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潜伏的固定资产减值压力将逐渐显露

  新浪提示:本文属于研究报告栏目,仅为分析人士对一只股票的个人观点和看法,并非正式的新闻报道,新浪不保证其真实性和客观性,一切有关该股的有效信息,以沪深交易所的公告为准,敬请投资者注意风险。

   宏观经济触底后,潜伏的固定资产减值压力将逐渐显露

  王大力/文

  同样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上的浮亏,为什么宏源证券中信证券的减值准备处理却截然相反?为何云南铜业江西铜业的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比重偏高?福耀玻璃计提巨额减值准备,仅仅是因为行业调整的原因吗?

  魔鬼潜伏在细节,包括固定资产在内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却游离于部分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的视野之外。在金融资产、存货大量减值之后,周期性行业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也很可能将加入这一行列。

  而在经历2008年第四季度巨额亏损之后,2009年一季度一些上市公司环比业绩的大增,很可能只是库存压力消化后的短暂喘息。与存货减值的短痛不同,固定资产减值很可能在宏观经济触底后慢慢显现,消化此种长期资产减值压力的过程亦将漫长。

  分析2008年年报,与金融资产、存货方面的减值计提相比,包括固定资产在内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尚未大规模进入投资者视野。

  目前,A股上市公司未普遍计提较大数额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原因可能有三:一是与受金融危机影响顺序有关,金融资产与存货之后,才能轮到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二是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确定往往更需要主观判断,计算难度较大;三是顾忌于中国特色会计准则中“不得转回”的规定。

  然而,继“去杠杆化”与“去库存化”之后,“去产能化”的一个含义就是长期资产减值压力的渐生。并且,一些上市公司固定资产等方面的减值压力已现端倪。

  三种特点

  数据显示,1600家A股上市公司2008年度资产减值损失合计3953.95亿元,同比增加2518.46亿元,增长175.44%。按所对应的资产项目来考察,2008年末减值准备主要为贷款呆账准备、应收款项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与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占比分别为40.07%、25.67%、17.51%与15.18%。

  2008年度资产减值损失情况,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首先,上市银行与保险公司在资产减值损失绝对额上大多居前(表1)。A股上市公司2008年资产减值损失绝对额前20名中,有11家为上市银行,3家为保险公司。

  银行保险业巨额资产减值损失的成因主要有:一是由于银行保险上市公司资产规模较大,若考察资产减值损失占总资产的比率,则上市银行并不算高;二是受金融危机影响,在证券投资上计提减值较多;三是自身经营规模提高与宏观经济放缓所致。

  以工商银行(601398)为例,2008年度资产减值损失高达555.28亿元,位居A股上市公司之首。年报显示,工商银行2008年计提各类资产减值损失增加181.22亿元,增长48.4%;其中,计提贷款减值损失365.12亿元,增加34.51亿元,主要是贷款余额的增长和宏观经济对贷款风险的影响;计提其他资产减值损失190.16亿元,增加146.71亿元,主要是外币债券资产减值损失增提所致。

  其次,就资产减值损失占总资产与营业收入比率情况而言,ST类公司大多居前(表2)。在2008年度资产减值损失超过亿元、减值损失占总资产比率前20家里,ST类公司就高占据了16家;同时,这些公司资产减值损失占营业收入的比率也很高。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ST类公司由于历年亏损等原因,总资产与营业收入数额不是很大,由于基数较小而造成相关比率偏高;另一方面,也不能排除ST类公司借金融危机之由而大幅度释放历史包袱,从而利于未来轻装上阵或重组运作。

  第三,与金融保险业在金融资产方面的减值、一些周期性行业公司在存货跌价上的准备相比,较大数量与较为普遍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尚未成为2008年A股上市公司的一种主题(表3),2008年末A股上市公司中,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绝对额前20名上市公司合计数为523.8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73.73亿元,分别占所有A股上市公司合计数与增加数的73.17%与93.02%。

  也就是说,按2008年末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情况来看,存在高集中度的现象,前20家上市公司占到所有上市公司的四分之三,而其增量占到九成以上。

  压力潜伏

  在金融危机与国内经济放缓的背景下,A股上市公司未普遍计提较大数额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原因可能有三:

