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略扩张:茅台是否在重走五粮路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8日 09:02 证券日报·创业周刊
新浪提示:本文属于研究报告栏目,仅为分析人士对一只股票的个人观点和看法,并非正式的新闻报道,新浪不保证其真实性和客观性,一切有关该股的有效信息,以沪深交易所的公告为准,敬请投资者注意风险。 新年伊始,稳重传统的茅台,转变了经营风格,展开了对汝阳杜康的争夺战。杜康能否解茅台之忧,令人拭目以待。 上个世纪50年代,在相传是酒祖杜康酿酒之地的伊河岸边,诞生了汝阳杜康酒厂和伊川杜康酒厂。两家的产品虽都以“杜康”为名,但企业却分属汝阳和伊川两个县。后来,在河南省有关部门的协调下,两家杜康酒厂达成了“杜康”商标由伊川杜康酒厂注册,两家杜康酒厂共同使用的协议。但两家“杜康”在随后的经营中因市场争夺、产品相似而摩擦频频。此后,汝阳杜康向国家商评委申请注册“汝阳杜康”商标,以示区别于伊川杜康酒厂拥有的“杜康”商标。 1989年,汝阳杜康向国家商标局提出“杜康河”、“杜康泉”、“杜康村”商标注册,得到批准,引起伊川杜康不满,从而拉开了长达15年的杜康“商标战”。2004年6月,伊川杜康最终胜诉。然而就在1996年,汝阳杜康又以“汝阳杜康”向国家商标局申请并获得注册。2006年11月,伊川杜康再次向北京市高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撤销商标评审委员会给予汝阳公司注册的“汝阳杜康”商标。2007年9月北京市高院的终审判决对汝阳杜康是绝对的利好消息:伊川杜康诉国家商评委认定“汝阳杜康”商标一案被驳回,汝阳杜康的商标获得胜诉。 然而,赢得官司之后的汝阳杜康却仅剩下了“商标”资产。由于集种种国企病积弊于一身,汝阳杜康已进入破产程序。据内部人士透露,汝阳杜康负债保守估计6亿多元,净资产为负3亿多元,已严重资不抵债,仅4000多职工的身份置换金就需要1.8亿元,而启动生产资金又要1亿元。据汝阳杜康董事长常务欣透露,破产重组将在今年3、4月间结束。 “贵州茅台已经完成对汝阳杜康的考察,双方签订了意向性的协议。”河南省酒业协会会长熊玉亮告诉记者。常务欣并未对上述说法予以否认。 根据各种消息来看,杜康可能会成为茅台兼并的新对象,这是茅台屈指可数的跨省整合行动的重要一步。 茅台欲通过并购实现扩张 据了解,尽管作为中国的国酒,茅台这十多年发展不尽人意,许多白酒业的辉煌和荣誉都被四川五粮液抢去了。 2007年贵州省政府提出了工业强省的概念,贵州省委作出了要在全省创建几个百亿集团型大企业的决策,作为贵州企业龙头的贵州茅台成为最主要的任务目标。在业界被称为“茅台百亿工程”。 与五浪夜相比,茅台主要的弱势是现在缺少子品牌。一份酒类行业的报告指出,现在白酒市场增长主要来自于中低端酒类,高档酒类呈下滑趋势。 因而对主要依靠母品牌“茅台”打天下的贵州茅台集团来说,如何在短时间建立多个子品牌就成为其战略重点。摩根士坦利的分析师JERRY认为,企业扩张方式有两路,一是自我发展,二是并购扩张,如果茅台要在短时间获得子品牌效应,并购扩张是最好的选择方式。 由于茅台酒生产受到特殊地理环境的限制和独特酿造工艺的制约,在产销上一直难以快速解决供不应求的矛盾。而茅台实行的扩产2000吨的战略,也仅能增加11亿元的销售收入,靠自身的发展恐怕难以完成该战略。“河南历来是白酒的生产和消费大省,茅台凭借资本和技术优势进行战略并购,是迅速扩张其产能的一个捷径,是其资本扩张第一步。”一位业内人士评价道。 茅台与五粮液这对“欢喜冤家”、中国白酒的两大至尊王酒,在规划企业经营大略时,竟然表现出强烈的“互动精神”——以往擅长多元化、在多元化之路上轰轰烈烈的五粮液开始强调“专注”,决意实施砍掉多年的“拖带酒”和累赘的副业的政策;而另一边,一向高度谨慎的茅台却一改以往“温良恭俭”,频频加强资本运作,并购扩张,加快品牌多元化经营。 茅台的多元化轨迹 1998年,茅台集团就确立了企业发展战略:“一品为主,多品开发,做好酒文章;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走出酒天地”,即充分利用茅台品牌的杠杆力,建立“白酒是茅台最好”的市场地位,同时进军红酒、啤酒市场,争取做到业内最好。 茅台先从品类分化、丰富入手,在此基础上进行品牌延伸,步步为营,然后从横向进行酒类多元化,再从纵向多元化深度操作,以资本运作方式跳跃式拓展到非酒类相关产业,谋求企业跨越式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打破了自身几十年如一日单一酒度和单一包装的格局,开发了38度、43度、33度三种低度茅台酒;推出15年、30年、50年、80年等陈酿茅台酒,实行普通茅台酒“年份制”;为抢占更大市场更多消费者群,针对消费金字塔的中、低层人群,突然降尊迂贵,延伸品牌,推出了中高档、中低档系列白酒子品牌。