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缺陷成市场心病 如何防范问题股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16日 08:49 东方早报 | ||||||||
一旦上市公司爆出高管贪污、被捕丑闻,其股价必将遭遇跳水,给不知情的投资者蒙受巨大损失。如何防范“高管事件”,以及躲避其背后真正的公司治理制度缺陷的上市公司,成为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看高管是否一人独大
专家认为,上市公司完全由董事长一人掌控天下的治理结构最容易滋生一些MBO、转移或私吞利润,甚至贪污的罪行。 这些上市公司往往依靠企业家一个人的出色才干,由名不见经传甚至陷于亏损境地的小国企发展至大型上市企业。但从公司治理结构来看,这些企业的控制权却一直由企业家一人说了算,这样的情况就很容易导致管理层持股(MBO),甚至是赤裸裸的贪污。 对于基金公司等机构而言,一旦发现上市公司的管理层特别强势,处于“一人独立王国”,在作投资决策的时候往往会更格外小心。 业内人士还指出,如果一家公司的高管出现频繁更换,或董事长(或总经理)的副手、重要人员(包括财务主管等)调动频繁,可能其中预示或隐藏着矛盾和斗争,在进行投资时也应尽量避免。 分析师认为,投资者还要注意大股东有否经常变动。如果一家公司的主要股东方突然出现调动,而进入公司股东名单的这一公司完全是家无来历的小公司,这时投资者应该警惕是不是MBO的前兆,甚至是大股东转移贪污利润的“壳”公司。 看财务数据是否健康 一位基金公司基金助理告诉记者,当前的国内证券市场更需要投资者以更加专业的眼光来看待公司,如何从公司的股权结构、公司治理中“蛛丝马迹”。但普通中小投资者由于缺乏必要的与上市公司对话、调查的手段,因此他们能够依靠的最关键利器就是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从公司财务角度来看,如果一个上市公司账面上有大量现金,投资者应该尤其警惕。 财务分析专家指出,账面存有现金无法对公司产生效益,囤积大量现金对公司的业绩并无大益。对上市公司来说,最好消化现金的方式是投资更好的项目,还可以现金分红的方式还予投资者。但国内大部分公司都很难做到,他们往往将其投资委托理财、自营炒股票等。如果某上市公司出现过多闲散资金,进入其并不熟悉的领域,这时也要警惕会否出现类似兰生股份(资讯 行情 论坛)之类的巨额亏损“黑洞”。 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由于股权分置问题依然存在,大小股东利益始终无法一致,目前证监会所提出的强制性分红措施也仅能作为一种纠偏机制,制止上市公司投大量现金进入高风险投资,却让中小投资者承担风险的现象。 另一个需要警惕的方面是上市公司的管理费用。财务专家指出,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突然出现大幅提高管理费用,很可能是管理者暗箱操作,用转移入管理费用的方式来填补某项“不愿见光”的投资亏损额,例如股票亏空、投资其他行业失败等。一位机构投资者告诉记者,即使真正的内幕一时无法查清,我们往往对这类上市公司“绕道而行”。 此外,如果一家一贯高分红的上市公司突然不分红,尽管可能账面利润仍然很漂亮,但也要警惕这些公司是否出现了现金流吃紧的状况。 看治理是否透明诚信 业内人士指出,一家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是否透明、诚信,也直接影响投资决策。目前,机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之前,会对目标上市公司进行严密的调查。例如,一家钢铁类上市公司若某财务年度中产量稳增,利润率提高,机构不仅会对该公司的账面进行辨别“真假”和到该公司实地调研,还会到上下游客户处了解真实情况。若铁矿石供应者称,卖给该公司的产量在减少;或供应的买家称钢铁质量有问题,那该公司就存在极大的做假账嫌疑。 “一旦被打上‘做假账’的烙印,你怎能保证公司不在其他更加关键的环节欺骗投资者呢?”分析人士称,透明、诚信问题受到质疑后,人们很容易认为这家上市公司的违规甚至犯罪的几率更大,应提前摒弃。大型国企抗风险能力强 昆仑证券分析师吴刚认为,中小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时,可以选一些更为公众的上市公司,尤其是一些大型国有企业。 在国内,大型国企往往有多方面的监管机构“把守”,包括国资委、证监会,以及纪检部门,公司失控风险较小,一些重要部门,包括财务、审计部门也并非公司管理层能简单定夺,联合造假相对困难。 “大型国企上市公司的高管任命也需各级各部门层层把关,即使某一层面出了事,对整个公司的基本面影响较小,或能处于可控范围之内。”吴刚说。 此外,选择各类信息较为透明的公司也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