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盘在见重要底部以来,中小板指数涨幅超过了30%,而大盘指数上涨幅度不到20%
理财周报记者 郑其杰/文
2005年6月7日收盘,中小板指数(399101.SZ)推出,基点定位1000点。当年12月1日,中小板指数正式上市,以1438.99点开盘。
随后的三年多时间里,作为首个全流通的板块指数,中小板指数显得相对特立独行:在大盘一往无前时,中小板显得羞羞答答;而当大盘陷入泥沼,中小板往往成为做多资金撬动大盘的杠杆。
历史数据显示,中小板股票的走势在市场向好之时往往强于大盘。在中小板创立至今,累计回报率最高前4只股票全部来自中小板。
中小板有的时候也会成为大盘的领先指标:2007年10月16日大盘见顶前6天,中小板指数就见阶段性重要顶部;而在大盘2008年初反弹至5500点上方时,市场资金的减少使得做多动能主要对准了资金需求较小的中小板,中小板指数也创出历史新高,于1月15日见顶,同样6天后的2008年1月21日,大盘迎来了瀑布式下挫。
2005年12月1日-2006年12月31日
关键词:先扬后抑
从确定基点到正式上线的不到半年时间,中小板指数模拟期间涨幅高达43.9%,而同期大盘的涨幅不到10%,远远弱于中小板。
不过随着牛市行情的逐步确立和市场增量资金的放大,中小板慢慢满足不了资金的需求了。
在牛市初期,大盘蓝筹股是绝对的主力。2006年上半年有色金属股带领大盘冲破了1300点的铁顶,下半年银行股拽着上证综指一路狂飙。
反映到盘面上,2006年底基金持股市值前五位招商银行(600036.SH)、中国石化(600028.SH)、贵州茅台(600519.SH)、万科A(000002.SZ)和民生银行(600016.SH)在2006年下半年都进入了一个快速上涨的时期,众多的基金重仓蓝筹走出了翻倍行情,地产股泛海建(000046.SH)以年涨幅632.4%傲视群雄。
此时,除了伟星股份(002003.SZ)、苏宁电器(002024.SZ)外,大多数中小板个股都波澜不惊。
显然,前期大盘股的低估和价值投资在A股市场声势的确立,让羽翼日丰的基金选择了容量较大的个股。而中小板前期过大的涨幅,也让投资者对追高选择了谨慎。
2006年下半年中小板出现调整的最重要原因就是近期中小板新股发行速度较快,整体价值有被高估之嫌。
当时,中小板正处于飞速扩容的时期,理财周报记者粗略统计发现,从2006年5月市场IPO恢复至当年年底,平均每4天就有一家中小企业过会,而证监会推行的简洁、快速的上市准入制度和融资程序,大大提升了中小企业上市速度。
典型的例子是当时发行上市的德润电子(002055.SZ)、雪特莱(002076.SZ),这两家公司从提交材料到完成发行上市,不过用了百余天时间。
中国特有的发行制度使得许多新上市的中小板公司在上市首日便透支了其未来的成长性,这使得它们在上市后对中小板指数形成拖累。此时的典型例子是“新老划断第一股”中工国际(002051.SZ),该股上市首日最高摸至50元,其发行价不过7.40元。由于涨幅过猛,中工国际随后一连录得5个跌停板。高开低走基本上成了当时中小板新股上市之后的“规律”,这种恶炒的风气也在某种程度上压制了整个板块的表现。
另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则是如今令投资者谈虎色变的“小非”,随着众多中小板上市公司上市时间超过1年,很多“小非”选择了兑现。
以中小板第一股苏宁电器为例,四位发起人股东之一的赵蓓在2006年下半年累计抛售2412.52万股苏宁电器,套现8.278亿元。“小非”的急切套现虽然事后证明在时机选择上并不明智,但在当时无疑动摇了中小板的军心。
2007年1月1日-2007年12月31日
关键词:年内翻番
2007年的股市有两个特征,一个是上半年的垃圾股行情,中小盘股完胜大盘股;另一个是利空突袭,牛市终结。
随着中小板2006年年报和2007年一季报的出台,中小板的成长性再度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中小板指数突破近半年的整固形态,发力上扬,截止大幅上调印花税的5·30前夜,中小板指数再次将大盘甩在了身后,年内成功翻番。
上图显示,在中小板指数节节逼近大盘指数的当口,上调印花税给了中小板狠狠一棒,中小板的上涨被当做“垃圾股行情”予以终结,价值投资再次在A股大行其道,大盘奋力上扬,中小板指数却是步履蹒跚,随着大盘的见顶,两者之间的偏离达到历史最高。
过大的偏离值也让中小板迎来了新生,2007年12月25日,中小板指数逆势创出新高,首次站上6000点,并在随后几天加速上扬,A股“八二行情”明显。
在市场无力承受约70倍的动态市盈率背景下,大盘终于见顶,而被3年牛市养肥的游资发动了“八股”行情。创投、农业和奥运概念股新高迭创,中小板指数同时跟风上涨。