  首先,与资产负债表左方诸项受金融危机影响的顺序有关。金融危机之下,金融资产所受影响首当其冲,比如包括股票、债券等在内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由于存在市场价格,这为确定其余额、对当期损益的影响或者可计提减值准备数额的大小提供了客观依据。

  接下来受影响的是企业存货,这时已经开始涉及到实物资产,存货价值与大宗商品价格联系紧密,这导致一些有色、钢铁等行业上市公司2008年度计提巨额的存货减值准备。

  进一步,才开始需要考量固定资产减值问题。此种传导路径亦与人们所探讨的从“去杠杆化”、“去库存化”到“去产能化”的顺序相符。

  其次,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确定往往需要管理层等方面的诸多主观判断,计算难度较大。与存货及金融资产等资产减值不同,固定资产减值系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该准则规定,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

  但当长期投资涉及公允价值或预计未来现金流量问题时,便不可避免地与大量主观判断相关,进而客观性弱化。比如,根据会计准则,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有着一系列的顺序,且涉及到大量的参数选择。

  第三,顾忌“不得转回”的规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亦即此种减值准备不具备平滑业绩的功效,故企业对之需要慎之又慎、综合考虑。

  从此种角度来考察,表3中2008年末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排名前两位的公司——中国石油(601857)与中国石化(600028)便显得有趣。两家公司2008年末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合计分别为213.46亿元与148.03亿元,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15.52亿元与61.23亿元。但两家公司皆为“A+H”上市公司,在计提巨额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之后,尽管按中国特色会计准则,这些减值损失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但按国际会计准则的报表却不受此限制。

  目前未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并不代表无此种压力。对于一些产能过剩的周期性行业上市公司,在通过计提跌价准备及低价销售等方式消化自身库存压力后,产能压力很可能逐渐明显。

  如果从这种角度来理解,在经历2008年第四季度巨额亏损之后,2009年一季度一些上市公司环比业绩的大增,其实很可能只是库存压力消化后的短暂喘息。即便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计提巨额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产能过剩的问题,亦即经营杠杆或固定成本的压力也将在较长一段时间需要承受。与存货减值的短痛不同,固定资产减值很可能在宏观经济触底后慢慢显现,消化此种长期资产减值压力的过程亦将漫长。

  端倪已露

  分析相关上市公司年报等资料,固定资产减值压力已然显露。

  福耀玻璃(600660)2008年计提浮法玻璃业务固定资产及相关资产的减值准备4.18亿元,其中包括对放水停产的四条浮法玻璃生产线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03亿元,占该等固定资产净值的29%。

  但目前来看,固定资产减值的计提似乎并不足够。根据福耀玻璃最近发布的出售资产相关公告,若按暂定总价款计算,计划出售的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将再计提2.27亿元资产减值准备(详见附文《福耀玻璃 减值背后的战略收缩》)。

  处于强周期行业的中国远洋(601919)2008年末并未有新增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过,某种变相的减值准备已然登场。

  2008年度,中国远洋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08.30亿元,同比减少43.3%。据介绍,中国远洋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所属干散货公司利润下降,其中除了持有的远期运费协议(FFA)产生浮动净损失41.21亿元外,对期末持有符合亏损合同确认条件的租入船合同预计损失确认预计负债52.50亿元。后者类似于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只是并非以实物资产形式存在,而是以租约的方式产生影响。

  中国远洋租入船数量与载重量皆超过自有船舶,由于租约的合同签订日尚处于运费高价时期,当BDI急剧下跌时,由租入船获得的收入已经不能弥补成本费用,进而产生亏损。按此逻辑,在运费高涨时期购入的船舶,其面临的减值压力也与此类似。

  赛迪传媒(000504)的情况更值得探讨。2009年1月,赛迪传媒曾预计2008年度净利润将亏损2000万元,而4月份进行了修正,预计亏损高达1.7亿元。业绩修正的主要原因是计提了全方位、较大金额的减值准备,其中,预计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约1800万元,计提商誉减值准备约8500万元。不过,对于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谨慎性”原则不仅体现在赛迪传媒计提考虑时,更贯穿于具体运作程序中。赛迪传媒专门聘请了专业中介机构对相关资产进行评估并出具资产评估报告,并于近期公布了这些报告。■

  金融资产减值“艺术”

  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浮亏的处理上,宏源证券与中信证券采取了不同的做法,减值准备计提上专业判断的主观性与艺术得到了充分演绎。

