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纺现象揭密 内耗时间足够建两个滨印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5日 10:58 证券时报 | |||||||||
□本报记者 赵惠 岳峰 “每个人都很受伤”,用这句话形容华纺股份(资讯 行情 论坛)的四年上市之路再恰当不过,大股东、二股东、流通股东、上市公司、当地政府以及区域经济等各方都没有赢家。
本报记者近日实地采访了解到,二股东旗下的滨印家纺即现在的愉悦家纺,即华纺股份迫切要解决的“同根同族”中的同业竞争问题,却在短短一年多时间迅速发展壮大,滨州市政府成功实践了“内耗时间足够建两个滨印”的豪言。同等市场发育条件下华纺股份与愉悦家纺反差为什么如此巨大? 八年前,因在行业内连续十年盈利一枝独秀,现为华纺股份二股东的滨印集团被业界惊呼为“滨印现象”。然而,这种逆风飞扬的强势并未延续到“拼盘”后的华纺股份,甫一上市就备受第一大股东华诚投资所持的全部股权冻结困扰,且一直续封至今;其后,股权比例相差仅为8.9%的第一、二股东之间纷争不断,加之子公司经营管理不善连年亏损、关联占用一直未得到妥善解决等原因,上市公司的经营能力遭受重创,始终挣扎在生死线上。 日前,华纺股份自暴了部分高管不当关联任职的问题,另起炉灶的事实已经说明了上市公司被二股东抛弃,而第一大股东华诚投资持有的股权仍在冻结状态,早无作为能力,华纺股份由此成为始乱终弃的代名词。 缘何会出现“华纺现象”? 实际上,“华纺现象”的出现有其极为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原因———额度制下的拼盘上市、利益机制没有理顺、大股东内耗不断,导致大股东们、包括本寄予厚望的当地政府对上市公司态度的渐变,华纺股份已处于“食之无味、弃之未必可惜”的尴尬境地。 在滨州,1180亩的滨印愉悦家纺工业园抢工期、争速度、边施工、边安装、边生产,实现了当年立项、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见效,成为同类项目中建设速度最快、投产速度最快的一个,被业内称为“滨印速度”滨印似乎开始有重振雄风,只是此“滨印”已非彼“滨印”。这个令人惊叹的速度背后,不难看出政府的大力支持。 在愉悦家纺,记者看到到处洋溢着勃勃生机———整齐规划的现代化新厂房、2000多忙碌着的年轻工人、每月5000多万元销售收入、琳琅满目的高档出口纺织品。无法想象,一年多前,这儿还是茅草遍野。据了解,愉悦的目标是到2006年完成全部规划,年产家纺面料3.6亿平方米,家纺成品1500万件,销售收入18亿元,利税2.05亿元,年创汇1.1亿美元。 与愉悦家纺反差极大的是,相隔不过几公里的华纺股份却是举步维艰。该公司上市以来三易董事长、两易总经理,经营业绩每况愈下。自2004年爆出巨亏后,目前也只是争取盈利,更让人难以看出上市公司的优势和价值何在? 粗略估算,假如愉悦家纺的资产进入华纺股份,其2005年产生2亿多利税分摊到华纺股份24500万股总股本上,将得到约0.70元左右每股收益,那么华纺股份的业绩将何等辉煌? 一系列问号出来了———同样产业、同样环境、同等竞争条件,愉悦利税2亿多,华纺却亏损,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为何存在如此巨大反差?同业竞争是华纺股份亏损的真正原因吗?难道上市了、条件好了反倒是华纺股份落后的根源?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愉悦家纺与华纺股份管理层对生产经营截然不同的态度似乎注定了各自结局。 内耗时间足够再建两个滨印 在进入华纺股份前,滨印集团曾经辉煌。1997年全国印染行业连续六年亏损,三百多家国有企业已有二百多关门歇业。而那时滨州印染集团却是连续十年月月盈利、年年发展。继1993年在全国同行业中夺得产量、利润、利税三项冠军之后,1996年产量达到1.35亿米,生产规模居亚洲第一,开发生产的4000多个品种,直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又创下年自营出口创汇3038万美元、销售收入8.6亿两项全国同行第一,创造了名噪一时的“滨印现象”。 然而,当滨印优质资产进入华纺股份后,并没有迎来大发展,内耗使得公司上市后的业绩并无当初描述的那样辉煌,上市融资没有提升竞争力,反而丧失发展机遇。