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创业板首批上市公司代表敲响上市钟后合影。当日,深交所创业板首批28家上市公司股票顺利开盘。新华社记者彭勇摄
新华网上海10月30日电(记者潘清)首批28家公司30日集中上市,以75.84%至209.73%不等的首日涨幅,完成了创业板的“亮相”。
一边是上市首日集体遭遇炒作,另一边,却是众多投资者裹足不前。对比鲜明的“热”和“冷”,折射着创业板这个新游戏背后如影随形的高风险。
创业板里的“冷热不均”
集中上市首日,首批创业板公司毫无意外地遭遇了“热炒”。28家公司中,10家收盘价较发行价“翻番”,列涨幅榜榜首的金亚科技首日涨幅高达209.73%。
在此之前,首批28家创业板分三批集中申购,均吸引了大批“打新”资金蜂拥而至。公募基金扮演了申购“主力军”的角色,就连一向以稳健著称的社保资金,也对创业板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火热之外,一组“冷数据”格外令人关注。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10月23日,沪深两市共有A股账户13458万户,有效账户11701万户,其中符合创业板开户条件的约为6000万户。而同期,创业板的实际开户数为900万户。这意味着,创业板的开户率仅为15%左右。
在此之前,证券公司不断通过网上交易系统、短信和营业部张贴告示等方式,吸引投资者开户创业板。一些券商甚至安排晚间和周末时间加班,以应付可能到来的“开户高潮”。但实际上,散户参与的热情似乎并不如预期的那么高。
保险公司集体“缺席”创业板申购,多数私募表示不参与首日“炒新”……创业板“冷热不均”的背后,是人们对不可预知的高风险的担忧甚至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