  同样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上的浮亏,宏源证券(000562)未计提减值准备,从而避免了2008年度净利润更大幅度的下滑;而中信证券(600030)则计提了减值准备,使得2009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幅度缩窄。在此,减值准备计提上专业判断的主观性与艺术得到了充分演绎。可喜的是,未来很可能将在利润表中引入综合收益指标,使得投资者能够获得更充分、更直接的信息。

  宏源证券的“精准”判断

  在2008年A股市场大幅下挫的过程中,与龙头券商相比,中小券商业绩下滑幅度更大。其中,宏源证券2008年实现营业收入15.98亿元,同比下降64%,实现利润总额7.35亿元,同比下降77%,净利润5.42亿元,同比下降73%。

  若考虑到宏源证券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上的浮亏,则其净利润下降幅度则更大。2008年末,宏源证券资本公积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一项为-2.90亿元,而年初为6.71亿元。可见,2008年度宏源证券未计入损益的证券投资浮亏数额巨大,剔除所得税因素后也占到2008年度净利润40%。

  根据宏源证券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如果其公允价值出现持续大幅度下降,且预期该下降为非暂时性的,则根据其初始投资成本扣除已收回本金和已摊销金额及当期公允价值后的差额计算确认减值损失;在计提减值损失时将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一并转出,计入“资产减值损失”。

  可见,宏源证券主观上很可能判断上述浮亏属于“暂时性”,亦即认为相关证券价格被严重低估。

  据报表附注介绍,对于期末单项可供出售金额资产公允价值的下降幅度超过其持有成本的50%,宏源证券认为不是“非暂时性下跌”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未实现损失为3.17亿元。具体情况是持有西飞国际(000768)限售股股票,成本6.30亿元,公允价值3.12亿元,虽然期末市价下跌,但宏源证券认为发行人正常经营情况较好,还有恢复的可能,故未计提减值准备。

  2009年一季度末,宏源证券可供出售金融资产8.79亿元,比年初增加3.45亿元,增幅64.49%,据介绍,主要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市值上升所致。可见,似乎这种市值的上升验证了宏源证券前述证券价格“暂时性”下跌的判断。不过,宏源证券2008年年报是2009年4月18日发布,显然此时其一季报情况也已经确定,一季报的验证很可能只是一种会计游戏。

  中信证券的谨慎运作

  中信证券亦遭遇同样的减值判断问题,但其会计处理却与宏源证券相反。

  2009年1月8日,中信证券董事会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公司会计政策的议案》,对公司现行会计政策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政策进行完善,对公允价值跌幅超过持仓成本50%的单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据此,中信证券2008年共计提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7.14亿元。

  其实,整体来计算,中信证券可供出售权益工具上并未有较多减值。2008年末,中信证券可供出售权益工具34.84亿元,而初始投资成本为35.89亿元,总体浮亏仅为1.05亿元,与计提的7.14亿元相去甚远。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系上述会计政策中,减值准备的计提是按单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非整体来计算,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增加减值准备数额,进而减少当期利润。

  值得强调的是,中信证券2008年年报与2009年一季度季报都是4月底发布。在年初A股反弹过程中,中信证券2008年末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上的浮亏其实在2009年一季度末已减少很多,本来无需提取减值后再予转回。2009年一季度,中信证券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5.04亿元,同比减少40.34%。其中,资产减值损失为-2.87亿元,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出售,减值准备转回。

  中信证券上述减值准备处理有更多的谨慎性考虑,可以借此平滑2008年度与2009年一季度业绩,从而减少波动性。这也符合其长期以来所秉承的“稳健经营、勇于创新”的原则。其实,中信证券的这种稳健经营于自营业务配置、应付职工薪酬计提等方面亦表现明显,此不详述。

  对于投资者而言,上述这些会计游戏很可能通过更详细的信息披露,而不复存在。

  根据2009年5月14日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征求意见稿),企业应当在利润表“六、每股收益”项下增列“七、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和“八、综合收益”项目;“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反映企业根据会计准则规定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各项利得和损失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综合收益”项目,反映企业净利润与其他综合收益的合计金额。

  据此,将来未计入当期损益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上的浮盈浮亏很可能需要计入“综合收益”,从而更有助于投资者判断与决策。

  若要探讨未来更加久远的情况,很可能这种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分类本身也需要进行调整。根据财政部就前述准则解释第3号征求意见稿介绍,全面修改《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已经成为国际会计界关注的焦点,IASB根据G20伦敦峰会倡议,提出简化现行准则的建议,拟将金融资产的四分类改为两分类,一类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一类是以摊余成本或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

  云南铜业 巨额减值屈从会计师?

