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1年十大被大股东减持股 国恒铁路成被减持王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26日 04:08  证券日报

    新浪提示:本文属于个股点评栏目,仅为证券咨询人士对相关个股或板块的个人观点和分析,并非正式的新闻报道,新浪不保证其真实性和客观性,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一切有关该股的准确信息,请以沪深交易所的公告为准。

  编者按:目前,大股东减持是乱像纷呈。有造概念以达精准减持的,减持背后做了多少“细致入微”的工作,值得业内专家研究;也有造谎言遮耳目减持的,其减持的理由吹之即破,也需要有关人士揭掉其虚伪的面具;也有减持完后捶胸顿足、后悔不已的,需要减持者对未来有一份清新的把握。

  《证券日报》推出减持专题,希望配合精准减持者,多考虑一下逢高买入的中小投资者的感受,希望那些喜欢扯谎者也能良心发现,希望那些盲目减持者多一份冷静。

  策划:张志伟  矫 月  撰稿人:张志伟  矫 月  桂小笋

  国恒铁路减持2亿股成被减持王

  事件回放:进入2011年以来,3个月内,国恒铁路共有4位股东相继减持。其中,湖南省轻工盐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不低于4元/股的价格,减持了3965.42万股国恒铁路,占国恒铁路总股本的2.6546%,收益在1.5亿元左右。

  另外三个减持国恒铁路的股东分别为上海聚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融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以及浙江英维特投资有限公司,减持均价在3.8元/股附近。

  资料显示,中融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因经营管理需要,将2009年非公开发行认购的国恒铁路股份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出让减持,截至1月25日,中融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已累计完成减持国恒铁路股票8240万股,占国恒铁路总股本的5.52%。

  此外,因业务拓展需要资金支持,2011年1月21日,浙江英维特投资有限公司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系统累计减持10,000,000股国恒铁路股票,占国恒铁路总股本的0.67%,交易均价为3.86元/股。截至2011年1月25日,浙江英维特投资有限公司累计完成减持国恒铁路股票10,000,000股,占国恒铁路总股本的0.67%。

  上海聚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于2月17日,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方式出售所持国恒铁路股份2,968万股,占国恒铁路总股本的1.98%,交易价格为3.82元/股。

  上述4位股东共减持国恒铁路20673.42万股,其入股形式均是参与2009年国恒铁路定向增发,当初的增发价格为3.2元/股。这个数字与他们一年后减持价格相比,平均收益率在20%左右。

  点评:由于银行紧缩银根,多数有实体的企业在贷款困难时便会卖掉持有的股份获取资金,中融国际信托和英维特投资均有表明要用减持的资金来发展自身就是例证。(矫 月)

  TCL集团遭股东减持1.63亿股

  事件回放:进入2011年以来,TCL集团的传闻不断,而TCL的股价也开始持续走高,特别是今年3月涉矿传闻传出后,TCL集团的股价一路飙升,一度达到6.86元的高位,到李东生减持的消息传出前在送转后的价格也达到3.01元(相当于送转前的6.02元)。

  其中,TCL集团的股东飞利浦集团正是于3月份减持其持有的公司3.84%股权,合计1.63亿股股份。减持分两批完成,一批是3月10日-11日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以4.62元/股减持0.19%股份;另外一批是3月30日通过大宗交易方式以4.16元/股减持3.65%股份。

  减持完成后飞利浦将不再持有TCL集团股份。

  TCL集团表示,飞利浦作为TCL集团的合作伙伴,对公司过往业务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此次出售股份不会影响双方未来的业务合作。

  相比于飞利浦集团的减持,市场更关注于李东生对TCL集团的减持。

  5月24日,TCL集团发布减持公告称,为清偿因参与认购公司2010年度非公开发行股票所产生的约人民币1亿元的借款,公司董事长、总裁李东生拟自本公告日(24日)起减持所持公司部分流通股份,预计未来三个月内减持股份不超过4000万股。

