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一项针对国内主流证券期货机构调查显示———近八成机构期待年内推出股指期货创业板
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召开在即,为进一步了解证券、期货行业对新一年政策的期待与建议,本报近日对国内20家主流证券、期货机构展开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重点围绕融资融券、创业板、股指期货、新股发行、期货投资基金、市场监管等六大问题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各大机构对市场创新依旧充满信心,希望在今年尽快推出融资融券、股指期货、创业板、期货投资基金等创新举措。
证券时报记者 万 勇
本报讯 我国证券、期货市场经历了去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考验,显示出稳健的发展风格,为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新的一年到来之际,为进一步了解证券、期货行业对新一年政策的期待与建议,本报近日对国内20家主流证券、期货机构展开了问卷调查。
机构支持市场创新
本次调查重点围绕融资融券、创业板、股指期货、新股发行、期货投资基金、市场监管等六大问题,对国内20余家证券、期货主流机构发放调查问卷,其中回收有效问卷共计20份。调查结果显示,在经历了全球性金融危机冲击之后,各大机构对市场创新依旧充满信心。
调查结果显示,机构希望在今年尽快推出融资融券、股指期货、创业板、期货投资基金等方面创新举措的比例分别达到85%、75%、80%和85%,支持比例较高。
其中,在融资融券方面,有17家受访机构认为,融资融券的推出能够活跃市场,应该尽快推行,只有3家机构认为是否推出对市场影响不大。在股指期货方面,有15家受访机构认为,股指期货对市场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且各方已做充分准备,应该适时推出,不过,也有2家机构认为目前准备工作仍有欠缺,暂不宜推出。在创业板方面,有16家受访机构认为,创业板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同时也是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要求,应尽快推出。
此外,对于近期期货界热议的期货投资基金,受访的20家机构中有17家机构表示,期货基金是期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尽快试点并加快推行。也有3家机构表示目前国内期货市场尚不成熟,暂不宜推出。
具体而言,如果融资融券能在今年顺利推出,大部分机构表示愿意尝试,但初期参与的资金规模不会太大。根据调查,有超过五成的机构将计划投入0到10亿元的资金开展该项业务,只有不到两成的机构计划投入10亿到30亿元不等的资金规模。
创业板方面,虽然机构支持率高达80%,但对于如何设立创业板目前还是存有较大分歧。根据调查,近五成的机构认为,证监会在去年3月起草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高成长型公司发行人上市需具备的财务要求尚有改进空间。同时,机构建议,创业板应该采用更加市场化的发行方式,提高投资者的准入门槛,降低上市公司的准入门槛。只有三成的机构认为,《征求意见稿》合理,应尽快推出正式稿。对于创业板设立初期的发行规模,机构的看法则相对集中,近五成机构认为,创业板推出初期其发行规模在100亿元以下较为合适。
运用更多市场化监管方式
对于证券、期货市场发展建议,受访机构认为,证券期货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要素市场逐步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背景下,证券期货市场也应更多运用市场化的监管方式。
受访机构建议,应运用市场化手段监管证券、期货市场,比如适当放松证券发行、定价以及机构产品开发方面的管制,集中精力打击市场操纵等违法违规行为。尽快建立多层次的、完善的证券期货市场,如大力发展债券等品种,丰富投资品种。
在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有七成机构认为新股定价应该更市场化。其中,有超过三成机构认为应该进一步完善保荐人制度,加强监管和惩罚,消除各种违规现象,同时要完善退出机制。对于如何强化保荐人的作用,超过五成的机构认为,应加大对保荐人违规操作的处罚力度,如保荐人个人承担无限赔偿责任等。有近四成的机构认为,保荐人对发行人在保荐期内出现虚假信息或其他违规行为负连带责任。只有一成的机构认为,现有规定已足够,无需加强。
此外,在创新业务开展方面,除了上述股指期货业务外,机构对股票质押融资增值、结构化和程序化资产管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不过,在对业务的监管上,不少机构还是认为当前对某些业务的监管过于严格。调查显示,有超过五成的机构认为目前监管层对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审批制度过严,限制了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的大规模发展。超过六成的机构建议增加发行金融债券品种,完善产品结构,开发可交换债,允许证券公司集合理财计划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等。期货行业则希望年内尽快推出钢材期货、稻谷期货、焦炭期货等新品种。
对今年可能对证券市场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受访机构认为,国内经济形势、大小非减持、货币政策、金融危机、上市公司盈利情况是今年影响市场最大的五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