  云南铜业在存货跌价准备计提上的谨慎,既有公司自身管理层对未来市场的悲观判断,亦有屈从于会计师的因素。

  与江西铜业(600362)相比,云南铜业(000878)的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比重偏高,原因可能有:一是自身采购与资源方面缺乏优势;二是制造费用与其他成本过高;三是主观判断上过于保守,谨慎性过度。

  我们认为,云南铜业可能存在的谨慎性过度既有管理层对未来市场的悲观判断原因,亦有屈从于会计师的因素。需要关注的是,云南铜业存在全方位的巨额关联交易。

  同业差异

  云南铜业生产和销售铜精矿及其他有色金属矿产品、高纯阴极铜、电工用铜线坯、工业硫酸、黄金、白银等,是目前中国铜冶炼和铜加工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云南铜业2008年度出现巨额亏损。不过,在年报中管理层讨论中,云南铜业对此却一笔带过:公司合并后销售收入达到257.55 亿元,比上年减少25.29%;利润总额-30.5亿元,较上年降低385.56%;净利润-29.05亿元,较上年下降372.18%。

  年报显示,2008年度云南铜业主要业务电铜发生经营亏损,营业收入160.43亿元,营业成本172.06亿元,营业利润率为-7.25%。

  据介绍,云南铜业面临三方面挑战,一是目前铜市场消费萎缩,库存产成品、在制品、原料等存货跌价,形成潜亏严重,将给公司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生产经营带来挑战;二是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股市低迷、企业效益不佳,对今后企业一段时间的融资工作造成较大障碍,可能给公司项目建设的资金筹措和生产经营带来不确定因素;三是公司原料自给率还不高,公司市场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其中,第一项挑战的重要表现就是巨额存货减值准备的计提。云南铜业2008年度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8.14亿元,占存货余额75.37亿元的24%;其中,原材料、在产品、库存商品与委托加工物资的存货跌价准备分别是11.17亿元、4.74亿元、1.52亿元与0.71亿元,占所对应存货项目的比率分别是25%、20%、25%与46%。

  不过,与同行业的江西铜业相比,云南铜业上述存货跌价计提比重显得偏高。2008年度,江西铜业计提存货跌价准备5.80亿元;2008年末,江西铜业存货跌价准备6.29亿元,仅占年末存货余额75.15亿元的8.36%;其中,原材料、在产品与产成品三项的存货跌价准备分别是4.07亿元、1.01亿元与1.20亿元,占所对应存货项目的比率分别为13.55%、2.65%与17.52%。

  分析两家公司存货跌价准备占存货项目比率的差异,是个很有趣的问题。

  云南铜业高比率存货跌价准备的原因可能有三:一是自身采购与资源方面缺乏优势,使得原材料随商品市场波动而跌幅更大;二是自身其他成本与制造费用过高,造成产成品销价与成本倒挂的程度更严重;三是自身在主观判断上过于保守,谨慎性过度,进而过多地提取了存货跌价准备。

  信心不足

  有趣的是,云南铜业在存货跌价准备计提上曾出现过反复,从而透露出公司谨慎性过度的迹象。我们认为,这种谨慎既有云南铜业自身管理层对未来市场的悲观判断的原因,亦有屈从于会计师的因素。

  2009年1月23日,云南铜业发布2008年度业绩预告,预计亏损19.69亿元至23.69亿元。大幅亏损的原因之一是,根据生产工艺特点,公司需储备一定规模的存货,根据企业会计准则,需以可变现净值计价,提取相应的存货减值准备。同时,云南铜业强调,由于铜价波动较大,可变现净值现在仍无法确定。

  2009年4月3日,云南铜业发布业绩预告修正公告,修正后的2008年度亏损预计为27.92亿元,而业绩修正的原因主要是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方面。据介绍,原来未经审计的年度报表初稿净利润为-21.92亿元,在年报审计过程中,会计师事务所认为公司年末存货数量较多、铜价波动幅度较大,按照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对铜价的波动做出了充分的判断,重新确定了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方法;公司因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归属于母公司部分)等原因比预计亏损增加6亿元。公告同时强调,业绩预告修正已经中瑞岳华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预审计,公司与注册会计师在业绩预告方面不存在分歧。

  包括铜在内的一些大宗商品价格在2009年初经历了大幅反弹,并催生了有色行业上市公司股价的飞涨。而在这一过程中,云南铜业却逆市大幅增加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着实令人难以理解。“重新确定了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方法”的提法也颇值得玩味,只是不知前后两种方法具体区别?