  此后,李东生于6月24日出售所持公司流通股共计6,000,000股,每股均价为2.96元,所筹资金约1,776.8万元。

  点评:李东生的减持预告让市场争相猜测其减持背后是否有其它因素。出于稳定考虑,李东生将减持数额控制在600万股,所筹资金约1,776.8万元,与清偿1亿元的借款相差甚远。不知道李东生能否通过其他方式筹到资金来偿还上述借款。(矫 月)

  宏达股份大股东减持不手软

  事件回放:宏达股份的大股东减持绝对是个另类,不仅连续减持,而且减持起来绝不手软。

  2010年9月14日和12月27日,宏达股份分别有2亿股非公开发行限售股以及2.24亿股限售股上市流通,至此,公司股份实现全部流通。而这4.24亿股均属于宏达实业,其持股比例为41.09%。

  据了解,从去年12月30日至今年6月28日仅半年时间内,第一大股东四川宏达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达实业)频频减持公司股份。在今年上半年,宏达实业共计减持1.52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4.7%。宏达实业共计套现金额达20.6亿元。

  通过大宗交易系统可以发现,宏达实业减持主要集中在去年年底、今年5月中旬至6月初、6月底三个阶段。

  宏达股份公告称,公司于2011 年1 月4 日接到第一大股东宏达实业通知,宏达实业分别于2010 年12 月30 日至31 日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统累计减持公司股份50,000,000 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84%。本次减持后持有股份374,000,000股,占总股本比例36.24%。全为无限售条件股份。

  然后又分别在今年1月4日、5月6日、10日和6月9日、13日、29日和30 日相继减持宏达股份。截至2011 年7 月1 日,宏达实业仍持有公司股份272,400,000 股,占公司股份总数的26.39%,均为无限售条件股,仍为宏达股份第一大股东。

  点评:从公司主营业绩来看,宏达实业的减持行为也许可以理解。2010年年报显示,公司净利润为-3.58亿元。虽然公司今年中报预报上半年将实现净利润3.2亿元-3.8亿元。但主要原因并不是主营业务的增加,而是由于宏达股份和四川华宏国际经济技术投资有限公司转让成都宏达置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所持有的93.1%股权和4.9%的股权所致。(矫 月)

  海螺水泥被减持 股东获利32.5亿元

  事件回放:今年来,海螺水泥持续走好,A股股价从14.5元的底部一路走高,在4月7日创下了2008年以来股价新高43.05元。

  在这期间,海螺水泥的股东平安信托通过上交所竞价系统和大宗交易不断大幅减持,减持股份至少达11806.72万股,据不完全统计累计套现金额约32.485亿元。

  据公告显示,从2010 年10 月8 日至2011 年4 月7 日期间,平安信托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累计减持海螺水泥176,643,420 股股份,约占公司总股本的5%。本次减持前,平安信托持有公司231,013,010 股股份,约占公司总股本的6.54%;本次减持后,平安信托持有公司54,369,590 股股份,约占公司总股本的1.54%。

  事实上,相比于去年,海螺水泥在今年的减持力度已经缩减。公开资料显示,去年6月以来,平安信托开始大幅减持海螺水泥,下半年减持股份总数达3.31亿股。平安信托的减持套现令人羡慕不已,可谁又知道,在平安信托减持的背后实际收益最多的却是海螺集团工会。

  2010年11月11日,平安信托披露的权益变动书表示,其仅为海螺水泥股权信托的受托人,而委托人正是海螺集团工会;其全部减持举动也是“根据委托人集团工会的指令”完成。

  有资料显示,平安信托持有的海螺水泥股权是在2009年2月份海螺水泥的另一名股东海螺创投手中通过仲裁的方式获得。

  海螺创投接手上述股权之后,海螺水泥启动定向增发。2009年7月,海螺创投将2.88亿股海螺水泥中的2.038亿股,以股抵债通过仲裁裁定给平安信托。

  点评: 一般法人机构减持后分配至个人手中,将要缴纳巨额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海螺集团工会通过委托的方式逃避减持税的行为明显是在钻法律的空子,希望相关部门能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矫 月)

  中泰化学股东减持涉嫌内幕交易?

