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申屠青南
7月26日接收企业的申报材料,9月17日首批7家企业通过创业板发行审核。无论是审核速度、审核质量还是企业选择,创业板的首日发审都为创业板后续审核起到了“标杆”作用。
速度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对于创新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尤为重要。只有比竞争对手领先一步,才能获得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竞争力。创业板定位于“促进自主创新企业及其他成长型创业企业的发展”,审核效率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融资效率,审核速度快,企业获得发展资金就快,项目的建设速度也就能加快,有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不到两个月时间,证监会创业板发行监管部门就完成了接收申请材料到召开发审会的全过程,这样的审核效率,体现了监管部门适应市场形势变化和市场发展要求的监管理念,便于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高科技、高成长创业企业的“助推器”和“孵化器”功能。
发审会是资本市场的“把关人”,担负着从源头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重任,不仅要注重审核效率,更要保证审核质量。申请创业板上市的企业行业覆盖面广、技术创新性强、业务模式新,有时候“看懂”企业就是个大难题。为了保证审核质量,创业板建立了符合创业板上市企业特点的审核机制,一方面,扩大发审委委员人数;另一方面,在会计、法律等专业人士参与的基础上,还引入行业技术和管理的专家,建立审核专业咨询机制,切实把好市场准入关。
打造一流的创业板,除了一流的发行审核机制,还需要一流的企业、一流的保荐机构。首日过会的7家企业,既有新能源产业、医疗器械与制药业、高科技产业,也有现代服务业,都是极具市场潜力的细分领域佼佼者,体现了创业板企业“自主创新、结构调整、新兴产业、绿色产业”的鲜明特色。这7家企业初步勾勒出创业板公司的大致模样。
创业板企业不仅要行业新,还要有成长性和创新性。这在首日过会的7家企业中有充分体现,这些企业的成长性尤为突出,毛利率尤其是核心产品的毛利率普遍很高,盈利能力较强。
创业板首日发审的“标杆”作用不仅可以延伸到创业板的后续发审和监管,还值得资本市场其他监管领域借鉴。只有持续提高审批效率,切实注重监管质量,维护好市场“三公”原则,才能保护好投资者利益,才能促进资本市场持续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