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宗申动力在呵护中成长

宗申动力在呵护中成长

  新浪提示:本文属于研究报告栏目,仅为分析人士对一只股票的个人观点和看法,并非正式的新闻报道,新浪不保证其真实性和客观性,一切有关该股的有效信息,以沪深交易所的公告为准,敬请投资者注意风险。

  王大力 张钰婷/文

  与钱江摩托中国嘉陵相比,宗申动力各项盈利、增长及偿债指标都处于领先。究其原因,除了自身管理与产品竞争力因素外,与大股东对宗申动力的产业定位及多方面呵护也不无关系。同时,宗申动力业绩表现突出的另一面,是其坏账估计的相对宽松。应该强调的是,在宗申集团摩托车产业链中,宗申动力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不仅扮演着发动机生产的角色,更是集团整体资金运作的中心。目前宗申动力现金流量不很理想的情况,很可能是宗申集团整体资金状况的一种缩影与映射。

  一枝独秀

  2008年三季报显示,与另外两家同行业上市公司—钱江摩托(000913)与中国嘉陵(600877)进行比较,宗申动力(001696)各项盈利和增长指标都远远处于领先地位。

  具体而言,在营业总收入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宗申动力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5.22%,总资产报酬率为12.40%,每股收益为0.45元,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为28.43%,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率为34.21%。

  其他两家上市公司不仅处于微利的状况,而且营业收入或同比持平或出现较大的下滑。同时,2008年三季报还显示,宗申动力的各项偿债能力指标也同样优于钱江摩托和中国嘉陵,流动比率达到2.39,速动比率为2.15。

  我们认为,宗申动力之所以在业绩等方面能够一枝独秀,与其大股东对其产业定位及多方呵护不无关系。

  宗申动力的主营业务是开发、生产和销售各类摩托车发动机,2008年中报显示,公司的摩托车发动机及零配件销售的营业收入占总的营业收入比重为81.93%。发动机是摩托车制造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宗申动力承接了原宗申集团有关摩托车发动机的资产和业务,专注定位于做摩托车发动机的动力提供商,并不断开发高附加值发动机产品,这是宗申动力获得优于行业盈利能力的原因之一。

  与宗申动力不同,摩托车行业的其它上市公司主要是生产和开发摩托车整车,如钱江摩托的摩托车整车产品营业收入占总营业收入比重为96.58%,摩托车配件只占很小的份额;中国嘉陵的主导产品也是摩托车。

  同时,宗申动力也得到大股东的相关支持,如在商标许可协议及专利权协议享有无偿使用权。

  2008年中报显示,宗申集团许可宗申动力及其控股子公司发动机公司在商标注册期内无期限、无偿使用,且该许可是无条件的和不可撤销的。同时,宗申集团将其合法拥有的新型摩托车离合器专利无偿转让给发动机公司。重庆宗申技术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将其合法拥有的发动机(ST1003)等20 项专利技术无偿转让给发动机公司。宗申集团及其关联企业将其合法拥有的有关通用机械方面的139项专利权无偿转让给通机公司。

  风险账款

  在宗申动力业绩表现突出的背后,是其坏账估计的相对宽松。与钱江摩托和中国嘉陵相比,对于数种期限的应收账款,宗申动力的坏账提取比例都是最低的。

  当然,就过往情况来看,宗申动力回收货款效率较高,2008年6月末“1年内”应收账款占全部应收账款总额的比率高达99.21%,这可以用来解释其所制定的较低坏账提取比例。不过,如果包括上下游在内的行业形势变得严酷,这种较低的坏账提取比例很可能会给其未来业绩带来压力(表1)。

  进一步考查宗申动力2008年中报,我们发现其实际坏账准备金额与坏账准备政策应当提取的金额不符,实际坏账准备金额为0.16亿元,低于按坏账计提政策所计算的0.25亿元。其中,坏账准备金额差异主要集中在“1年以内”和“1至2年”应收账款两项上。

  由于宗申动力的1年以内应收账款在总的应收账款金额中占比99.21%,几乎接近于所有应收账款数额,所以我们着重分析1年以内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金额差异。

  数据显示,宗申动力1年以内应收账款的实际坏账提取比例只有3.06%,低于坏账准备计提政策中所介绍的5%的提取比例(表2)。

  宗申动力上述1年以内应收账款的实际坏账提取比例出现差异的原因,在于两项特殊的应收账款。

  据2008年中报介绍,宗申动力控股子公司发动机公司外销意大利比亚乔的商品因有长期合作关系作保证,对这部分应收款项金额4032万元不计提坏账准备;公司控股孙公司通机公司外销商品因有信用证或长期合作关系作保证,对这部分应收款项金额1.49亿元不计提坏账准备。