因为争斗,公司存在关联交易未获得董事会批准和提交股东大会审议,也未进行及时信息披露、关联担保行为未进行及时信息披露、半年报披露时间一再延迟等诸多违反证监会和交易所法规的问题,并曾经受到上海证券交易所和当时的济南证管办的内部通报批评等处理;因为争斗,公司高管中出现过单纯的董事高于多数兼副总经理的董事、副董事长兼副总经理而总经理只是普通董事等奇特现象,这无疑也是双方利益制衡、妥协折中后的结果;因为争斗,公司上市以来三易董事长、两易总经理,经营业绩也是每况愈下。2004年更是每股巨亏0.42元。昔日的明星企业在大股东的内耗中黯然失色。 对此,华纺股份董事长邹鹏宏认为,自上市以后,经营每况愈下,身为二股东,滨洲集团虽经营形势尚可,但始终没有从上市公司分过红,还深受其累。事实上,“三国五方”的拼盘上市方案也是滨洲集团最初选择的,现在不过是承担了“恶之果”。 作为华纺股份的高管,处在此次不当关联任职旋涡中的刘曰兴坦言,尽管愉悦家纺有部分产品与华纺股份的类似,但是同业竞争的说法是不全面的,愉悦不会停止前进步伐。“华纺股份董事会召开会议不是商讨公司发展、经营大计,而是揪住某些关联交易等技术性问题纠缠不休,股东间讨价还价明争暗斗更是家常便饭。” 纺织业作为滨州市委市政府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一直是重点扶持的目标。滨州市提出在“十五”期间,把滨州建设成为“中国棉纺织之都”,以纺织业带动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全市经济发展。到2005年,滨州纺织将实现销售收入215亿元,出口创汇10亿美元,成为我国棉纺织产业出口第一市,将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棉纺织之都”。 面对华纺股份上市后不仅没有起到龙头带动作用、反倒出现经营滑坡的状况,滨州市市委、市政府表示,做大做强地方企业是政府的职责,要坚定不移地组建新公司,与其在华纺与滨印的内耗上纠缠不休,错失发展的大好时机,不如抓紧时间再做出一个滨印,内耗时间足够再干出两个滨印了。2003年10月初,刘曰兴被当地政府要求挑头组建滨印家纺,10月13日正式任命,滨印家纺(2005年3月更名为愉悦家纺)在顺势而生的同时,却没料到会撞到上市公司规范运做的监管之线。 合法合规整改后的尴尬 发展地方经济、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是滨州市政府的原则。对于存在的同业竞争,政府有关人士表示,边发展边规范,一方面上项目,一方面调整存在问题,“好解决,很快会解决。” 滨州市于今年5月23日出台了有关文《滨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确认市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26户企业名单(第一批)的批复》,华纺股份名列其中。据了解,下一步滨州市国资委将取代滨印集团对华纺股份行使股东权利,这样,在法律上滨印集团将不再是华纺股份的股东,把关联方变成非关联方,也就不存在同业竞争问题。 同业竞争的问题表面上解决了,却不能掩盖这样一个事实———一群老滨印人另起炉灶,接下来的后果可想而知,华纺股份后续发展力、核心竞争力何在?华纺股份将会走向何方? 华纺股份的问题出现后,地方政府、监管部门就一直试图解决华纺问题。山东证监局更是屡屡约见华纺股份高管谈话,频繁与滨州市政府通报。双方多次进行沟通,探讨解决华纺问题的方案,但华纺股份捆绑上市的先天硬伤及错综复杂的利益冲突使问题难以下手。 能否让华纺股份重回滨州?政府有关人士承认是有收回控股权的想法,但是主动权并不在政府,华纺股份大股东华诚投资的被冻结股份冻结地点集中在华诚的大本营北京,且一冻就近四年,已经远远超出司法惯例中的冻结次数。本次冻结日期临近,是否能够进入拍卖程序,决定权在华诚,滨州市政府也只能望洋兴叹。但是,对于华纺股份重回滨州,地方政府表示一直没有放弃,这也为以后可能出现的股权转让埋下伏笔。让华纺重回滨州市怀抱,已经成为滨州政府的心声。 华纺股份董事长邹鹏宏表示,华诚投资作为国家大型企业工委的直属企业,有实力通过有效途径妥善解决相关问题。他认为,目前,控股大股东仅派董事长一人,日常的经营管理全部有原经营班子在做。控股大股东已经没有利益冲突,反而很超脱。二股东却总担心被冻结的第一大股东股权最终会旁落他人,即使股权变更,依然处于从属地位。邹鹏宏说,“不能再迁就了!该暴露就得暴露,不暴露就不能解决问题。” 作为上市公司,华纺股份的发展本应实现公司价值和所有股东价值的最大化,难道投资者投资华纺的目的是上市公司连年微利和亏损的业绩吗?如此纷争的背后,又有谁来保障投资者本该享有的合法权益?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