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卢荣
本报讯 针对目前创业板过会企业与中小板公司没有差别的说法,广发证券总裁李建勇19日在“首届中国创业板发展论坛”上表示,初期创业板企业与中小板相似体现了监管部门对创业板市场的稳妥推进策略,是一种务实稳健的表现。
李建勇指出,目前已经过会的企业和网上预披露招股说明书的企业,跟现有的中小板公司相比较是没有太明显差别,没有市场通常理解的创业阶段企业的明显特征。现在过会的13家企业财务数据都非常优秀,全部是盈利的,没有正处在创业阶段的企业所出现的亏损或微利现象。
李建勇称,在创业板建设初期,上述现象是正常的现象,体现了监管部门对创业板市场的稳妥推进策略。初期阶段的企业选择,监管层更强调标准,更强调方方面面的中规中矩,这些都是为了确保创业板的成功建设。
他认为,市场的差异要从整体特征比较,而整体特征的形成需要规模,13家不能说明问题,当一个市场建立后有了规模,有了一个相对的时间段做比较,也许这两个板之间的区别就会非常明显。
对于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创业板市场是否成功, 李建勇自称有四个判断标志。他指出,首要标志是创业板企业上市的数量,一定要有足够的规模才能算作成功。他预计在创业板市场正式推出一段时间以后,经过市场的试调期、磨合期以后,投资者建立了基本的风险意识并对创业板市场逐步熟悉,在信息披露和交易监管、日常监管步入正规的基础上,审核标准可能逐步往典型的创新型企业方面发展。他指出,如果没有数量规模、没有源源不断的企业参与进来就可能像现在的B股市场一样,不能算是成功的。
第二个标志是有足够的投资者数量群体参与交易,保证创业板市场的流动性和市场效益。他认为,创业板开办初期,为了防范风险,对创业板开户人群坚持一些原则,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需要有个平衡:既不能控制的过分,造成投资者参与不足;又要坚持投资者教育的工作,坚持投资者适当性原则。
三是要进行稳定的、完善的、常态化的交易规则和机制的建设。李建勇预计,在交易规则和交易管制上,在创业板初期会采取一些特别措施,严厉打击市场违规和恶意炒作的行为。但是规则管制要逐步常态化,不能始终处在维稳的状态。另外,创业板企业的规模都是比较小的,机构投资者在创业板市场交易当中如何发挥作用,这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如果这个市场缺乏机构投资者的参与是有缺陷的。
四是创业板逐步形成与其他市场不同的制度安排,比如说要规范创业板企业应做出更积极的股权激励安排,对大多数创业性企业来说,良好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是企业保持高速发展的核心动力,但是在具体的会计处理上,现有的会计制度对这块有诸多限制。李建勇建议,监管层和交易所可以考虑给予一些个性化的规定,使普通投资者能够把握创新企业的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