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股票 > 焦点透视 / 内容





康赛集团“配股事件”引出的思考:市场需要机构投资者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0年05月19日 09:12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康赛集团“配股事件”曝光之后,人们的谴责之声不断。而在义愤之余,我们更盼望能够以此为契机,大家一起来为如何杜绝各式各样的违规行为出谋划策。最终的目的,是希望能建立起一系列有效的制度,让健全的体制来对侵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行为形成约束。———编者

  康赛集团“配股事件”大曝光,市场为之震动。投资者在心有余悸之余,难免要问为何康赛集团的大股东能如此嚣张?大股东堂而皇之侵犯社会公众股股东利益的事件何时才能避免?

  细细想想,类似的行为出现在证券市场已不是第一次,绩优公司高价配股后变成绩差公司的现象是不胜枚举,大股东挪用甚至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的现象也不在少数。管理层,证券媒体等市场参与者都曾对这种违规行为进行过严厉谴责,但遗憾的是,这种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市场人士认为,上市公司缺乏有效的内控机制,是造成此类现象泛滥的根本原因。虽然目前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已得到进一步完善,虽然董事会监事会等各类内控组织都已建立,但在很多上市公司中公司董事成员基本来自公司的经营层,内部人容易控制。内部人控制的结果往往是,为了公司这个小集体的利益,而“结盟”牺牲其它股东的利益,特别是社会公众股股东的利益。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真正形成内控机制就必须引入独立董事制度。这个董事往往来自于机构投资者。我们注意到发生事件的公司,其股东构成中很少有外来机构。这不是偶然现象,股权分散,相互制约,能够基本杜绝大股东利用控股地位损害上市公司利益的行为。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所占比例超过80%,这种投资者结构已成为制约证券市场发展的“瓶颈”。抛开其它因素不谈,单就监控机制而言,这样的投资者结构很难有效地起到推进上市改变运行模式,促进上市公司提高运作质量的作用,这样的市场只能是融资市场,无法实现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目标。

  中小投资者实力有限,即使参加股东大会多数也只能旁听,对大股东侵犯上市公司利益的行为起不到多少制止作用;中小投资者精力有限,根本无暇对上市公司的运作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中小投资者阅历有限,他们很难辨别是是非非,容易被人欺骗。

  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我们的中小投资者数量显然是太多了,机构投资者数量太少。当然,这与我国的某些政策因素有关。机构参与证券市场,在前一阶段管理层是不提倡,甚至是不允许的。现在,我们还只是刚刚打开这个口子,保险、养老等机构投资者大规模参与证券市场尚有待时日。

  在这个时候,要超常规的培育投资者,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发新基金,封闭式的可以再扩大规模,开放式的也可进行大胆尝试。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让基金经理人代表中小投资者去监控上市公司,维护社会公众股股东群体利益。

  胜利股份股权之争已使我们初步看到基金的力量。面对两大股东的直接对抗,拥有4%股权的大成基金管理公司代表通过明确反对“两轮投票制”等方式,成功地花解了两大股东的对立态势,导致股权争执双方向实现妥协方面发展,维护了企业的长期发展利益,维护了中小股东的利益。

  回头再看看康赛,如果它的大股东再多两家类似投资基金这样的机构,如果它的股权再分散些,大股东不再占绝对控股地位,那么大股东这样明目张胆侵犯社会公众股股东的行为还可能再发生吗?或许,等到我们这个市场机构投资者占主体的时候,“康赛现象”也就会成为历史了。(本报记者杨大泉)


相关报道:康赛集团:“配股事件”谁之过

请您点击此处就本文发表您的高见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股票 > 焦点透视 / 内容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