  事件回放:7月12日和7月16日,中泰化学两位股东减持公司股份。根据这两份公告显示,股东郑海若自5月11日起,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减持5650万股,而另一股东北京鑫天融域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则自4月20日起以集中竞价交易和大宗交易的方式累计减持5600万股。

  根据公告所述减持股份价格计算,两大股东截至公告之日已累计套现14亿元。减持完成后,北京鑫天融域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降至0.35%,而郑海若持股比例则降至2.25%。

  2010年年报显示,当年4月中泰化学非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23270万股。郑海若、北京鑫天融域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江苏瑞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浙江英维特投资有限公司、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国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对本次非公开发行认购获得的中泰化学股份锁定期为12个月,到2011年4月20日可全部上市流通。

  根据年报股东情况表显示,郑海若持股占比7.15%,时任公司第二大股东;而北京鑫城融域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5.2%,当时是公司第四大股东。

  公开资料显示,两大股东减持期间,中泰化学利好消息不断,而两股东的减持步伐也在此期间有序进行,郑海若共分9次减持股份,而北京鑫城融域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则分4次减持股份。由于减持行为与利好消息从时间上来看配合默契,有业内人士认为,不排除有内幕交易的嫌疑。

  点评:通常看来,股东减持公司股票本是正常举动,但是,中泰化学两大股东的减持时机把握却不得不让人感叹“踩点精准”。深交所公开信息显示,从4月中旬开始,中泰化学不断公告利好消息:4月28日,公司披露一季报,报告期内净利约1.4亿元。同日,中泰化学推出股权激励计划;5月5日,两家子公司收到合计4850万元的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而从披露的减持详细信息来看,郑若海减持股票多在7月间进行,而北京鑫天融域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减持行为则集中在利好较多的4月和5月完成。(桂小笋)

  江苏阳光股东10日减持9820万股

  事件回放:4月20日,江苏阳光称收到控股股东江苏阳光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光集团)的通知,于4月20日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统方式减持江苏阳光1960万股;两天之后的4月22日,阳光集团再次以大宗交易方式减持江苏阳光306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72%;然而,减持的步伐并未就此停下,4月28日,阳光集团再次通知江苏阳光,称依旧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再次减持4800万股,占总股本的2.69%,减持完成后,阳光集团持股比例降至29.99%。

  事实上,早在2008年11月,阳光集团即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累计减持公司股份约1335万股,由于减持比例较小,此次减持被和2011年4月20日减持行为一起提及。

  对于控股股东减持的原因,江苏阳光并未做出说明。从2011年半年报显示情况来看,阳光集团持股比例为29.99%,相较第二股东江苏金润纺织有限公司的持股比例2.81%约高出十倍,这也意味着,阳光集团即使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接连减持江苏阳光股票,控股地位也不会产生动摇。

  2011年半年报显示,江苏阳光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401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74%。由于受羊毛价格及人工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主营业务中纺织服装产业毛利率有所下滑;而煤价的上涨也使得另一主营业务热电产业毛利率下降严重,电汽销售仅有0.29%的利润率。报告期内,多晶硅产业由于市场价格大幅回升而受益,但由于多晶硅市场价格对收益具有决定性影响,江苏阳光未来业绩走向一片迷茫。

  点评:由于三大主营业务的市场前景不明郎,有业内人士认为,阳光集团的减持行为或许是对此的前景的直接表现形势。而宏观经济紧缩之后,资金需求被诸多公司再次提上议程,江苏阳光在半年报披露前一天公告称,将以融资租赁的方式融资:公司将以部分自有机器设备与中国外贸金融租赁有限公司进行售后回租融资租赁业务,计划融资3亿元,首次融资1亿元,租赁期限为36个月,融资的目的则是优化资产结构。而在2月末,公司曾公告称,以2077.46万元的总价,将持有的宁夏银行股份转让。(桂小笋)

  大连控股二股东减持净赚3.65亿元

  事件回放:6月14日大连控股刚刚发布股改限售流通股上市公告,称股东深圳市中恒基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恒基)2010年8月16日以4.5亿元司法拍卖而得的1亿股已到期上市流通,而7月16日,上述股份已被悉数减持完毕。中恒基减持速度之快,获利之多,令投资者瞠目结舌。

