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创业板:狂沙吹尽始见金

  罗飞/文

  在好时机成功搭上创业板第一班车的企业,是否就真的忽如一夜春风来,摇身一变成为沙中之金了呢?

  第一批创业板企业10月23日上市至今,已经一个多月了。记得在开板前夕,有媒体问我对创业板有何寄语,我的回答就是本文的标题。

  一个新推出的创业板市场若想成功,需要三个支持条件:首先是要有一批优秀的创业企业家,其次是要有一批创新企业,最后还要有一个帮助企业和企业家的创业投资团队。经过10年的积累,上述三个支持条件中国都已具备。

  我们看到,在创业板开市当天,28家公司平均发行市盈率达55.7倍(约为主板的2倍,中小板的1.4倍),并且无一例外遭遇爆炒,平均开盘涨幅为76%,收盘时平均涨幅更是达到了106%,平均市盈率高达112.67倍。随后几个交易日,这28家新贵的股价虽有所回落,但很快就在11月23日创造了创业板上市公司总市值、流通市值、平均市盈率三项指标的历史新高。

  令人目眩神迷的暴涨之下,隐藏的是高估值与高成长性不匹配的巨大风险。事实上,通过对比目前最为成功的创业板市场——纳斯达克过去30多年来的表现,我们发现,微软、谷歌等企业并非纳斯达克的先驱,而是在其所代表的新兴行业热潮退去之后存活下来的企业。

  纳斯达克在1971年正式建立,迎合了当时的一次产业革命:半导体革命。当时有很多半导体企业在纳斯达克上市,如今我们能记住名字的,只有一个英特尔。纳指从建立时的100点,到突破200点,用了整整10年。

  1986年,微软公司登陆纳斯达克。上市后的几年里,力推DOS操作系统的微软依然是一个小公司。直到1990年,视窗3.0的上市,才奠定了今日微软的领袖地位。上世纪90年代,发生了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力可以和工业革命媲美的互联网革命,纳斯达克在此之前为一大批互联网相关企业(如1986年的甲骨文,1988年的戴尔,1990年的思科)提供了融资平台。随着这些企业受益于互联网浪潮的巨大发展,纳斯达克亦获得巨大成功,一举成为配置全球资源的重要资本市场。掐指一算,此时距离纳斯达克开市,已经过去了足足20年。

  纳斯达克简要的发家史就是如此,新生的中国创业板是否值得期待呢?

  一个显而易见的挑战是,对首批上市的28家创业板公司,市场在其发行时就给予了过高的估值,使得其募集资金远远超过了原有的计划。如何使用这么多钱,无疑是其经营者从未面临过的新问题。

  尤为关键的是,目前上市的创业板公司,很多已经是细分市场的行业龙头,面临着进一步跨越发展的天花板。市场给出的高估值,提高了对这些企业成长性的要求,要继续保有高增长的成色,避免由黄金再次变成黄沙,这些资本市场新贵还有很长的道路需要跋涉。■

  (作者为深圳市松禾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