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股票 > 焦点透视 / 内容





大券商评说上市公司热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0年05月15日 09:07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长江证券主持江浩:

  PT股到底该不该退出,一直是证券市场非常敏感的问题。PT农商社因巨额债务而导致的亏损创出深沪股市新记录,市场哗然。曾记得今年年初,全国证券期货工作会议提出的“十大”措施,不仅使人们振奋于高新技术板的设立,以及向二级市场投资者倾斜的新发行方式和股票发行核准制的实行,更有令人深思的连续三年以上亏损上市公司的退出问题。

  我们认为,既然公司已经资不抵债,就应该按照市场方式让其破产,退出证券舞台,正所谓“流水不腐”。管理层设立“特别处理”、“特别转让”,其目的不仅在于提醒投资者注意风险,本也有让市场逐步适应退出机制的意思。

  据《公司法》第157条规定,“最近3年连续亏损”的公司“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暂停其股票上市”。PT股票实际上已属暂停上市股票,PT交易并非挂牌上市的证券交易而是“特别转让”。按现行政策,公司股票被暂停上市后,自暂停上市起的3年内,任何一年扭亏为盈均可提出恢复上市的申请。《公司法》第158条规定,最近3年连续亏损的情形“在限期内未能消除,不具备上市条件的,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也就是说,证据法律明文规定,对于个别严重资不抵债的公司,应对其尽早清算,进入破产程序,以便彻底从资本市场中退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保证整个市场正常的新陈代谢和健康发展。

  随着股票发行额度制的取消,证券市场的融资大门正向符合条件的企业进一步敞开,“壳资源”将越来越不是稀缺之物,努力保“壳”将不再成为政府的一项职责,政府主管部门扮演的角色正在逐渐弱化。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日益走向成熟的环境下,一旦资产重组成为真正的市场行为,那些债务负担沉重的“壳”又有谁愿意去背呢?有人担心让PT股退出不符合保护投资者利益的监管原则,造成市场动荡。但据调查,目前持有一些“PT”和准“PT”股的人大多是“有胆有识”的投机者,其对风险有一定承受力,甚至反而通过逆向炒作试图赚取巨额差价。对于这种本身就对PT股有风险准备的投资者来说,政府有必要去考虑这些人的利益和损失吗?

  造成PT股如今的状况,虽然主要源于公司自身的生产经营,也与当初的体制不无关系。在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牺牲者,但正是由于这些牺牲者的付出,才会换来社会的进步和制度的改善。自然规律告诉我们,旧的死亡和新的诞生是同样伟大的两个过程。我们期待着让“该退出的退出,该进入的进入”,使我们的证券市场蓬勃发展,永远年轻和健康。

  市场需要退出机制

  特区证券主持王倩: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在政府的推动下股票市场发展迅速,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其表现之一就是“ST”、“PT”股票数量的增长迅速。

  “ST”和“PT”分别表示面临被摘牌的股票和应该被摘牌而无法摘牌的股票,因为该类股票业绩较差,亦被统称为“垃圾股”。1998年年报之后,沪深两市共有“ST”股票33只,而到1999年年报之后,虽然有一些企业通过资产重组等方式摘掉了“ST”帽,但更多的企业却戴上了“ST”的帽子,沪深两市“ST”股票扩大为65只,并且沪深两市共出现了9家“PT”股。不仅亏损面扩大,而且每个公司的亏损额也越来越大,如PT农商社每股亏损高达6.17元。“ST”“PT”股已成为我国股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由于自身的经营、管理和经济不景气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业绩大幅下滑在所难免,则绩劣股的出现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根据优胜劣汰这一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绩劣股退出股票市场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证券市场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功能。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定位和发行制度不健全的原因,使得我国股市一直没能建立起合理的退出机制。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制止过度投机,保护投资者利益,管理层推出了ST和PT制。

  由于ST、PT并没有最终实现绩差公司的市场退出,未能达到优胜劣汰的目,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其负面影响也就显示出来。首先,上市公司也就缺乏压力,没有危机感,甚至为所欲为(纵观“ST”和“PT”股不是负债累累,就是官司重重)。这样不仅不利于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且浪费了社会资源,降低了股票市场的质量;其次,绩劣公司占市场的比重越来越大,增大了市场的风险。ST公司和PT公司重组、扭亏等导致股价波动较大,不利于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再次,绩劣股的不断积累使投资者感到股市的投资价值不断下降,不敢长期持股,短线操作成风,加上投资者没有危机感,股票市场的投资理念被扭曲,投机行为越来越多。

  可以看出,“ST”和“PT”股已经严重阻碍了股票市场长期稳定发展,而且随着发行体制的改革,额度制的取消和二板市场即将建立,企业上市难度不断降低,壳资源也不再稀缺,壳资源的价值越来越小,所以需要尽快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

