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公司研究 > 中国股权分置改革专网 > 正文
 

美的电器:行业竞争优势日益突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3日 19:20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美的电器:行业竞争优势日益突出

  近日,狗年第一批股改公司亮相。其中,作为绩优蓝筹股的代表之一,美的电器(资讯 行情 论坛)(000527)的股改颇为引人注目。公司的追加现金补偿安排是股改公司方案的重大创新,实施效果如何更成为包括美的电器在内的所有上市公司流通股股东关注的焦点。

  市场化的股改创新方案

  从公司的股改方案来看,美的电器的对价采用了简单的送股方案,10送1股的对价水平在市场中并不突出,也引起了很多流通股股东的猜测。但考虑到控股股东美的集团公司持股比率仅为22.19%,在公司股权比例优势并不是很突出,同时,目前的股份还处于被质押状态,需要由公司第二大股东开联实业代为支付所分摊的送股数,这一送股比例实际上已接近非流通股股东能够给出的极限。

  如果从送出率来看,非流通股股东在股改前持股比例为39.87%(其中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仅为30.69%),送股后,非流通股股东持股比例下降为33.86%(其中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下降为25.81%),非流通股股东的送出率为15.07%,该水平与当前市场上已完成股改公司的平均水平接近,还是一个不错的股改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方案中追加现金补偿的安排是一个重要的创新,也为今后实施股改的上市公司树立了榜样。在方案中规定:“送股实施后,若复牌日起20个交易日内公司股票加权平均价低于6.10元,参与本次改革的非流通股股东将以现金方式向追加现金补偿登记日登记在册的全体流通股股东支付现金补偿,具体补偿金额为对价安排实施后复牌日起20个交易日内公司股票加权平均价与6.10元之间的差额,每10股流通股份的最高补偿金额不超过5.00元。”

  从以前上市公司的股改实施进程来看,在送股方案实施、股票复牌之后,股价出现除权效应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流通股股东好不容易获得对价,但在股票复牌后却无法获得实际收益。美的电器的股改方案为投资者考虑到了这一点,并规定在股价出现“除权效应”后,参与本次改革的非流通股股东将用现金对流通股股东进行相应补偿,最高补偿金额为每股0.5元,以确保流通股股东在股改后不受损失。

  相对于单纯送股方案而言,追加现金补偿的安排使流通股股东获得了实实在在的保护。按照股改后美的电器股票的预计理论价值5.50元计算,每股0.5元的最高补偿金额相当于每10股流通股股东在获得1股的送股对价之外,还可获得最高折合1股的额外现金对价,使得总对价水平折合为每10股流通股获送2股。从送出率角度看,非流通股股东的送出率最高可达30.14%,远高于当前市场上已完成股改公司的平均水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方案对流通股股东是“双保险”,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很多股改公司中流通股股东“高对价-高除权-低收益”现象的发生。

  另外,为了稳定投资者信心,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第一大股东美的集团和第二大股东开联实业两大非流通股股东还做出了三项承诺:

  1.股改后长期持有公司股票。

  在股改完成后24个月内不通过交易所减持或转让美的电器限售部分股票,而在前项承诺期期限满后12个月内,通过交易所出售股份的价格不低于8.50元。同时,公司持股5%以下的参与本次改革的非流通股股东也承诺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18个月内将不通过交易所减持或转让美的电器限售部分股票。各非流通股股东关于限售期限的承诺均高于当前法律法规要求和市场平均水平。

  2.为未来业绩增长不理想设立对自己的“处罚”措施。

  在股改后,如果美的电器2006年度净利润的增长率低于10%、2007年度净利润的增长率低于10%,或2006年度、2007年度每年的分红低于当年实现净利润的40%,第一大股东美的集团和第二大股东开联实业将放弃当年的分红,归其他股东所有。同时,美的集团和开联实业将就40%的分红比例提出分红议案,并保证在股东大会表决时对该议案投赞成票,这也就基本保证了公司未来2年的分红比例将高于40%以上。

  3.股改后实施增持计划。

  第一大股东美的集团承诺在追加现金补偿安排实施完成后,将实施增持计划。增持时间在追加现金补偿安排实施完成后的60个交易日内,增持金额不少于2亿元,同时承诺在计划完成后的6个月内不出售所增持股份。

  总的来看,美的电器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体现了公司非流通股股东推进股改的诚意和决心,以及公司实际控制人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同时,追加现金补偿的创新设计,具有价值发现及股价维护功能,适合目前证券市场的实际状况,为目前股票估值偏低、非流通股股东持股比例相对较低导致股改难度较大的公司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借鉴。

