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海通集团看资产重组大餐喂饱了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5日 10:31  证券市场红周刊

    新浪提示:本文属于个股点评栏目,仅为证券咨询人士对相关个股或板块的个人观点和分析,并非正式的新闻报道,新浪不保证其真实性和客观性,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一切有关该股的准确信息,请以沪深交易所的公告为准。

  相对于直接发行股票的形式,资产重组过程似乎显得过于繁琐,并且无法直接从证券市场获得融资,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资本大鳄趋之若鹜呢?

  从海通集团看资产重组大餐喂饱了谁?

  ■ 《红周刊》特与/北京 田刚

  近一段时间以来,以定向发行股票作为对价,购买其他公司股权的资产重组方式蔚然成风,本人也在“散户之家”栏目中点评过鼎盛天工(600335)、领先科技(000669)等重组案例。相对于直接发行股票的形式,资产重组过程似乎显得过于繁琐,并且无法直接从证券市场获得融资,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资本大鳄趋之若鹜呢?资产重组的交易过程中又蕴藏着那些利润,牵动着重组方的神经呢?本文以海通集团案例,对资产重组利益进行简单分析。

  海通集团(600537)于2009年12月29日发布了资产重组报告书,以评估价值为6.98亿元的净资产,外加以8.31元的价格定向发行2.56亿股股票,置换评估价值为28.24亿元的目标股权,增发后海通集团的总股本将达到4.86亿股。

  资产评估藏玄机

  海通集团拟置出资产账面原值4.83亿元,采用成本法评估后价值6.98亿元,增值率为44.24%,增值额中的大部分都是实打实的企业股权、房产和土地使用权,流动性都不算差。拟置入资产账面原值9.48亿元,经收益法评估后价值28.24亿元,溢价率为198.01%,几乎是账面原值的3倍。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该资产按照成本法评估价值10.17万元,比按照收益法评估少18.07亿元。

  我们知道,成本法评估的价格更加接近资产买卖的“市场价格”,而收益法的评估结果依赖于诸多对未来的假设,例如未来的收益水平和贴现率等等,可以理解为“预期价格”。重组方左手“进”(接收上市公司原有资产)的时候参照“市场价格”,右手“出”(拟注入资产)时按照“预期价格”,这一进一出之间形成了多大的价格差不言而喻。就好像海通集团的重组方,尚未实施重组,仅在资产评估环节就已经获得了将近200%的资本溢价,更何况重组方参照“市场价格”获得的上市公司原有资产,包装一下再卖出去或许还能赚上一票。

  变相高价IPO

  海通集团拟置入股权2009年前3季度净利润为1.06亿元,就算重组方预计第四季度远高于前3季度的8千万净利润如期实现,全年的净利润也不过1.86亿元,对应增发后海通集团的总股本4.86亿股,每股收益为0.38元,按照8.31元的增发价格计算,静态市盈率为21.87倍,也并不明显地比主板IPO的发行市盈率低。等到资产重组报告书公布时,海通集团的股价已经飙涨到26元一线,对应市盈率已经达到68.42倍,丝毫不比中小企业板逊色。

  选择资产重组关键还在于,IPO的发行价格很大程度上存在不确定性,还要看看市场这个“天”的脸色,而资产重组定向发行则不用管这套了,只要评估时把拟注入资产价值抬上去,在上市公司股价上涨之前紧急停牌(控制增发价格),一切就都能够顺水推舟地搞定了,这等清闲惬意岂是IPO能够相提并论的?

  驳回风险小

  另外,资产重组无需经过焦灼漫长并且日趋严酷的IPO审查(已经有不少公司“折”在这“临门一脚”上面了),几乎全部在重组方的掌控之下,被监管部门驳回的风险降低了很多。

  先是资产评估时尽享资产增值收益,后有变相高价IPO带来的变现渠道,并且还会得到二级市场的热烈追捧,真可谓是“名利双收”,试问哪一个资本大鳄不会心动呢?惟一的“遗憾”是“圈钱”的冲动必须要暂时压制了,但对于那些并非真正患有“资金饥渴症”的公司来说,找一个廉价的“壳”进行资产重组,不啻于一道丰盛的资本大餐,只是不知道这顿大餐将来会由谁来买单?

【 海通集团吧 】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