而举起领涨大旗的就是集结各种热门概念的全聚德(002186.SZ)。
尽管有深交所的无数警告和多次停牌,全聚德仍在9个交易日里走出了8个涨停,大大振奋了中小板的士气,中小板指数迅速和大盘指数接轨。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宁波银行(002142.SZ)2007年7月登陆中小板,打破了总股本1亿股以下来深市、1亿股以上去沪市的“潜规则”,这对中小板的制度性建设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2008年1月1日-2009年1月14日
关键词:跑赢大盘股
2008年是大盘单边下跌的一年,年初中小板的抵抗很快淹没在疯狂的下挫中,迭创新低。
从走势对照图上可以看出,中小板指数与大盘指数在2008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基本重合,这与整个市场普跌的格局相符合。
一直以扩容能力强著称的中小板在2008年也遭遇了上一轮熊市同样的尴尬,就是新股的暂停发行。自从9月25日华昌化工(002274.SZ)上市后,新股发行就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而已发行的次新股同样处境艰难,大洋电机(002249.SZ)上市首日涨幅不足10%,并且在第二个交易日便跌破了发行价。
新股上市定位较低和随后的迅速下跌使得中小板的个股普遍面临着低估值的问题,加之没有历史包袱,交投活跃,中小板重新成为了市场的选择。
10月28日,大盘指数与中小板指数同时见阶段性重要底部。12月3日,继中国南车(601766.SH)后,东方雨虹(002271.SZ)首先创出中小板个股新高,华东数控(002248.SZ)、川大智胜(002253.SZ)、鱼跃医疗(002223.SZ)、法音数控(002270.SZ)等都走出了熊市牛股的行情。
显然,在大熊市的当下,中小板公司的成长性和股本扩张能力再次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更重要的是,中小板企业在2008年的经营业绩要比主板公司好得多。
截至1月14日,在先期发布业绩预告的579家上市公司中,中小板上市公司共有274家。
中小板中发布利好类预告(大幅上升、预增和扭亏)的占55%,发布利空类预告(预亏、大幅下降、预降)的占29%,变化不大的占16%;而主板上市公司中发布利好类预告的只占31%,发布利空预告的占到了64%,变化不大的占5%。
中小板企业业绩的优良直接体现为抗跌性,大盘在10月28日见重要底部以来,中小板指数涨幅超过了30%,而大盘指数上涨幅度不到20%。
中小企业板股票最近三年来不同阶段的行情表现
1、2005年6月6日大盘见底,随后一天,中小板指数基点推出。作为第一个全流通的板块指数,中小板引发市场炒作热情。
直到当年12月1日正式上线,中小板在这个“模拟”期间累计上涨43.9%,远高于大盘不到10%的涨幅。
2、由于2005年年报和2006年一季报亮丽,中小板乘胜追击,2006年3月到2006年6月30日,中小板指数上涨55.32%,同期大盘上涨幅度只有28.73%,华兰生物等绩优股的涨幅则更大。
3、2006年下半年,随着中工国际上市,中小板迎来了企业上市的热潮。而与此同时,主板二级市场热炒蓝筹股,大市呈现二八格局,中小板指数走势处于停滞期,从7月至12月,中小板指数上涨还不到200点,远远落后于大盘。
4、2007年上半年,中小板2006年亮丽年报的推波助澜,每天大量的新增资金在2007年上半年将中小板的炒作演绎到极致,大量个股走出数倍行情,2007年两市第一牛股鑫富药业从年初到5月29日,涨幅高达616.19%,而中小板指数也走出翻番的行情。
5、2007年“5·30”后至11月份,两市价值投资盛行,中小板的炒作被当做“垃圾股行情”予以终结,部分个股提前大盘见顶,交投日益萎靡,中小板暂时被人遗忘。
6、2007年11月至2008年1月,中小板逆势创出新高,全聚德9个交易日报8个涨停,鑫富药业营造双头的右边,成为2007年A股市场除ST类个股外涨幅最大的个股。
7、2008年2月至2008年10月,中小板指数与大盘指数高度吻合,基本处于单边下跌状态,新股发行从放缓到暂停,新股首日上市个股涨幅越来越小。
比如说,川润股份和水晶光电在2008年9月19日上市,恰巧遇到政策利好,遭遇爆炒,但随后双双迎来10个跌停。
8、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股市反弹,中小板指数上涨超过30%,东方雨虹、川大智胜等次新股创出历史新高,吸引了大批短线资金对中小板进行轮番炒作,主板个股受年报地雷影响,热度远小于中小板。
相关报道: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