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公司研究 > 正文
 

海信集团:步入平板收获期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5日 13:43 《新财经》

海信集团:步入平板收获期

  没有技术的速度不扎实,但没有速度的技术可能是累赘

  文/郭勇

  2005年是平板电视洗牌的年份,2005年则是中外平板电视厂商的决胜局。

  自2004年起,彩电市场最热门的词汇——"平板电视",在经过了中外品牌一年的市场预热,这种全新的显像模式所带来的视觉和听觉革命,正加速数字电视更新换代的步伐。

  海信、创维、TCL、长虹等这些在国内彩电市场"呼风唤雨"的主儿,今年都把"宝"押在了平板电视上,这是一个全新的赌注。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认为,2005年将是中国发达地区大多数白领家庭大批量购买平板电视的"启动"年。

  业内人士预测,2005年国内平板市场有可能突破200万台。巨大机遇面前,海信能否成为浪尖上的“弄潮儿”呢?

  彩电业第三次升级

  “彩电业迎来第三次升级。以等离子、液晶、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为三大支柱的平板电视,凭借显示屏幕大、亮度高、色彩还原性好、重量轻、更环保等优势,成为中国彩电业第三次升级的载体。”周厚健对《新财经》说。

  从70年代彩电最早在我国出现算起,国内彩电业已经经历了两次产业升级的转折:一次是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的变革,一次是从技术简单的小屏幕到技术相对复杂的大屏幕变革。这两次变革带来了中国彩电业格局的大规模洗牌,促成了企业大规模的优胜劣汰。

  赛迪顾问分析师杨蕾指出,与前几次彩电变革不同的是,平板带来的变革其"引信"是技术,而且是高端技术,竞争的对手也不再是"同胞",而是一些在国际市场都有较高知名度的国外品牌。她说:"这与当年国产品牌在黑白电视和传统彩电上取代日本品牌一样,从今年开始,国产平板品牌也将开始引领风骚。"

  有着20多年电子行业经验的周厚健将第三次升级定义为“摩尔时代”。原因有两个:一个全球数字化浪潮推动下的3C融合正以惊人的速度进行着,融入了信息化因素的平板电视将不再仅仅作为一个娱乐载体,而有可能成为家庭信息终端,其CPU必将不断快速更新,符合摩尔定律;其二,厂家必须转变传统的销售观念,在销售环节上同样强调“快速反应”,甚至要用卖电脑的思路来卖彩电,才能更迅速地捕捉到市场信息,赢得主动。

  “摩尔定律”是英特尔公司创始人戈登#zhPoint#摩尔提出的,其核心内容是,电脑处理器CPU的功能和复杂性每18个月增加一倍,而成本却成比例地递减。

  在周厚健看来,平板电视市场的飞速变化是以成本的快速降低为前提,也就是说遵循了"摩尔定律"所描述的发展速度。为此,周厚健确定了海信未来的发展战略——技术与速度。

  “没有技术的速度不扎实,但没有速度的技术可能是累赘,”周厚健说。

  技术与速度并重

  目前,家电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而这种竞争更多地体现在营销层面。但实际上是,竞争越激烈,技术就越发显得重要。“国内彩电业竞争的游戏规则已经改变,传统彩电的竞争是靠量和低价,高清平板的竞争则是靠技术和品质。”一位业内分析人士如是说。

  因此,谁拥有了核心技术,就意味着谁能最终占领“制高点”。

  “笑到最后的不是凭着规模,而是技术。”周厚健对《新财经》讲了一个案例,“日立是较早掌握PDP技术的企业,而三星相对较晚。早在四年前,我就听说日立要诉三星侵权,但后来却不了了之。我了解到,那是因为三星在PDP上也有了自己的专利,双方进行了专利互换。这就是技术的力量。”

  2004年,海信在电视机产品上实现了30%的增长,2005年1-4月份,这一数据为64%。虽然海信彩电总销售额在全国已位居前三名,但这些并没有引起周厚健多大的注意力,因为他并不太关心海信低端产品能否上规模。

  周厚健关注的是海信的技术能否持久地在同行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平板之争是数字电视顶尖技术的竞争,也是新技术产业化的速度之争。在新兴的平板市场,哪怕在技术上快半拍,就能取得市场的主动权。海信电器(资讯 行情 论坛)(600060)新闻发言人余海涛告诉《新财经》,相对国内品牌,海信的起步比较早,包括前期的技术、人才积累和战略布局:“我们的产品一般在推出了3-6个月后,别的厂家才推出。比如说支持1080P顶级高清格式的高清平板电视,就领先同行3个多月。”

  凭借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上取得多项技术突破,以及快半拍的新品推进节奏,海信平板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持续走强。海信等离子和液晶电视的国内销量,目前已双双突破万台大关;在美国CES家电展上,海信平板电视又拿到了2亿美元的大单。余海涛认为,正是质量和速度为海信赢得了市场先机。