  呼唤退出机制平安证券主持高利PT农商社在连续受到ST、PT处理后仍然继续亏损,且一年亏得比一年厉害,这充分显示出对现有股票上市规则进行修改的必要性,也说明建立退出机制的紧迫性。

  促进上市公司购并重组、优化上市公司质量、调整企业结构是2000年我国国企改革和证券市场规范发展的工作重点之一,其中要继续抓好证券市场清理整顿,进一步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包括加强上市公司监管,并着手研究连续三年以上亏损上市公司的退出机制。相信PT农商社目前出现的这种情况会加快该项制度的推出。

  目前证券市场上除了个别公司因连续三年亏损而被PT的公司之外,已连续两年亏损的公司有数十家,这些公司的基本特征是主业弱化,负债过高,管理混乱,但最根本的还是企业没有建立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出于保牌的目的,许多连续亏损的公司都进行了大规模的资产重组,个别公司的确演绎了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如ST通机更换大股东之后主业出现奇迹、ST辽物资也由沈阳银基集团入驻而置换了大部分资产使得业绩出现巨变等。1999年报中ST中华和ST英达也都出现了戏剧性的扭亏。但对大部分连续亏损公司来说,由于历史包袱过重,重组成本过高,成为卖“壳”的重大障碍。部分亏损公司由于重组的动机就是扭亏保牌,因而在重组过程中,仅以实现报表盈利为目的。由于不注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组,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使企业重新陷入亏损的泥潭。

  与这些公司业绩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股价的居高不下,有些亏损公司的股价甚至高过质地良好的国企大盘股。PT农商社在1999年报披露前的一个交易日,股价竟以涨停板报收。这种不正常的情况出现对证券市场的危害巨大。首先,继续保留这些公司的上市地位,对上市公司本身没有形成压力,只会促使其进入持续不断的恶性循环当中,广大股东有随时血本无归的危险。其次,极大地助长了证券市场的投机之风。虽说炒股票就是炒预期,扭亏是所有预期中最具魅力的题材,加之连续亏损股的“壳”资源优势,投资者对此报有极大的预期。但其中不排除有些人利用广大投资者的这种心理,夸大题材,操纵市场,从而加大了市场的风险。另外,大量连续亏损企业在证券市场存在,拖累了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成为证券市场的一大“污点”。PT农商社的巨额亏损将1999年业绩前十名公司的每股收益几乎抵消。长此以往,不利于树立证券市场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不利于吸引更多的场外资金源源不断地进入,从而不利于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

  实际上,随着上市公司亏损面积增大,要让每一家企业都实现扭亏增盈是不现实的。而随着高新技术板的建立,高科技企业上市的条件更低,途径更多,原本以亏损上市公司为目标的借“壳”活动将可能有所收敛。而这些集中于一些传统行业的连续亏损企业,也必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逐渐萎缩,最终退出国民经济舞台。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因此,从提高整个社会经济效益的角度讲,应建立起“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新思路,对于那些确实积重难返的亏损企业应坚决放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讲,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的形成。

  话题:美尔雅巨资收购“美尔雅”商标彻底分开既必要且紧迫金信证券研究所主持金巍在美尔雅1999年股东大会上,通过了一项以1.2亿元现金向控股股东收购“美尔雅”商标所有权的议案。本次收购所需资金以控股公司所欠应收帐款核抵,收购完成后,控股公司及其子公司不再使用"美尔雅"商标。

  公司董事长在接受采访时解释说,本次商标收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减少上市公司与大股东之间的关联交易。上市公司长期有偿使用母公司商标不利于企业的独立运作,现在大股东把商标和销售业务都归还到股份公司,一方面可以挤掉一些上市时的水分,保证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可解决长期困扰上市公司的大笔应收款问题。

  据年报显示,湖北美尔雅纺织服装实业(集团)公司及其子公司共拖欠美尔雅股份公司应收帐款1.86亿元、其它应收款3.34亿元,累计金额高达5.2亿元。

  拥有独立商标,对生产终端产品的上市公司而言,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但是,在控股公司对股份公司有大量欠款的情况下,此举让人感到向上市公司出售商标应属无奈之举,有变相核销债务的嫌疑。很多人士还会问,“美尔雅”这商标1.2亿元价值究竟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值不值这么多钱?根据美尔雅上市时与母公司达成的按照销售额的1%收取商标有偿使用费的协议来分析,用1.2亿元收购商标所有权不尽合理。因为目前按照美尔雅股份公司年平均销售4亿元的产品计算,美尔雅每年只需向母公司交纳400万元的商标有偿使用费。在不计算任何利息的情况下,1.2亿元就已经相当于一下子交纳了30年的商标有偿使用费。我们不禁要问,母公司怎么会欠美尔雅股份公司高达5.2亿元的款项?上市公司岂不是成了控股股东的提款机了?就算这1.2亿元核销掉部分债务,那么剩于的4亿元占款何时才能还清?

