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黄立伟:创业板真的是创造性的毁灭吗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2日 01:56  第一财经日报

  黄立伟

  创业板上市的启动让我想起了一位杰出的西方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的“创造性的毁灭”(creative destruction)理论,这就是代表新的消费品、新的生产方式、新的市场、新的产业组织形式的公司通过击败并取代旧公司带动经济发展的过程。熊彼特指出,创新科技促使新公司的崛起和组织结构的改变,新兴公司的财富不断增加,而同时旧的企业逐渐衰退。确实,我们的经济成长很大程度上源于科技的成长,但是当论及金融市场的回报时,创造性毁灭的过程是否依然适用?在创业板正式推出之际,我们试从中小板的发展历程,去思考我们未来创业板的投资思路。

  2004年6月25日,中小企业板第一只股票开始上市到本月9日,中小板上市公司超过290家,购买这些股票的投资人究竟盈利如何,是否如同“创造性毁灭”理论所言,这些相对较小的高成长企业,给投资人带来了更高的回报吗?为了研究我们设定一个模型,将以上市第一天收盘价格作为买入价格,到本月9日为止的收盘价格作为结算价格,将投资结果分为盈利、亏损、基本持平(盈亏幅度不超过15%),模型中的盈利结果如下:

  2006年以前上市的中小板股票,至今盈利的为80%;

  2006年到12月29日为止,上市的中小板企业,指数在2700点以下,至今盈利的为60%;

  2006年12月29日~2007年底上市的中小板企业,至今盈利的为13.73%;

  2008年上市的中小板企业,至今盈利的占39.44%;

  2009年上市的中小板企业,至今盈利的占17.65%;

  总比例为:盈利39.66%、亏损37.93%、持平22.41%;290只中小板股票中,投资人最后盈利的,只有115只。

  可见,中小板的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因为它们的企业规模小、成长性好给我们创造更大的利润,恰恰相反,我们投资中小企业股票经历了一个5年的大牛市循环(同期的深圳成份指数上涨超过219.55%、上证综合指数上涨超过110%)后,成功的比例只有不到40%。为了寻求投资这类股票不成功的根源,我们还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对:

  2006年12月29日~2007年4月3日和2008年6月5日~2008年8月8日,上证综合指数在牛市和熊市的过程中,在相同的指数区间(3000点上下10%左右的空间)出现过两次震荡,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个时期上市的中小板股票到目前的盈利结果:

  在牛市(2006年12月29日~2007年4月3日)上市的中小板股票共25只:至今盈利的占32%、亏损占44%、持平占24%;

  在熊市(2008年6月5日~2008年8月8日)上市的中小板股票共21只:至今盈利的占61.9%,持平的占33.34%,只有一只股票出现小亏。

  这个结果意味深长,在牛市中上市的股票,最终当点位回到原地之后,居然出现44%的深度亏损,而在同样的点位,熊市盘整中上市的股票,经历市场波动后却几乎全部盈利,只有一只出现20%左右的亏损。我们看到的不是“创造性毁灭”给我们带来的机会,我们看到了对这种投资理念的不同预期给我们带来的相反的投资结果。

  市场的预期对投资结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很多时候它是决定性的。在牛市里面,我们对未来有太多美好的设想,尤其在所谓“创造性毁灭”的大旗下,投资人奋力追求新技术、新科技、新能源、新的产业革命给我们带来的想象空间,经常会简单地把宏观经济成长动力等同为股票收益提升动力,忽略了我们有可能为此支付了过高的价格;而在熊市的下跌过程中,市场却很可能保持理性,“创造性毁灭”理论的市场想象空间被大大压缩,估值也趋于合理,此时投资,结果更多是惊喜的,我们认为,这是在同样点位、不同时期投资股票,但结果迥异的核心原因。

  所以,在一个被众人关注并长久预期的创业板开启之际,暂时忘却“创造性毁灭”的思维吧,我们要把这个伟大的经济学理论放在心底,静静地坐在一旁观察创业板股票——一个新生事物的疯狂或者沉沦,然后再作出我们充满智慧的决定。(作者为上海帆茂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