  在同行将竞争焦点集中到超大屏平板电视时,海信电器又在平板产品的差异化上做起了文章。余海涛向《新财经》透露,在平板屏技术、数字技术已经比较成熟的情况下,海信率先把平板技术与网络技术融合起来,将平板电视的发展空间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即向内突破平板核心技术,向外拓展平板电视功能。“今年下半年,海信会推出一系列具有无线视频接收、宽带网络互动、无线网络游戏、双流媒体、高清晰打印等全新功能的平板电视,以确立海信在平板技术领域的技术,继续保持领先优势。”

  海信在继续宣告技术追求的同时,还于去年开始辅之以"速度"的表述,最关键之处当然还来自于对技术储备的自信。同时,也表明海信在技术的原动力下,开始追求快速发展--速度下的进一步规模扩张。

  人才优势

  “中国只能算是加工中心,我们现在跟国外品牌还有差距,”周厚健指出,“技术是中国企业的‘最短板’。很可惜的是,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我们竞争对手却已经意识到了。”

  周厚健说,日经产业新闻曾有一篇文章,称随着普及时代的结束以及更新换代的开始,中国消费者挑选家电产品的标准将有所变化,价格将不再是主要标准。对此,中国企业似乎有些理解迟钝。

  如何拉长平板技术"短板"?周厚健指出,最大的挑战来自人才的匮乏与人才结构的单一:“尽管说我们的融资渠道单一,但仔细想来,海信首先不是缺钱,最缺的是人。没有合适的人才,新产业、新技术、新市场、新机遇的把握能力就会严重不足。人们常说缺什么别缺钱,而对于企业,我要说缺什么别缺人才。”

  早在1996年,众多彩电生产商大打"规模战"、"价格战"时,海信已经意识到,如果要缩减在技术上与国外品牌的差距,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人才问题,即能否拥有几个可以指导一批技术人员高标准迅速前行的领军人物,哪怕是拥有一个世界顶尖级的技术带头人。

  海信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招贤纳士",目标首先锁定从日本、美国引进有经验的专业顾问或技术带头人。

  1998年,在美国硅谷数字电视研究中心工作的博士张建萍加盟海信,2000年,在日本索尼工作长达32年的日籍等离子专家小关信行"空降"海信。这种技术上的"东西合璧",开启了海信高清平板电视研发的新阶段,更快地拉近了海信与跨国企业在核心技术上的距离。余海涛对《新财经》评价说:“在张建萍的带头下,研发人员历经四年,完成并推出了海信自己的数字视频处理芯片。而小关信行给海信平板电视带来了世界顶尖的研发思路与途径,加快了海信等离子升级换代的步伐。”

  而在张建萍、小关信行的身后,还有许多默默辛勤耕耘的研发人员,邵建成、菅怀刚、孙士华、高兆峰、惠晓辉......正是由于这些海信平板精英们在技术领域的执著探求,以"要做就做到全球最好"的理念,才使得海信在平板电视核心技术方面逐渐与世界知名企业靠近,并显露出超越之势。

  步入收获期

  与35年前相比,甚至与5年前相比,今天的海信在规模上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扩张。尽管在2004年,家电产业遭受到诸多严峻挑战,但海信集团以“技术立企”的理念和“技术为先”的发展思路,实现了销售收入的稳定增长,远高于国内电子百强企业的平均增长水平。

  用周厚健的话说就是:海信在确保紧跟世界先进技术潮流的基础上,抓住每一次技术升级的契机,在一些热点技术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完成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这种技术决不是简单的技术引进,而是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引领行业技术发展方向为代表的核心技术优势。

  正是源于这种“技术型”的追求,今天的海信进入到了一个收获期。

  首先是高端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份额越来越大。2004年,海信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73亿元。其中海信主导产品海外销售收入全年实现1.8亿美元,同比增长91%。另据中怡康统计结果显示:2004年10月份以来,海信在34寸以上高清平板电视的市场占有率以11.93%的份额跃居全国第一,在26、32寸以上液晶电视的市场份额更是遥遥领先。

  其次是因为有了技术平台,与其他跨国公司合作的机会不断增多。目前,海信拥有5个海外生产基地(两个独资兴建),其中与FLEXTRONICS(伟创力)公司合作,在匈牙利设立年产能达100万台的彩电工厂,大大提高了海信产品在欧盟市场的竞争力。此外,由于平板电视市场在欧洲的迅猛发展,以及海信平板电视所具有的强大的技术质量外观优势,海信平板电视已经摆上了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的主流商业连锁专业店的柜台。目前,海信已经停止向欧盟市场出口彩电,全部由匈牙利工厂来生产供应。

  “与其他一些企业在海外进行大规模并构相比,海信的海外之路是相对稳健的。”周厚健指出,未来几年内,海信在市场上的增长比例大头在海外。

  海信的目标是:2005年成为中国市场平板电视销售额第一,2007年成为全球平板电视的主流供应商,2010年集团销售收入实现1000亿元,跻身于国际知名企业行列。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