  存在着这种股份公司与控股股东之间“剪不断,理还乱”关系的上市公司还为数不少,上市公司的大量资源被控股股东无偿占用,造成上市公司境况恶化。因此,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到了彻底分开经营的时候了。虽然有关部门对上市公司及控股股东有“三分开”的要求,而大部分公司也在年报中声称已与大股东实现人员、资产、财务上的分开,但其中的不少言行相去甚远。“三分开”实施不力,说小了,是公司运作还不够规范,影响了对会计报表的审计;说大了,是种下了引发股份公司境况恶化甚至全面崩溃的恶因。

  试想一下,假如美尔雅股份公司与控股股东彻底实行了分开经营的话,商标的所有权在上市之初早已买断,今天这种情况就有可能避免。在我们要求上市公司不断规范运作的同时,作为政府监管部门是否应有强制措施要求上市公司实施彻底的“三分开”政策,是否也应对不规范经营的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实行更加严厉的处罚呢?

  话题:长虹痛失配股资格三年河东三年河西

  河北证券主持张海利:

  四川长虹虽然业绩滑坡在人们预料之中,但是0.24元的每股收益和4%的净资产收益率令市场感到震惊,为其痛失配股资格而感到惋惜。

  四川长虹1994年3月上市,直到1997年业绩一直大幅增长,1996年其投资价值得到市场挖掘。1996年初至97年5月,长虹成为光彩夺目的沪市绩优股大旗。当时有人评论说,什么时候买入长虹都是对的,什么时候卖出都是错的。然而,仅仅过了两年多,长虹这面大旗便倒下了。应该说长虹的发展历史反映了中国电视机行业的发展历程。由于电视这种商品在中国老百姓文化生活很贫乏的情况下受到了热烈追捧,需求猛增,加之长虹领导人的英明决策和非凡能力,使长虹一跃成为中国彩电第一品牌。但是随着电视机生产能力的迅速增长,国内需求相对饱和,二者之间形成鲜明反差,行业竞争开始加剧,价格大战愈演愈烈,使中国的电视机行业很快由朝阳产业变为传统产业,由快速成长期步入稳定发展期,长虹也出现了业绩大幅滑坡。

  长虹现象不禁使人们想起中国上市公司的风雨沧桑。同是1996年的绩优股湖北兴化,如今已步入亏损股行列;厦新电子1997至1998年业绩大幅增长460%,1999年业绩大幅滑坡;济南轻骑、新大洲等也是由绩优行列沦为绩差股;再有粤金曼、神马实业、武凤凰以及多数地产股等也是如此。如果说这些公司的业绩滑坡是行业因素所致,那么另外一些公司则是违规甚至违法所致,比如红光实业、大庆联谊等。这些公司由绩优变为绩差多数只在2-3年时间,而且好多是配完股业绩就滑坡,而有些时间更短,上市就亏!试想,这样一种局面怎样让投资者放心地长期投资呢?

  与上述情况相反的一道风景线是乌鸡变彩凤凰。自山东环宇被兰陵陈香买壳上市后,中国股市出现了一大批绩差股被买壳上市,如国嘉实业、青鸟天桥、火箭股份、托普软件、创智科技,等等。另外,自从实行特别处理规定以后,又出现了你戴帽、他摘帽现象。

  本来业绩增长与滑坡都是市场中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我国目前上市公司的这种转换速度有点太快了,而且幅度也非常惊人,这对于投资理念的形成和市场稳健运行从而发挥其正常功能很不利。

  话题:ST英达扭亏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联合证券主持段海虹

  ST英达1999年盈利5022万元,实现扭亏实在是不容易。

  年报显示,公司扭亏的重要原因来自于三项费用的大幅度下降和投资收益的大幅度提高。1999年莱英达采取了一系列化解经营危机的措施,包括采取一系列紧急“止血”措施,进行清欠、盘活工作,处理诉讼案件,对重大投资失误的修正和对子公司的改革。这些措施的良好效果通过年报得到充分显示。下一步,公司将进一步加大重组力度,并在资金极度紧张的情况下重点支持7个项目的技术改造,这无疑显示公司发展前途出现生机。但也应看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莱英达要彻底走出困境,需要解决不少问题。

  短期看,一是公司的或有事项。公司1999年虽然通过清查贷款、清理担保,追回和挽回经济损失2.8亿元,但公司目前还存在对外担保19亿元,其中关联方担保14亿元,资产抵押1亿元,诉讼涉及金额28.5亿元。这说明公司或有事项处理难度大,潜在损失也大。二是公司众多的子公司的清理。莱英达拥有众多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1998年为19个,1999年为21个,联营公司36个。公司长期投资均为股权投资,1998年为28372万元,当年投资收益为亏损28236万元,亏损率几乎为100%;1999年长期投资32782万元,盈利6268万元,投资收益率为19.12%。数量过于庞大的子公司和联营公司不利于公司的管理,莱英达数量很大的诉讼、担保等或有事项与公司这种结构有很大关系。