  于是,1年之内的应收账款4.87亿元去除这两项特殊款项1.89亿元之后,需要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账款为2.98亿元,实际坏账准备金额0.15亿元除以应收账款2.98亿元,进而可以得出实际提取比例为5%,这与其自身所介绍的坏账提取比例便相符了。

  之所以如此处理这两项特殊账款,是因为宗申动力的坏账损失计提方法在单项金额重大或单项金额不重大但风险较大等账款方面存在差异。

  具体而言,根据债务人所处的行业特点、财务状况及以往支付债务等实际情况,于各报告期末将应收款项按账龄进行划分,其中对单项金额不重大的应收款项按其在资产负债表日余额的一定比例计算确定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对于单项金额重大或单项金额不重大但风险较大的应收款项,如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已经发生减值,则单独进行减值测试,将该项应收款项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减记的金额确认为减值损失,计提坏账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同时,对合并范围内公司之间应收款项以及经单独测试未发生减值的应收款项,公司不计提坏账准备。

  不过,对于这两项应收账款不计提坏账准备的合理性,却是值得探讨的。长期合作关系便能够保证应收账款的“零风险”吗?尤其是在目前金融危机影响逐渐加深、国内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相关应收账款的“零风险”估计更是值得商榷。

  其实,宗申动力控股孙公司通机公司的外销商品,因有长期合作关系做保证而未计提坏账准备,这在2007年年报中也有类似处理。然而,在目前经济形势下,很可能需要重新调整这种会计估计。至于宗申动力控股子公司发动机公司外销意大利比亚乔商品,则是从2008年才开始。

  宗申动力在2007年年报中也介绍,从2008年起,宗申发动机公司生产的比亚乔系列发动机将不仅提供给宗申比亚乔公司,还将直接大批量出口到欧洲,直接供给欧洲市场,给公司今后的经营业绩将带来积极的影响。我们知道,欧美是受金融危机的前沿,这种直接供给欧洲市场的发动机的应收账款,很可能面临着更大的坏账风险。

  危机管理

  前段时间,有媒体对宗申动力进行相关报道,据说宗申动力2008年7、8月出口美国MTD Consumer Group Inc(下称“MTD”)的20万台通机被退回,通机退回造成公司损失1000万美元,并且MTD取消采购合同。

  就此,宗申动力进行了澄清。其中介绍,相关产品在长时间使用后出现产品漏机油现象,公司立即安排售后服务人员对该部分产品进行了售后维修,没有一台通机产品被MTD退回;除去配套企业承担的有关维修费用后,公司实际产生的费用仅限于部分售后维修费用及售后人员差旅费,总金额不超过人民币110万元;由于公司建立了快速的反应机制,良好的售后服务以及负责任的态度,得到了外方的肯定,进一步加深了双方合作关系,强化了彼此信任度;MTD继续履行有关采购协议的约定。

  按照公告中内容,无论是对媒体还是对美国客户,宗申动力无疑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危机管理,不仅通过“快速的反应机制”加深了与客户合作关系,而且逐一有针对性地回应了媒体的负面报道,甚至估算出不超过人民币110万元的实际费用。

  不过,在欧美金融风暴过程中,宗申动力出现此种新产品的漏机油现象,着实容易陷于被动。同时,此种质量问题是否会影响相关货款的回收,或者更增加了前述的应收账款的风险,便不得而知了。

  应该强调的是,在宗申集团庞大的摩托车产业链中,宗申动力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它不仅仅扮演着发动机生产的角色,更是集团整体资金运作的中心。由于公司重大关联交易都是控股子公司—发动机公司与宗申集团下属控股子公司发生的产品购销业务,这决定了宗申动力的资金状况和经营情况都会受到整个集团运作状况的影响。

  2008年中报显示,宗申动力销售商品关联交易金额占当期收入总额22.83%,应收关联方款项占应收款项总额的比例为29.62%。

  考查2008年三季报,宗申动力开始出现现金流趋紧的迹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0.34亿元,“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0.7亿元,“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0.11亿元,即出现三项现金流量同时为负的情况。其中,2008年第三季度单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1.35亿元,这大幅拉低了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总和。

  目前宗申动力现金流量不很理想的表现,很可能是宗申集团整体资金状况的一种缩影与映射。近期,宗申对相关媒体表示:“宗申集团在2008年四季度,海外需求至少减少了10万辆,损失在700万美元以上;内销情况也不理想,同样减少了10万辆以上。目前新接到的订单至少比预期少了30%。”■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进入股吧 】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