  按照7月1日开盘价8.15元计算,上述1亿股共价值8.15亿元。这也意味着,中恒基在投资大连控股不足一年的时间内已至少赚得3.65亿元。

  公告称,因大连大显集团有限公司债权人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大连沙河口支行、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分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大连青泥洼桥支行向大连市甘井子区人民法院提出强制执行申请,辽宁嘉诚拍卖有限公司受大连市甘井子区人民法院委托,于2010年8月16日对大连大显集团有限公司持有大连控股的1亿股限售流通股进行拍卖。而最终拍得股权的中恒基在简式权益报告书中显示,竞得股权主要为获取投资收益。

  此后,随着北京新纪元的入主,中恒基股价一路上升,从2011年1月最低股价5.36元开始,至7月20日涨至2008年来的最高价9.92元。

  此前,《中国经营报》曾报道称,中恒基成立的时间仅在大连控股拍卖股权之前,而中恒基实际持有股份的股东陈兵辉与大显集团有着某种联系,且与新纪元颇有渊源。因此,有业内人士怀疑,此次重组与中恒基的一年内巨额获利有着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借重组等利好消息成功出逃的中恒基,也颇为值得玩味。

  点评:资本市场从来就不曾缺少过神话,但是中恒基一年获利3.65亿元还是让不少投资者艳羡不已。但是,在这场艳羡的背后,却有千丝万缕的蛛丝马迹为这场投资神话蒙上了另类色彩。投资为获利本无可厚非,但这种获利要经得住阳光的考验和照耀。(桂小笋)

  触“锂”成“妖” 航天机电“精准”减持

  事件回放:今年以来,航天机电的大股东上海航天工业总公司,并没有被市场赋予的触“锂”成“妖”的神话故事所迷惑,清醒灵活地分8次大幅减持航天机电,减持总数为9230.8万股,小股东上海仪表厂有限公司成为后知后觉者,减持343.9万股,航天机电股东总共减持9574.748万股,大股东减持了23%的股份,更令投资者费解的是,减持全部集中在今年3月份,在减持完毕后,股价达到今年的最高值,之后一路下落,大股东是不是蓄意而为,不得而知。

  航天机电是首家以“航天”命名的上市公司。近几年来,航天军工类公司市场概念满天飞,去年以来,航天机电更是概念不断,去年,公司触锂开始,股价从8.56元一路狂奔,涨到最高价18.77元,涨超了一倍,成为去年的典型“妖股”,航天机电一度成为市场新标杆。

  公司由航天空间电源技术向民用产业的转移,瞄准了去年以来热的烫手的光伏产业,公司多晶硅项目两期,一期1500吨,二期3000吨,目前一期已经投产,二期2010年底竣工。今年以来,航天机电对光伏产业的热度依然未减,就7月份就于甘肃省嘉峪关市政府签署《项目合作意向书》,意向书称公司负责在2011年至2015 年的5 年间,完成500MW 光伏电站建设。

  航天机电可以说在光伏产业的道路上走的较为顺利,但3月份以来,市场并不在“配合”,自大股东“减持计划”完毕后,成“妖”的故事就成昔日黄花,昨日收盘11.19元,与最高点相比,已经成高台跳水之势。

  点评:大股东减持,本无可非议,但航天机电大股东把握住了行情,减持可谓精准,令人生疑。减持背后做了多少工作,不得而知,端详一下减持后的行情,不能不为被触“锂”迷惑的中小投资者捏了一把汗,去年在高点追高者,今年在高点吞进其大股东减持股份的投资者,不知被挂在高点盼救星盼到何时。不知大股东在大手笔减持的时候,考虑过这些没有,如果蓄意信息配合减持,不知大股东良心有愧没有?(张志伟)