比如茅台王子酒、茅台迎宾酒、茅台醇、茅台液等,此类直接冠以“茅台品牌”的产品;另外,贵州王、红河酒、小豹子、九月九的酒等,这一部分则是冠以“茅台集团品牌出品”的产品。这种操作方式,与五粮液集团以往的品牌延伸战略很相似。2002年,受地方行政因素的影响,茅台股份公司董事会通过使用募集资金2.148亿元收购经营并不算好的贵州习酒。茅台不断蜕变,加快自己从“王子”向“平民”转化;为最大限度发挥品牌价值,充分利用品牌优势、作用,茅台的产品链加紧向其他酒类领域进行延伸,以高端市场为目标开发了茅台啤酒、茅台干红,随后保健类的茅台不老酒、茅台女王酒、茅台威士忌等也先后上市;面对多元化诱惑、并购浪潮和竞争对手的施压,茅台也试图挥舞资本长袖并吞八方,以资本运作方式拓展到其它非酒类相关产业,进行多种业态渗透经营,如生物工程、医药、食品、饮料、包装、防伪等领域,又参股交通银行、南方证券(现中投证券)等,最终形成多元化经营大格局。 茅台品牌多元化的误区 对于一个企业,如果没有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就难免使自己陷入决策的误区。剖析茅台品牌多元化,可用“出发点是好的,执行有偏差,将来有可能失控”概括。 茅台是“国酒”,但从茅台的一系列营销运作来看,又不像是“国酒”的定位。定位为“国酒”,就意味着要走贵族化白酒路线,而茅台先后开发出茅台王子酒、茅台迎宾酒,将品牌从高端市场延伸到中低端市场。然后,又将品牌嫁接到啤酒、葡萄酒等产品上,完全偏离了其正宗的白酒血统,茅台品牌似乎变成“万金油”。茅台虽仍冠有“国酒”之名,实际上这两个字不过是被茅台当作一种概念,一种荣耀,或者说是一种对外宣传的资本而已。事实上,五粮液已经对茅台的国酒地位提出了挑战。 茅台是什么品牌?是国酒,是中国白酒的知名品牌。所以,所有的营销动作都应该具有这样的高度,与之相称,否则就会使品牌贬损。为什么现在又提出“茅台要走平民化的道路”这个理念,要让茅台从高高在上的“神坛”上走下来。茅台品牌拥有那么大的消费群,不就是因为她高高在上、充满神秘的、令人向往的品牌形象吗?茅台打出平民化的旗子,这看似在尽可能迎合更多的消费群,其实是在自抑身价。“总统用的笔”派克,也曾走“平民化道路”——推出几元钱的低档产品,其代价是低端市场不见起色,而高端市场也失去了大批忠诚顾客。 近些年随着并购风起云涌,我国酒业已进入高度集中、高度垄断并形成强大行业壁垒的寡头时代,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啤酒市场前有青啤、燕京、华润拦路,红酒阵营后有张裕、王朝、长城挡道,并已形成“三国演义”。这些品牌并吞八方,茅台想要在这些非自己所长、强敌夹缝中分得一杯羹已是岌岌困难。而现实的情况已得到了印证,茅台啤酒征战全国市场遭到重创,不得不回到贵州当地市场;茅台昌黎葡萄酒厂为了扭转公司业绩下滑的局面,刚刚更换了总经理。 茅台王酒地位的立足、巩固在于茅台镇拥有独一无二的微生物环境,地域性是茅台酒非常重要的价值符号。据专家化验,用赤水河水酿成的茅台酒中含有上千种微生物,而其中有七成至今无法断定其种类和成分。这种地域优势是不能复制的。而同样葡萄酒也是最讲究产地和原料,没有独特的区域地理位置,茅台凭什么脱颖而出,携什么与百年的张裕、有号称最好产地的长城、新天叫板?“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靠简单收购厂家或贴牌,要做大做强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茅台希望重点打造1~2款类似于五粮液旗下的金六福、浏阳河这样年销售额过亿元的子品牌,以培育新的增长点。然而五粮液的成功与当初白酒正处盛世、买断经营、OEM品牌刚盛行的大环境有很大关系,而现在白酒市场已饱和,此操作模式也已日见落伍,合作商不感兴趣了,茅台要打造销售额过亿的子品牌已错过最佳时机。 严格说来,茅台集团似乎没有全面深入研究家族品牌的繁衍和品牌多元化延伸的利弊得失,品牌延伸、品牌多元化,对“茅台”这个沉甸甸的品牌无异于一把双刃剑——一边是强势主品牌迅速拉动子品牌成长,为茅台集团增添两翼新锐的可能;一边是主品牌被不见长进的“副业”稀释,透支、贬损茅台品牌的价值,为茅台集团徒增资金、管理和投资的风险,使茅台逐渐步入五粮液的后尘。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