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糖业(000911):QFII专逮翻番股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1日 16:04 证券导刊 | |||||||||
黄家坚 在印象中,白糖这“甜蜜”的产品给广西带来的苦涩,由于糖价长期低迷,耗费巨资建设的糖厂十有八亏,给糖厂放贷的巨额银行贷款则成了打狗的肉包子,直压得基层银行直不起腰来,甘蔗也是贱如野草,以至于蔗农都这样告戒下一代:即使当农民,也千万别当蔗农,因为这是最没出息的一个工种!
世易时移,进入2005年,原来乏人问津的白糖却成了抢手货,价格从2600元/吨起步连破几个重大关口:3000元,4000元,5000元……进入2006年,郑州期糖价甚至一度达到6200元/吨。面对如同发疯般一路飙升的糖价,惊动发改委、国储局联手出来干预,经过国储局连续抛售方才给发烫的糖价暂时熄火。 在这难得的白糖牛市中谁成为最大的赢家?我们发现,不是用糖企业(这些企业未受利,反受其害),不是产糖企业(05年南宁糖业(资讯 行情 论坛)因为原料成本提高利润反而同比下降76%),相反,却让三个外来的“和尚”拣了便宜货:渣打银行、花旗银行、汇丰银行三家QFII机构持有南宁糖业(000911)662.2万股,占据流通盘的7%,而且,这几百万股大部分都是在去年6月份前建的仓,当时股价尚在4元左右的谷底,而今年股价已“轻舟已过万重山”,一度攀上9元,六七个月时间,成功赚取翻番的利润。可见,白糖牛市中最甜的一段已被QFII成功俘获。 我们不禁要问,这“外来的和尚”为何“运气”总是那么好,翻番的牛股一逮一个准?而且,他们为什么总能抄在底部区域?投资者可能更关心的是:QFII已在大碗吃肉,我们能不能跟进去喝碗汤呢? 我们先来看看QFII的“祖师爷”罗杰斯对糖的介绍(QFII在2003年才引进中国,而罗杰斯早在1999年就来中国买B股了)。该兄在《热门商品投资》里介绍,过去四十年来,白糖曾出现两次疯狂,一次是1966年至1974年,价格飞涨45倍!从1.4美分涨到66.5美分;另一次是1979—1980年,价格又暴涨了400%!经历两次疯狂之后,白糖陷入了二十多年的大熊市,虽然从2000年1月至2006年1月,糖价回升了 205%,但世界市场上的糖价,仍比历史最高记录低80%左右! 而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极有可能看到另一个糖价新高。至于原因,罗杰斯将其概括为巴西、中国、石油的三重唱,巴西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原糖生产国,在石油价格趋涨的环境下,正不断把糖转移到酒精生产;而中国人正在开发发痒的甜牙齿,不断增长的需求使得糖供需失衡越来越严重;石油价格正在挺进历史新高,巴西人正把越来越多的糖转向用于汽油添加的酒精;而欧盟取消糖补贴,将使6万家甜菜生产商中的绝大部分出局,这使得欧盟出口的白糖从原来的600-700万吨急剧减少到130万吨……总之,这一切都是给糖牛油加醋,一个长期牛市到来的时候,几乎每一样东西都能达到历史新高,糖也不会例外。 而国内的分析师,也同样注意到糖行业复苏的机会。早在去年8月,海通证券丁频分析师就率先给予南宁糖业等糖业股以“买入”的评级,其时正处在股价的长期转折点上,随后该分析师又推出一系列的研究报告,反复提示糖业股的投资机会。虽然最近,受到国储抛售的压力,糖价出现一定的回落,但丁频认为“糖牛”仍将在南宁糖业上上演,主要原因: 一是公司业绩将出现巨幅增长。据我们所了解的公司平均销售价格以及现在公司顺价销售(只要销售价格在4950元/吨以上,买家要多少,公司卖多少)的政策,我们预计一季度食糖销售数量可达18万吨,平均销售价格4742元/吨。由此我们推算出南宁糖业1Q2006的EPS可达0.50元以上。我们在前次报告中预测的平均销售价格为4425元/吨(3782元/吨,不含税),平均生产成本2665元/吨。基于现在的销售政策,我们认为平均销售价格将超过前期的预测,06年实现每股收益0.83元是较为保守的预测。申银万国赵金厚分析师则预测06年将实现0.92元/股的业绩,这将为05年的0.13元的7倍! 二国储投放并不足惧。国储投放是近期糖价下跌的最主要力量。但我们仔细想想,真的会有那么多的投放量吗?根据我们的了解,国家的库存也就是90-100 万吨左右,政府是否真的要把本就匮乏的储备糖一股脑的抛出去呢?真抛出去之后,再有行情国家拿什么调控呢?这是一场国家与市场的博弈,“达斯克摩之剑”高悬总比落下威力大。而现在国内糖价(产地现货价)已滑落至5000 元/吨以下,调控已初见成效。事实上,国储的空虚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实际上已为下榨季的食糖价格打下了基础,如果下榨季食糖供应量明显增加,收储将不可避免。 笔者深以为然,实际上,国储抛售的出发点就值得商榷,难道国储认为白糖天生就该卖得如此便宜吗?特别是国储准备把尚在进口途中的40万吨拿出来抛售,如此“期货”式打压能管用吗?我们已经看到,中航油抛空石油,结果“死”在投资基金的手上;国储抛空铜,又“死”得很惨,但愿这次国储能走好运。 或许,三个“外来的和尚”的胃口不仅仅是翻番,其高明之处,或许可以用“顺势而为”这句老掉牙的词语来概括。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