  通过两则公告相关内容分析,很可能是云南铜业屈从于会计师“谨慎性原则”的取向,因为“可变现净值”本身就是一个主观性较强的度量,需要结合自身的诸多判断。

  同时,云南铜业对2009年度的行业复苏似乎信心不足,这在2008年年报中单纯收缩防守的取向中有所暗示:“面对严峻的外部宏观经济形势,公司董事会和经营层在客观分析外部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增强信心、创新管理、调整结构、降本增效’为核心的2009年工作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原料收购、成本控制、科技创新等方面狠抓内部挖潜降本工作,并积极争取政策扶持,提升公司发展质量,保证企业平稳度过危机。”

  江西铜业2009年一季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2亿元,同比减少89.27%。其中资产减值损失为-5989万元,据介绍,报告期末公司主产品阴极铜价格比2008年年末有所上涨,对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相应冲回。

  而云南铜业2009年一季度却仍然亏损,只是环比来看亏损的步伐有所放缓,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61亿元,但却无甚存货跌价准备转回,其中资产减值损失为-2698万元。

  其实,就巨额存货跌价准备计提而言,如果只是谨慎性过度的话,那么随着行业的复苏,这部分准备迟早会转回,只是涉及账面处理问题。不过,云南铜业存在着全方位的巨额关联方交易,其中包括采购与销售货物,这才着实令投资者担忧。■

  福耀玻璃 减值背后的战略收缩

  福耀玻璃在浮法玻璃上计提巨额减值准备,并非仅是因为房地产行业调整的原因,更有战略收缩以及由此导致的资产出售等的考虑。

  福耀玻璃(600660)仅在浮法玻璃业务上计提巨额减值准备,并非仅仅是因为房地产行业调整的因素,更有战略收缩以及由此导致的资产出售等方面的考虑,由目前的汽车与浮法玻璃收缩战线为专注于汽车玻璃业务。类似的通过减值运作而透出战略调整迹象的还有金发科技(600143)与雅戈尔(600177)。

  战略收缩

  我们关注福耀玻璃,并非因其掌门人曹德旺的公益善举,亦非其属于少有的触发股权分置改革追送条件的上市公司,而是由于其在2008年末计提了较多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这在其他周期性行业上市公司中并不多见。

  2008年度,福耀玻璃实现营业收入57.17亿元,同比增长10.67%;扣除减值准备前实现净利润6.64亿元,扣除计提浮法玻璃业务的固定资产及相关资产的减值准备4.18亿元后,实现净利润2.46亿元,同比下降73.17%。

  据介绍,福耀玻璃计提的浮法玻璃业务相关的减值准备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在原材料及产成品方面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15亿元,占期末存货总额13.82亿元的15.58%。其中,原材料2996万元,产成品1.85亿元,分别占2008年末两存货项目6.35亿元与7.16亿元的4.72%与25.91%。二是对放水停产四条浮法玻璃生产线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03亿元,占该等固定资产净值的29%,其中包括位于海南省澄迈县的两条日熔化量为600 吨的浮法玻璃生产线。

  其实,福耀玻璃仅在浮法玻璃业务上计提巨额减值准备,并非仅仅是因为房地产行业调整的因素,更有战略调整以及由此导致的资产出售方面的考虑,即由汽车与浮法玻璃收缩战线为专注于汽车玻璃业务。

  年报中,福耀玻璃介绍了公司未来发展战略及规划,坚持以汽车玻璃为主业,用3至5年时间将公司发展成为全球汽车玻璃行业极具影响力的前三甲公司。与此相呼应,福耀玻璃同时介绍了自身调整业务结构的情况,根据地域竞争格局和市场状况决定暂停部分建筑浮法玻璃业务,保全实力,专注主业汽车玻璃的经营发展。

