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个股点评 > 正文
 

龙头公司价值低估 机构资金潜入地产板块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19日 10:14 《财经时报》

  市场此前对房地产行业受宏观调控影响的错误判断的修正,已令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逐步转变对房地产行业的看淡立场,认为前期因宏观调控而导致的恐慌是非理性的,房地产企业的价值被低估

  本报记者 齐心

  进入2005以来,房地产板块悄然走强,截至发稿,地产指数阶段性涨幅已经达到10%。业内人士分析,目前A股市场的一些房地产龙头公司的估值水平已经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与港股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分析人士称,基于房地产板块中的龙头公司投资风险已经充分释放而凸现投资价值。

  股价业绩“阴阳脸”

  2004年,虽然房地产行业受到宏观紧缩政策及“土地新政”的双重挤压,但房地产企业的效益并没有如市场预期那样出现下降,其中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表现出良性的增长态势。

  但与良好业绩成强烈对比的是,二级市场上地产股却鲜有喝彩声,表现十分黯淡。

  业内人士认为,除了大盘相对弱势以外,市场没有对房地产的投资价值引起足够的重视,是地产股表现疲软的主要原因。换言之,市场并没有对房地产板块进行重点的挖掘。在缺乏市场资金的情况下,房地产板块反复震荡下跌,对应其整体的估值水平则明显下降。

  行业仍处上升周期

  事实上,目前市场对房地产行业的分歧非常大。

  从一些机构的房地产策略报告中看出,有些机构已经看淡了房地产的发展前景并且下调了对房地产板块的投资评级。主要原因是去年10月下旬,央行突然宣布加息,一些机构得出了房地产将进入萧条周期的结论。

  但是这些预测又让市场大跌眼镜,投资者能够看到的现实是多数城市的房地产价格依然呈现平稳的上升势头。据了解,2004年全年房地产价格涨幅达到12%,是近年来首次超过两位数的涨幅。

  业内人士认为,房地产作为一个重要的投资品,其需求依然呈现稳定上升趋势。未来的房地产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进而也将推动房地产景气循环的延续。就局部区域而言,长三角地区的房地产市场确实出现了过热迹象,但是珠江三角洲及环渤海经济圈的房地产价格开始升温,中部二三线城市将快速崛起。

  机构资金潜入

  进入2005年,地产板块的龙头股纷纷逆势创出新高,带领地产板块一路走强。

  事实上,房地产板块的走强并不是在2005年才开始的。根据投资基金2004年四季度的行业配置,基金在房地产行业的持股比重由三季度2.64%提升到3.71%。尽管绝对值增长不高,但相对增幅却接近40%,共有121家基金进行了房地产股的投资。

  业内认为,房地产股目前的投资机会来自于,市场此前对该行业受宏观调控影响的错误判断的修正,令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已逐步转变对房地产行业的看法,认为前期因宏观调控而导致的恐慌是非理性的,房地产企业的价值被低估。所以,下跌后的房地产股实际上已成为资金的避风港。

  此外,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也是影响房地产投资价值的重要影响因素。从目前情况来看,各大机构都对今年人民币升值有很强的预期,房地产是抗通胀、流动性良好的实物类资产,人民币升值将提高外资和内资对房地产的需求。

  目前机构资金对各板块的投资价值重新评估后,房地产板块将进入机构资金的投资视线。

  除了机构资金的进入之外,房地产板块2005年的业绩有望保持继续增长,也是该板块保持强势的重要原因。由于会计结算的原因,大量房地产项目在销售形势良好的背景下,当年可以正式结账的收入却并不多,一大笔回款挂在了预收账款的名下,像金地集团(资讯 行情 论坛)、万科(资讯 行情 论坛)、招商地产(资讯 行情 论坛)都有几个亿甚至十几个亿的预收款,为2005年的业绩做了充分的保障。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市场上的房地产股良莠不齐,既有万科、招商地产、金融街(资讯 行情 论坛)这样的蓝筹品种,也有一大批规模有限、盈利能力不强的上市公司。业内认为,在房地产行业整体保持平稳增长的同时,蓝筹房地产企业将有望获得超额的发展空间,部分实力不够的企业很可能感受竞争带来的重压。






涨跌幅排行查询
日,按涨跌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金鸡送福
恭喜发财图铃拿来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