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公司债应成再融资抓手 上市公司发债逾7000亿元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28日 02:34  证券日报

  公司债券是与国债、股票相并列的一种基本证券,大力发展公司债融资对资本市场非常有益。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更是能否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关键。

  “统一准入条件,统一信息披露标准,统一资信评估要求,统一安排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统一债券市场投资者保护制度。”为减少交易市场的分割,增强统一互联,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日前为债市顽疾开出药方。

  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张育军24日表示,最近几年交易所债市发展突飞猛进,但仍慢于银行间市场,债市发展未充分利用交易所市场更好地支撑实体经济。因此,上交所仍将把发展债市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来推动。他预计今年全年上交所的债券交易量很有可能突破20万亿元。

  “目前我们正在修订债券发展新的三年规划,相信三年以后上交所的债券交易量肯定远远超过股票交易量。”张育军进一步表示,鉴于此,交易所在这方面会下很大工夫。他强调,中国债券市场要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成为服务于防范金融风险、服务于丰富投资人的金融工具,加大力度发展交易所债券市场势在必行。“所以,上交所每年都把发展债市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来推动。”

  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徐明26日在第二届“上证法治论坛”上表示,在对公司债的监管方面,必须要考虑公司债券特点,而不能再沿袭股票监管制度。

  公司债将延续今年来的高速增长态势,规模加速攀升。

  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11月17日,今年以来共计有237家上市公司累计发行了7055.7亿元债券,而2010年全年,沪深两市共计才有155家上市公司发行了债券,发行规模为4836.55亿元。相比之下,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债券发行规模较去年全年已大幅飙升2219.15亿元,升幅为45.89%。

  可以说,高增长的重要原因是公司债基数太小,从发行额总量来看,目前公司债在整个债市中占比一般不足2%。不少上市公司倾向于发行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企业债,或宁愿在股市上再融资,而不是选择公司债,一些债市投资主体也不愿意进入规模较小的公司债市场。公司债大发展需要时间培养发行主体、扭转投资者的思维惯性。

  公司债代替增发、配股应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主要手段。

  数据统计显示,1-10月,沪深两市增发和配股融资分别为3718亿元和365亿元。在股市疲弱的背景下,增发配股融资较难成行,上市公司通过债券市场融资已成为新出路。截至11月25日,今年以来共有379条关于上市公司发布债券的公告,光10月份的规模就有798亿元左右。

  而将公司债作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主要途径,可以减轻股市所面临的再融资压力,也使大股东从根本上扭转从资本市场无成本融资的观念。通过发行公司债解决再融资问题,要求上市公司必须还本付息,提高资金使用成本,增加压力,同时确保资金提供者——债权人对企业融资形成硬约束,使得上市公司慎重对待再融资和项目运作,从而彻底改变上市公司从资本市场白拿钱的状况。

  在对公司债的监管方面不能再沿袭股票监管制度。

  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徐明日前表示,债券市场应当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中更为重要的角色。他建议,在未来《证券法》修订中,应该对债券市场相关制度建设给予特别考虑。其中,在对公司债的监管方面,必须要考虑公司债券特点,而不能再沿袭股票监管制度。他举例说,在目前的监管实践中,如果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其债券将被暂停上市,这并不切合实际。事实上,连续两年亏损并不代表着债券发行到期最终不能够还本付息。

  也有人士认为,为加快公司债审批效率,应将债券融资的理念、流程、机制与股权融资分开,把握债券融资的特征,不与股权融资等同。如有担保的债券,可以与发行主体适当分开,如果担保人的信用够高,可适当减少对发行主体的审核等等。

  可喜的是,为推进交易所公司债发展,证监会成立了独立于股权融资审核的债券融资审核部门,并采取分类简化程序,无重大原则问题及满足4种条件之一的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1个月内就能审核发行。通过对再融资理念不断整合和优化,建立了一套比较适合市场实际的发行审核制度和发行程序,在审核程序方面做了简化。

  建立多层次债券市场,促进公司债券的发展和规范化运作。

  受公司资产规模、融资规模、投资规模、债券品种等因素影响,各家公司每次发行债券的金额不尽相同,为此,需要有多层次的公司债券发行市场与其相配套;另一方面,各种公司债券的特性、规模等不尽相同,客观上也要求有不同层次的交易市场与其相配套,因此,不仅应有交易所市场,而且应建立不同层次的场外交易市场。

  此外,还要积极发展债券投资基金,促进债券市场功能的完善。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范围应从明确仅准许投资于国债、股票等品种扩展为准许投资于国债、公司债券和股票,同时,应考虑建立一些专门投资于国债、公司债券的证券投资基金。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