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5倍回报率的诱惑:私募基金大啖S股赚钱盛宴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8日 13:22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 付建利 股权分置改革即将进入尾声,目前,离股改最后的通牒期限还不到50天。本报信息部统计显示,截至11月13日,沪深两市尚未股改的公司有145家,其中,沪市75家,深市70家;两市S股公司所占A股市场的比例,已降至10%以下。 一位券商研究员告诉本报记者,在这些S股公司中,政府推动的“重组加股改”方案的力度正逐渐加大,而在我国,目前上市公司的“壳”尚属稀缺资源,一方面,未股改公司的质地大多比较差,而另一方面,未股改公司也存在着巨大的财富空间。在敏锐的私募基金眼里,S股公司中不缺乏这样的“富矿”。通过参与S股公司的重组或者直接投资这些“壳”资源,私募基金在股改大限来临之前欲抓住这一财富盛宴。 同时,在本周上证综指轻松跨过“千九”大关,创下5年来的新高的时候,证券时报记者还调查了解到,一些私募基金纷纷参与到有重组预期的S股中,期待着经过重组后的S股能“浴火重生”,在股价的大幅攀升中获利。 5倍回报率的诱惑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私募基金经理告诉本报记者,一家市值不足3个亿的未股改ST公司,如果私募基金通过参股后对其重组、接着进行股改、定向增发等,有了重组概念的这类ST公司的股价,在市场资金的追捧下,至少能达到未重组前市价的5倍以上。“500%的收益率,对善于套利的私募基金当然具有无比的诱惑力!”这位私募基金经理透露,他的好几位基金朋友也正打算“趁着股改大限来临之际饕餮一把”。 上海天道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俞铁成曾多次参与过上市公司的收购,他告诉本报记者,私募基金一般通过两种方式实现套利。一是“撒网式”地买S股公司的股票而不要求掌握控股权,等到S股“重组+股改”后股价上涨,再获利了结;二是结合产业运作。私募基金一般会找一到两家目标公司,然后通过目标公司联合收购S股公司,注入优质资产,最终实现股票在二级市场上的套利。 和君创业咨询公司总裁李肃也认同目前S股存在巨大的投资机会,李肃介绍,私募基金投资未股改公司除以上方式外还包括:一是直接买壳,等待净壳价格上涨后再转让壳资源;二是主导S股公司股改,为S股公司注入新资金,并寻求优质资产注入,最终通过全流通全身退出获利;三是买下上市公司的股权,然后装进自身旗下的优质资产,私募基金成为S股公司大股东。 据李肃透露,已有不少私募基金在进行以上类似的操作。据了解,不少私募基金在大举介入S股公司重组的同时,也在二级市场上掌握了S股股价的控制权。这种公司基本面和二级市场股价联动的“做庄”效应,往往能给私募基金带来不菲的收益。 潜在的风险 深圳一家私募基金经理告诉本报记者,他们在参与华中一家ST公司的“重组+股改”时,因为“和地方政府关系关系没有处理好”,最终不欢而散,而这家私募基金投入的接近1000万资产也打了水漂。“现在我才感觉到,培育一个好的上市公司太难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位私募基金经理不无遗憾地告诉记者。 另一方面,私募基金的争相介入正在导致S股公司“壳”成本飙升。据李肃介绍,质地比较“干净”的S股公司,此前的“壳”成本一般在1500万元左右,而现在一些S股公司的“壳”成本已比这翻了好几番,这无疑给私募基金的投资带来很大风险。“方案设计的好坏与否也至关重要!”李肃认为,私募基金在介入S股公司的重组过程中,如果方案设计不好的话,即使装入了优质资产,也会最终被股民否决而白忙活一场。而全流通后,S股的股价会不会涨也是个问题,而且产业是“现买现装”,如果是假的产业,股价就难免会一路跌下去。 在李肃看来,风险更大地方在于,S股公司一般不是国有的,这一“烫手的山芋”早就被私人老板掏空了,私募基金想要在这里淘金,无疑是难上加难。 据本报记者了解,在上述所提到的145多家未股改公司中,ST公司和*ST公司占到近一半的比例。其中,*ST公司有59家,ST公司13家。而且,截至今年第三季度资不抵债的公司有43家,其中每股净资产低于-1元的公司有25家。据数据统计,在今年前三季度每股净资产排位的最后10家未股改公司中,基本上都有被民营资本运作过的痕迹。 深圳明达投资公司总经理刘明达认为,他们虽然是做私募的,但对投资S股的运作过程并不是很了解,“目前对这些也不感兴趣。” 而俞铁成也认为,私募基金投资S股存在巨大风险。如果对S股公司没有控股权,就类似于赌博,部分连续三年亏损的公司,其重组部署或重大资产置换计划有可能被证监会否决。一旦遇到这种情况,私募基金就会面临巨亏的窘境。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