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全球创业板发展概况与最新动向

  深圳证券交易所博士后工作站 王晓津

  自1962年全球第一家创业板市场——美国全国证券交易所成立开始,46年来,共有39个国家和地区先后设立了75家创业板市场。截至2007年末,全球创业板市场共有41家,另外34家已经先后被“关停并转”。可以说,创业板在运作中效仿与创新并举、在发展演变中分化严重、在市场表现方面大起大落,受到世人的广泛注目。在本文,我们梳理了海外创业板的发展概况和最新动向,总结了7家创业板市场成功运作的三大机制,为更加全面客观地看待我国未来创业板市场提供参考。

  一、海外创业板市场发展概况

  1、市场规模逐步扩大

  数据显示,海外创业板市场经历了1999~2002年的下跌,此后开始稳步增长。据统计,到2007年末,其市值和上市公司家数分别为48424亿美元和13359家上市公司,较1995年分别增加了287.2%和88.4%。

  图1 海外创业板市场规模

  -

  2、市场表现日益活跃,波动性较高

  以年换手率(年交易量/年末市值规模)来衡量的流动性而言,创业板市场在2000年的交易最为活跃,换手率超过200%,此后流动性开始降低。但自2003年以来,创业板市场的流动性一直稳步上升,2006年年末达到173%,超过了主板市场135%的水平。我们注意到,流动性大于200%的市场除了NASDAQ以外,其余全在东亚地区。由于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交易的活跃程度和投资者行为特征,因此其较为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值得关注。

  图2 海外创业板市场流动性

  -

  就波动性而言,我们发现,海外创业板市场的波动性普遍较高,1995~2006年间,其市值规模的波动系数超过40%。同时,许多创业板市场随着NASDAQ的涨跌呈现出“普涨普跌”的现象,这在1999~2000年的泡沫生成和随后破灭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表1 部分创业板市场在1999~2002年间的指数变化情况

  -

  3、新陈代谢率较高,开设和关闭时间分布较为集中

  作为一种新的资本市场形态,1990年前,创业板市场就已经出现在美国、英国、日本等经济总量较高的国家,也出现在南非、新加坡、马来西亚、荷兰、澳大利亚等经济总量中等乃至偏低的国家,但在当时,除了美国NASDAQ以外,其余市场的总体发展规模和影响力都较为有限,存活能力较差,其中一半的市场在后来被关闭。自1991年以来,创业板市场的成立和关闭都较为频繁,新陈代谢率较高,这一方面体现出创业板市场的高风险性,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需求增加而导致各国对中小企业的关注度日益提高。

  图3 创业板市场设立和关闭时间分布

  -

  4、市场运行时间与发展程度并非严格的正比关系

  表2显示,高端群体的平均运行时间远远大于其余两个群体,为17.6年(中位数也高于其余两类市场),但是中间群体的平均运行时间小于低端群体。例如,低端群体中的南非venture capital成立已经有19年时间,这比很多中高端群体中市场的运行时间还要长。我们对三类市场的运行时间均值进行了显著性检验,结果发现高端群体的运行时间显著高于低端群体(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且高端与中端群体之间、中端与低端群体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基于此,我们很难得出创业板市场运行时间越长就越成功的结论。

  表2 现有市场运行时间的描述性统计

  单位:年

  -

  二、全球创业板发展最新动向

  1、具有明显的群体性分布特征,两极分化格局向纵深发展

  通过对现有41家创业板主要指标的梳理,我们发现,其在筹资额、市值规模和市场表现上具有明显的群体性分布特征。其中,有7个市场的各项指标都位于前三分之一的行列,属于高端群体,即:筹资额高、新上市公司家数多、市值规模大、流动性高、波动性低、退市公司数量多,具体包括:美国NASDAQ、英国AIM、加拿大TSX-V、日本JASDAQ、日本Hercules、中国台湾OTC、韩国KOSDAQ。

  同时,有13个市场的主要指标均位于后三分之一的行列,它们是:南非3个创业板市场、土耳其2个创业板市场、马来西亚MESDAQ、泰国MAI、新西兰NZAX、爱尔兰ISEQ、塞浦路斯3个创业板市场、菲律宾SMB。显然,这部分市场属于创业板市场中的低端群体。此外,其余创业板市场的大部分指标处于中间地位,发展前景尚不明朗,属于海外现有创业板市场的中端群体。

  进一步分析表明,高端群体与低端群体在规模和筹资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从目前的情况看,公司数量和市值规模还将继续向高端群体集中,市场集中度趋于提高,两极分化的格局将会向纵深发展。具体而言,高端群体占据了95%的筹资金额,即使剔除NASDAQ,也达到85%的占比;而低端群体仅占据了1.14%的比例,剔除NASDAQ后的筹资占比也仅为3.22%。市值规模和年均新上市公司的差距也是如此。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