  另外,据悉美的电器将在本周末提出修改后的方案,新方案将更有利于流通股股东。

  有望成为空调行业寡头

  美的电器在家用电器行业中是全国的龙头企业,上市以来一直业绩优良,是绩优蓝筹股的代表之一。2005年前三季度每股收益达0.5元,全年业绩将有望突破0.6元。从未来的发展状况来看,美的电器的发展前景也很乐观。

  2005年冷冻年度空调行业的运营大大出乎研究机构的预测,同比增长率只有4.45%,较2004年同期的40.8%,下降非常迅速。虽然空调行业发展已经进入稳定期,但行业中的结构调整却有利于美的电器等几家龙头厂商获利能力的提高,行业集中度的继续提高和家用中央空调的快速发展为美的电器提供了继续快速发展的机遇。

  2005年空调行业二、三线品牌大量消失,但美的电器、格力电器两大空调行业巨头的市场占有率日益提升。以美的电器为首的大型空调厂商自2005年度开始的战略布局及其强大的市场控制力使其有可能成为产业链串连、市场全覆盖的产业中枢,以空调生产为中心,连接原材料、分销渠道及市场需求,这些厂商也完成了从空调生产巨头向上下游产业及利益整合者的战略转变,进而形成以整体产业链为基础的竞争形态。

  另外,公司于2005年下半年将连续亏损多年的小家电业务剥离到集团,虽然短期造成公司销售收入减少,但相关费用的下降以及所得税的降低,必然会使上市公司盈利增加。长远来看,此举体现了集团对公司的支持和美的电器专注于制冷产品的战略安排,同时也揭开了公司重整业务布局的序幕。

  美的电器始终秉持技术第一的理念。2000年,美的就与东芝开利合作推出国内第一台变频一拖多空调。2002年,又与美国谷轮公司合作推出MDV数码涡旋中央空调。在2004年,通过转让股权的方式引入东芝开利作为战略股东,与东芝开利成立合资公司进一步强化了空调和压缩机上的核心

竞争力,成绩斐然。随后,美的率先在国内推出了MDV数码涡旋并联机组等具有世界领先优势的产品,使美的中央空调真正成为多联机技术的领跑者。拥有数码技术、节能环保以及众多新技术的各类美的新产品愈发吸引着用户的目光,包括“天钻星”在内的美的高品质产品赢得了市场越来越多的好评。通过把技术上的创新作为前进的永恒动力,美的品牌逐步在向世界一流空调品牌靠拢。

  美的电器不论是领导经营团队、科技创新实力、营销售后服务,在业内都是有口皆碑。美的率先在国内推出4S全方位服务:集销售、零配件、售后服务、信息反馈4位一体的销售服务模式,并计划今年内建100家4S店,成为家电连锁卖场之外的强有力销售渠道,同时也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体贴周到的优质服务,让消费者能最充分地融入到时尚、品位和高端体验的高品质生活享受之中。“4S服务”是整合竞争的具体实施做法,而美的电器与上游原料供应商及渠道商战略合作的不断深化,更增强了其在空调一线品牌中的竞争优势。这些策略综合起来,为美的电器构筑了从产业上游到潜在市场的全线防护墙,同时大大增加了其在市场竞争中的韧性与回旋度。在竞争形式变化、产业集中度成熟度提高的背景下,预料美的电器的市场地位还将进一步强化。

  未来3到5年,空调行业产销仍可保持年均10%左右的小幅增长,尽管增长率预期并不高,但在行业整合及集中度提升的过程中,美的电器等行业内优势企业的品牌、规模、营销优势将充分发挥,未来业绩仍有望稳步增长。

  从2005年三季报来看,尽管空调行业整体销售停滞不前,但凭借公司在中央空调等产品的迅速成长,在恶劣的竞争环境和经营环境下,美的电器在前三季度依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7.66%、44.11%,充分体现了其在行业整合过程中的规模、品牌竞争优势。公司未来几年将获得高于行业平均增长速度的增长率,能够在平稳的行业增长中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最终成为为数很少的空调行业寡头。

  预计2005、2006、2007年每股收益分别至少为0.61元、0.68元、0.75元,在家用电器行业和整个证券市场中业绩都属上游水平。而以2月9日股改前的收盘价6.06元计算,公司股价的市盈率仅为9.9倍,2006年和2007年的动态市盈率则为8.9倍和8.1倍,大大低于市场平均市盈率水平。同时,公司每股净资产4.75元,市净率仅为1.28倍。以公司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盈利前景、经营管理能力和财务状况,目前公司

资本市场上的股价水平无疑被大大低估。

  (作者为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研发部研究员)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