  发布年报一个月后,福耀玻璃又发布出售资产公告,全资子公司福耀海南浮法玻璃有限公司(下称“福耀海南”)拟向海南中航特玻材料有限公司(下称“海南特玻”)出售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科目项下的全部资产,暂定目标资产总价款4.50亿元。

  据介绍,本次出售资产有利于盘活福耀玻璃的存量资产,回笼资金,降低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同时也有利于调整产品结构,集中资源专注于汽车玻璃业务,有利于长远发展。此可视为贯彻上述战略调整的具体行动。

  该公告称,本次出售资产账面原值8.65亿元,账面净值6.77亿元,按暂定总价款计算,福耀海南将计提2.27亿元资产减值准备。可见,若按暂定价款转让的话,显然福耀玻璃2008年末计提的减值准备并不充分。据年报中对非募集资金项目的介绍,福耀玻璃海南浮法项目金额8.3亿元,2008年度收益是-1.76亿元,主要原因是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及存货跌价准备1.56亿元。

  对于福耀海南的固定资产,与其分两次计提减值准备,为何不在2008年度一次提足,从而取得“大洗澡”的效果,从而减少未来年度业绩压力?

  我们认为,其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2009年初浮法玻璃市场变得更加恶化;二是福耀玻璃迫于资金压力而不得不大幅折价变现。如果是前者,则足以为持周期性行业公司股票的投资者所担忧,因为很可能在金融资产、存货大量减值之后,固定资产也将加入这一行列。

  资金压力

  不过,更可能的原因是福耀玻璃迫于短期偿债压力。2009年一季度末,福耀玻璃货币资金仅9858万元,比年初的1.54亿元急剧减少;与货币资金存量形成鲜明对照,2009年一季度末福耀玻璃短期借款、应付票据与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三项分别为9.78亿元、4.28亿元与10.35亿元,合计高达24.40亿元。其实,若考虑到信用证或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等因素,一季度末福耀玻璃可自由支配的货币资金很可能已所剩无几。

  5月8日,福耀玻璃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向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申请发行不超过14亿元短期融资券,发行期限不超过365天。据介绍,本次短期融资券募集的资金将用于置换部分银行贷款和补充公司生产经营流动资金,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工作正在进展当中。

  有趣的是,接盘福耀海南浮法玻璃资产的也是一家上市公司。据介绍,资产受让方海南特玻16.67%股权为中航三鑫(002163)所持有,但中航三鑫通过协议具有获取海南特玻大部分利益的权利,并承担了海南特玻的大部分风险,所以中航三鑫将海南特玻纳入合并范围。于是,福耀海南相关资产价值与未来收益情况仍可以被持续跟踪考察。

  其实,通过减值运作而透露出公司战略调整的公司并非仅仅福耀玻璃一家。

  金发科技2008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7亿元,同比减少42.67%。其中,控股子公司长沙高鑫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由于房地产市场价格下跌,导致期末计提跌价损失1.27亿元。金发科技是2007年开始涉足房地产领域,在经历房地产行业调整并充分体味其中冷暖之后,金发科技已开始从新材料与房地产“双主业”再度回归到新材料主业。

  在2008年度股东大会,金发科技董事长袁志敏表示,经历金融危机的洗礼,自己更进一步坚定了公司长远发展战略,即咬定青山不放松,心无旁骛,做大做强高分子新材料的主业。

  2008年度,雅戈尔资产减值损失高达14.08亿元,主要是持有海通证券(600837)和金马股份(000980)的股价持续下跌,计提资产减值损失13.17亿元。其实,雅戈尔持股海通证券和金马股份本来分类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项下,这部分浮盈浮亏一般是计入所有者权益项下,不增加当期损益。与万科A(000002)等房地产企业计提巨额存货减值准备不同,雅戈尔在房地产业务上并未计提相关减值。

  我们认为,雅戈尔把本可以计入资本公积项下的浮亏确认了减值损失,却未在房地产业务上计提减值准备,这很可能是出于战略上的转变,即由目前的服装、房地产与股权投资“三驾马车”经营重新回归到服装与房地产“双主业”格局。这种战略转变也可以从其历年年报的相关战略探讨内容中可以窥见。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