至今,瑞银证券仅完成了比亚迪、庞大集团两单IPO业务,却合计赚取了逾2亿元的承销保荐费。谁料,正是这两个项目,在上市后首份半年报中联袂上演“大变脸”,业绩排名在倒数三甲之列。作为半年报“变脸王”的最大推手,瑞银显然没有尽到保荐机构应尽的责任。[评论]
年初至今,瑞银证券仅完成了比亚迪、庞大集团两单IPO业务,却赚取了逾2亿承销保荐费,且若以项目平均盈利能力计,瑞银更一举拿下榜眼席位。两单IPO业务,豪赚逾2亿元——瑞银证券却难笑到最后......
从今年中期业绩披露情况看,比亚迪和庞大集团不约而同出现业绩大滑坡现象,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净利润仅为2.75亿元,同比大降88.63%。而汽车经销商庞大集团成长性也“光环”尽失,净利润为4.04亿元降36.2%。作为这两家上市公司的保荐机构,瑞银证券因此被推至业界对“荐而不保”质疑的风口浪尖。瑞银证券的保荐能力饱受质疑,正遭遇一场史无前例的信任危机,其保荐代表人也很有可能因年度营业利润降幅触及“红线”而受到监管部门的相关处罚。
瑞银认为,从2010年三季度开始,比亚迪开始对汽车业务进行调整。随着产能扩张的放缓、销售政策的调整和成本费用控制,比亚迪汽车业务的盈利能力将逐渐回升。预计公司2011年、2012年、2013年的净利润将分别达到20.3亿元、34.5亿元和39.4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为16%。
比亚迪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25.45亿元,同比下降10.77%;实现营业利润3.27亿,同比下降87.55%;实现净利润2.75亿元,同比下降88.63%;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1.71亿,同比下降92.13%。比亚迪还预计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在1.22亿元至3.65亿元,同比下降85-95%。这个金额距离瑞银预测2011年的20.3亿,足谓谬之千里。
目前正处于业绩大幅下滑“漩涡”之中的庞大集团,之前却被多家券商鼓吹业绩大幅增长。
8月29日,庞大集团公布2011年中报,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67.75亿元,同比增长2.90%;净利润4.04亿元,同比下降36.2%;经营活动现金流-30.98亿元,同比下降219.52%。业界一片哗然。
与糟糕业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庞大集团上市之初,众多券商纷纷唱多,而其保荐机构瑞银证券的投资价值报告更是浮夸连篇。
询价时,给你画一个净利18亿元的大饼,半年报出来时,却只有4亿元,瑞银这种行为跟欺骗没有什么区别。”一家持有庞大集团的机构投资者难掩心中的愤怒。
价值分析报告中对项目盈利前景“夸夸其谈”、对潜在风险避重就轻,而投资者最终等来的却是业绩大幅下滑的现实,作为中国证券市场上首家由外资直接入股的全牌照证券公司,瑞银证券在保荐、承销上的种种不负责举动显然与其知名投行的身份相违背。
对于投行中介机构而言,IPO项目背后的承销收入固然重要,但更可贵也是最需维护的,还应是保荐承销过程中所体现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
在询价定价阶段,由于缺乏业绩情况的“官方”披露,保荐机构瑞银证券的分析师陈国喜于6月7日发布的投资价值分析报告,成为核心定价参考。瑞银证券当时预计:未来三年主营业务收入的复合增长率为15.7%。预计公司2011年净利润将达到20.3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为16%。
比亚迪预计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在1.22亿元至3.65亿元,同比下降85-95%。这个金额距离瑞银预测2011年的20.3亿,足谓谬之千里。
8月初,公司公告,副总裁、销售公司总经理夏治冰离职。8月30日,又有媒体报道,比亚迪将对汽车营销销售部门进行大幅裁员。就在比亚迪6月底的招股书中,投资者依然看不到任何有关公司组织架构、核心高管、员工职位大幅调整的预见与提示。
据《保荐业务管理办法》第七十二条,发行人在持续督导期间,公开发行证券上市当年营业利润比上年下滑50%以上,证监会可根据情节轻重,自确认之日起3个月到12个月内不受理相关保荐代表人具体负责的推荐;情节特别严重的,撤销相关人员的保荐代表人资格。
深圳某投行总经理表示,从比亚迪中期业绩来看,全年营业利润踩过下滑50%的‘红线’应该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而庞大集团净利润下滑因素若无明显改善,全年业绩也将岌岌可危。按照相关规定,保荐代表人会承担一定责任。
庞大集团上半年业绩“变脸”的背后,承担公司上市保荐、承销职责的瑞银证券理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瑞银证券在询价实施前的投资价值研究报告中,大篇幅描绘上市公司的竞争优势及盈利前景,而相应的风险分析则寥寥数笔带过,甚至漠视三项费用大增对于公司未来业绩的影响.
瑞银证券正是在给予庞大集团2011年18.1亿元业绩预期的基础上,给出了后者每股43.1元至59.7元的估值区间。而从询价结果来看,大多数询价对象对庞大集团的报价落在了24.9-34.5倍估值区间附近,并最终以45元成功发行。
瑞银证券凭借着庞大集团的高价发行,仅凭一单业务便获得了2.28亿元的巨额“佣金”收入,堪称“暴利”。
依照庞大集团表述,上半年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的大幅增长主要是由于公司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经营网点、业务管理人员数量相应增加,从而导致人员工资及相关营业费用增长较多,此外随着经营网点的不断增加,土地摊销、房屋折旧、租赁费、网点开办费用也相应增加。
瑞银证券在风险分析环节,仅仅提及销售网点扩张可能使上市公司面临人力资源短缺、信息系统技术能力不足、管理能力分散的风险,但对于销售网点扩张致费用增加经营业绩风险却只字未提。
一位分析人士称“IPO的时候机构纷纷‘吹牛’,现在中报出来了,大家都傻了”“现在的问题很严重,除业绩下滑外,还有估值的问题。当初瑞银强烈推荐机构给予其成长股估值,现在看来只是周期股,而且是周期股中估值最高的。业绩下滑加上估值下滑就构成了典型的‘戴维斯双杀’,后市风险加剧。”
有券商研究员表示,当庞大集团“原形毕露”之后,曾经的“鼓手们”都潇洒而去,唯独留下最终“埋单”的投资者。
“现在了解下来半年报过后这两个月,公司每个月每股就只赚几分钱。三季报也就0.5元/股多一点,撑死了今年也做不到1.8元,这不是欺骗投资者是什么?”一位投资者气愤地表示。
一家持有庞大集团的机构投资者难掩心中的愤怒,称:“询价时,给你画一个净利18亿元的大饼,半年报出来时,却只有4亿元,瑞银这种行为跟欺骗没有什么区别。”
【结语】两单IPO业务,豪赚逾2亿元——瑞银证券却难笑到最后。追前溯后,瑞银证券绝非个案。在国内新股发行的利益链条中,以询价、定价、挂牌等环节为界,呈现于投资者面前的上市公司有可能判若天壤——询价定价前对业绩风险搪塞失语的招股书、天花乱坠的保荐机构询价报告、盲从乐观的券商研报;挂牌后变脸的财务报表、突然失踪的上下游客户、核心高管及经营人员的大幅变动。最后,到利益链尾端,往往是二级市场投资者的一声叹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