  泛海建设二股东集中减持有它因

  事件回放:5月24和5月27日,泛海建设二股东泛海能源,减持泛海建设7858.143万股,占其持股量的50%。泛海建设公告称,泛海能源之所以较大规模减持,主要源于自身发展需要,但细细琢磨,应该还有另外的一些因素夹杂其中。

  由于持续的、仍在加码的房地产调控,泛海建设的日子并不好过。泛海建设一季度业绩报告报告称,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0.95亿元,同比下降86.94%;实现营业利润-0.43 亿元,同比下降128.98%;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0.36 亿元,同比下降136.01%。7月14日,泛海建设发布半年度业绩预告,公司预计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3500万元,而上年同期盈利8321.14万元。

  目前观察,泛海建设经营情况并没有好转,泛海建设的业绩能否如愿释放,仍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有研究机构认为,泛海建设截至2010年底所储备的项目在北京、上海和武汉三地就分别占据土地总量的19.9%、6%与68%。而这些项目基本都是大股东在2006年到2008年向泛海建设注入的资产,并以大面积一级开发转二级开发为主。上述地块虽然均位于重点城市的重点地段,拿地成本亦相对较低,但均备受拆迁困扰或是规划调整而不能如期开工,导致泛海建设近两年可售房源青黄不接。对一线城市的限购,也将深度影响上述项目的销售。

  从资金面来看,也并不不乐观,2010年初,泛海建设二次启动增发融资方案,拟向不超过10名特定投资者以每股11.18元发行4亿股,预计募集资金48亿元,然而,在宏观调控收紧的大环境下,2011年3月24日,泛海建设无奈宣布,本次增发融资方案以失败告终。这对于泛海国际无疑是沉重一击。从去年年报看泛海建设资产负债率为62.66%,资金吃紧已是泛海建设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股东“逢高”减持,公司未来发展前景也应是其重要的考虑因素。

  点评:减持公司股份通常视之为下策,不断分享企业成长是股权投资之道。大幅减持自由其深刻的道理,不能偏信一面之词,对于减持公告,应该详细深入分析,方能洞中肯綮,一目了然。(张志伟)

  攀钢钒钛二股东 “最后悔”抛售

  事件回放:1月7日,攀钢钒钛二股东中海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分两笔共减持7357.49万股,占其持仓量的42%。2010年攀钢钒钛开盘即涨停,然后马不停歇,连拉5个涨停,1月6日达到阶段高点12.47元,1月7日二股东抛售其占股的42%,但后来该股在经过短暂的调整后,仍大幅上涨,最高涨到14.61元,二股东减持少收入近20%,并且在14.61元之后不久又迎来阶段高点13.4元。观之,恐怕二股东只能唏嘘短叹了。

  让攀钢钒钛二股东后悔还远非到此。最近一份银河证券研究部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让攀钢钒钛成为二级市场炙手可热的明星股。7月9日银河证券报告中写道:攀钢钒钛股价被严重低估,目标价188元。这份报告发布之前,攀钢钒钛股价为11.85元。7月15日,攀钢钒钛午后快速涨停,A股投资者回过头来寻找原因,才发现银河证券的“先见之明”。之后,银河证券称是计算错了,目标价应该为56元。即使目标价为56元,也让二股东中海信托痛苦不已。

  与中海信托着急上火减持不同,5月27日,大股东鞍山钢铁集团计划在未来 12 个月内(自首次增持之日起算)、在公司股价低于 10.55 元/股的情况下,以自身名义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增持公司股份,累计增持比例不超过公司已发行总股份的 2%,并承诺在增持期间及法定期限内不减持其持有的公司股份。大股东的增持也让二股东的减持缺少了面子。

  从公司产品看,钛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带来业绩贡献超预期。海南钒动力电池项目影响和钛产品价格继续上涨。公司的钛业务价值,更新了钛产业链条的最新价格。这对二股东也是不小的打击。

  点评:对于专业投资者中海信托股份有限公司来说,匆忙减持攀钢钒钛,不算明智之举,也从另一面提醒股东,做好基本功课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弱市中,在PE相对较低的时候,在大股东增持的状态下,更应该保持一份平静。(张志伟)

点击进入[国恒铁路吧]讨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