  从长期来看,公司需要改革的方面有:一是公司经营机制的转变。莱英达主业发展历年都不理想,公司没有象样的主导产业,没有象样的科研开发,经营方式属于分散型,多年的多元化经营公司管理缺乏升级、产品缺乏更新换代,没有核心竞争力。在市场需求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公司产品的成本出现劣势,盈利率越来越低,生存自然出现问题。二是公司产业结构的调整。莱英达所处行业是轻工业,但同时又经营房地产、国内贸易、自营和代理进出口贸易、保税贸易、饮食服务、仓储、租赁等。还开发生产高中档自行车、啤酒、大口径复合管道、二片罐、中空玻璃、化工产品、塑料制品、箱包、纸张及印刷制品、食品饮料、石英钟表、电子元器件、搪瓷器皿、药品等。业务如此繁多,又不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绝大部分属于盈利能力较差的传统产业,与深圳地区经济发展趋势不协调,也与深圳的人才状况不协调。三是主业的培育。一个公司的主业是在多年实际经营中逐步培育出来的,主业的形成需要人才、资金、差异化优势,象莱英达这样资产庞大的集团型公司要壮大,没有自己的拳头产业是不行的。而就公司目前的状况,培育一个象样的主业需要较长的时间。

  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为莱英达的第一大股东,占66.36%的股权,莱英达此次大规模资产重组深圳市政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从这点看,莱英达的发展前景比较乐观。俗话说“创业容易守业难”,因此莱英达此次艰辛的资产重组,不仅仅要改善资产产量,更重要的是改善经营理念、经营机制等“软件”,以生成可持续发展的实力。

  话题:大连金牛抓好募集资金的使用保持优势加速调整

  北京证券主持阎彬:

  从上市两个月有余的大连金牛股份有限公司日前召开的股东大会上传出消息,今年公司的工作重点是抓好募集资金的使用,为实施产品的结构调整打下坚实的基础。

  众所周知,我国在成为钢铁大国后的主要任务是如何调整产业结构,进而实现钢铁强国的梦想。钢铁强国的标志应该是产业集中度高、生产技术装备及工艺先进、产品结构合理、产品质量优良。从产品种类的角度看,衡量一个国家钢铁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准是特殊钢发展水平。特殊钢产品是涉及国计民生各个领域所需要的特殊性能的关键材料,从国防军工、航天航空、核工业、电子信息产业等尖端科技领域,到高速铁路、石油、化工、汽车、交通运输、机械制造等国民经济重要领域,特殊钢产品都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目前,国内特殊钢产品最突出的问题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一些关键领域大量急需的高标准性能要求和规格要求的特钢产品,国内不能生产,只得大量进口。近几年来,每年进口量都在100万吨左右。一些尖端领域的进口还受到国外技术垄断的限制。大连金牛就是以开发生产这些填补国内空白、顶替进口的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关键特殊钢棒线材产品作为自己的主业,其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大连金牛的主导产品是特殊钢棒线材。1999年在国内特钢市场依旧低迷的形势下,公司多项指标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在国内市场上占有明显优势的三大拳头产品不锈钢大盘重线材、轴承钢大盘重线材、合金弹簧钢棒线材产量分别比98年增长了35.56%、33.87%、18.41%。年报显示,1999年每股收益(按月加权法计算)0.34元,与预测利润0.36元非常接近。此次募集资金计划投入高精度合金钢棒线材轧机项目、750轧机后部配套工程恢复建设项目和750轧机主电机更新项目。

  作为新上市的公司,大连金牛顺应国家产业政策,利用募集资金收购棒线材连轧机生产线后,将使公司生产的钢坯从出炉到轧制成材所用的时间缩短90%,吨钢轧制人工成本下降80%,产品成材率提高10%以上,公司的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提高;公司利用募集资金投入的750轧机主电机改造的实施,将使公司的装备水平和生产工艺达到国内一流水平。这些项目为大连金牛实施产品结构调整提供了必要的保证。预计经技改后,公司的三大主导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可达90%以上。

  难能可贵的是,大连金牛始终把坚持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作为自己的使命,以高精度合金钢棒线材连轧机投产为契机,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速以连铸为核心的炼钢系统改造,形成超高功率电炉、精炼炉、四流小方坯连铸机的紧凑式短流程特钢生产线,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优势。

  作为一家新上市的钢铁类公司,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用好募集资金,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真正朝着对公司本身负责、对投资者负责、对中国证券市场负责的方向努力,十分令人称道。


请您点击此处就本文发表您的高见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股票 > 焦点透视 / 内容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